Z世代的交友痛:搭子是友情版的約P嗎?

一切從交友軟體 Bumble 的 BFF 說起

去年八月底,我來到荷蘭的一個城市做交換生,這個城市的特產是各種各樣前衛的藝術作品,techno 音樂和亞逼。彼時剛剛開始 rave 不久的我熱血沸騰,覺得認識這個城市必須得去最牛逼的夜店才行。然而當時的情況是,這個城市裡我認識的只有四個人:兩位中國室友,中年房東,和我最喜歡的足球運動員,很快我就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跟我去 rave。
Rave 可以先忍忍,忍不了的是孤獨。當時是夏末,凡是有陽光的地方都長滿了人,大家和朋友、愛人,或者家人一起享受寶貴的好天氣,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如此。這一切都不斷地提醒我:你該去交新朋友了。
可是學校還沒正式開學,我也已經錯過了迎新周活動。我突然想到了交友軟體 Bumble 的 BFF 功能,它是 Bumble 在date(找約會物件)和 bizz(職場 networking)功能之外的另一個分割槽,這裡的人不是來找性伴侶或者浪漫關係的,而是友情。儘管我已對 Bumble date 完全喪失興趣,但 BFF 讓我重燃希望之火。
Bumble 官網對於 BFF 的介紹:兩個人都右滑了彼此之後就可以開始聊天了,在 BFF 上,雙方都可以發第一條資訊,但是要記住:這個功能是隻為了找柏拉圖式關係的
我估計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第一次用 BFF,但是用過很多次 Tinder 或者 Bumble 的約會功能,並且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物件篩選機制。在 Bumble 上,BFF 和 date 的介面一模一樣,都是一眼看照片,然後左劃右劃。最開始我還在想,到底要以一個怎麼樣的標準去看別人的簡介?後來我也懶得想那麼多了,和 date 模式一樣:看照片為主,偶爾掃一眼簡介。
這兩個模式的共同點在於:每個個體以精準的數字、型別、標籤進行展示,消滅了很多不確定性。你會感覺自己不是在選擇真實的人,而是一件商品或者一種vibe。不怎麼需要冒險和勇氣,安全感滿滿。
我很快就寫完了簡介,開始劃人,這裡基本都是女性和非二元性別者,讓人感覺更安全了,不過大家明顯比 date 模式裡謹慎許多。
沒過多久我和 L match了。我劃她的原因是她有一雙漂亮的淺藍色大眼睛。她比我小一點,是當地一所知名藝術學院的新生。真正讓我們產生情感連線的,是她在問好之後提到的思鄉。
如此自然地,我們在當地最大的城市公園約了見面,躺在湖邊的草坪上曬太陽,聊天,一切都非常美好。儘管她說話聲音很小,語速太快,還有一種我從沒聽過的口音。她用手機拍全景的時候,鏡頭很自然地掃過了我的臉,後來這段影片出現在她的 Instagram story 裡的時候,我有點驚訝,但是第一次被 tag,我覺得挺好玩。
第二次見面還是在同一片草坪上,她知道我喜歡踢球,於是找室友借了一個癟了氣的足球。那是我第一次光著腳只穿運動內衣在真正的草坪上踢球,這感覺和在總決賽的最後加時一分鐘裡進了一個制勝球一樣好。
有一天她終於約我去 rave。習慣了一切都電子化的我哪能想到查 ID 這回事,鐵面無私的保安把沒有實體證件的人群全部拒之門外,當時已經很晚,我回去取一趟也已經來不及,只能掃興而歸。
第三次見面就是最後一次,我們去一個奇怪的地方看了一場奇怪的樂隊演出:除了我們兩人之外看不到任何沒有白髮的人,中年女主唱在輕吟幾句之後突然開始核嗓尖叫。
但這個地方的霓虹燈很好看,所以我們給彼此拍了一些照片,很快她把我的照片發到了她的另一個 ins 賬號上 —— 翻譯過來叫“我的漂亮朋友”,簡介裡她寫:“我很生氣我的朋友們都不把照片發出來,這就交給我吧”。這是一個有五十多個帖子的私密賬號,加上我只有三個亞洲面孔。
我的感受很複雜,總之我覺得自己成為了她日後社交的談資——“我的那個中國朋友……”,以及,一個時尚掛件。後來開始下雷暴雨,我們趕最後一班車回她家,她給我看她的平面設計作品,我不求甚解;我給她看《重慶森林》預告片,她無動於衷。當時我知道我們的關係基本走到盡頭了,雖然偶爾還會在 ins 上互相點贊和評論幾句。
這個城市很小,後來我在學校認識了一個女孩,關注她 ins 之後我發現 L 是我們的共友。我問她是怎麼認識 L的,她挺隨便地說:“哦,好像是 Bumble BFF 吧,我們喝了一杯。“似乎不太願意說更多。
我才意識到,最初我以為 BFF 只是一個交朋友的新途徑,就和在微博、學校、電影院認識人一樣,但並不完全是這樣的,BFF 帶來的不是我以為的那種朋友。
我對這段關係的感覺很奇怪,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願意和任何人提起這件事,可能是內心把它當成了一次失敗的交友經驗。但現在看來,這並不是我的問題,也不是 L 的問題,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而是一種新友誼關係的升起:一種“約炮式”的交友。

被軟體機制決定了的友誼形態

為了弄清楚這件事,我又把 Bumble 下了回來,發現了之前忽略的 BFF 和 date 模式的差異:
BFF 裡的簡介頁面
Date 裡的簡介頁面
比如“對於關係的期望”,date 模式有 relationship goal(想認識)這一欄,有四個選項,把目的清晰地進行了區分和標明:
BFF 裡也有交友目標,區分方式並不是關係的種類,而是多達 14 種具體的情境,比如想找遊戲玩伴、一起做志願活動的、一起健身的、找室友……區分的細緻程度讓我驚訝:
其中有一項是我以前從沒見過的“情侶小夥伴(couple friends)”。如果是我想的那樣的話,Bumble 似乎有點自相矛盾了,因為一方面他們在官網上寫 BFF 僅適用於柏拉圖關係,另一方面,他們對“朋友”的定義又包含“情侶小夥伴”
是多 messy 呢?
這位網友在BFF上交到了一個很好的朋友,兩個月之後對方告訴她自己要離婚了,因為給老公推薦了Bumble BFF之後,他用它找到了出軌物件。後來她們友情也結束了,這位網友被Bumble徹底傷透,表示自己再也不會開啟它了
所以,BFF 在一開始就把我們侷限在某個具體的情境中(健身、室友、喝酒等),而且它的目的很明確,就像在 date模式里約炮的人的情境、目的是性一樣。
這種簡單粗暴的設定當然很方便有某些具體需求的人,越具體越好,比如你要是想找一個又瘦又高的同齡白人女孩一起打羽毛球,那很簡單,劃完池子裡的人,等著 match 然後開啟對話就可以了。
這當然符合我們熟悉的交友規律 —— 在某個特定場合因為一些共同點認識,於是約定下一次見面,做共同喜歡的事情,然後將來往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更多方面,逐漸打破“我們只為了共同愛好而見面”的侷限,通常這個“打破”的過程才會使友誼更深入。
但另一方面,這樣一上來就如此細緻的劃分把“打破”的必要性削弱了 —— “難道我們只能做這件事嗎?如果我對你感興趣,但是我實在不擅長體育運動怎麼辦?” 
看來,BFF 要找的不是朋友,而是搭子。
“搭子”與朋友的區別在於,前者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地帶有“限定性”,只限定於某個場景,某件事情,是很明確的弱關係。比如我們可以打三年羽毛球,但是原生家庭創傷我一個字也不會和你說。而且比小紅書和朋友圈更好的是,Bumble 的 BFF 模式更快速和直接,不用費勁找拒絕的理由,左劃、取消 match 或者徹底 ghost 就行了。
為了更加精準匹配,BFF 還有一個標籤供選擇:
有了它,很快你就能判斷出誰和你一樣是剛來的新人 —— 孤獨、身邊缺個人、需要情感連線;而誰只是想純找玩樂搭子 —— 這種細分大大增加了匹配的成功率。
這樣看來,BFF 絕對是一個效率很高的交友途徑 —— 前提是一開始就對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關係想得很清楚,並且你並不排斥“以圖識人”。
網友得出結論:大部分人只是在這裡散散心,並不是真的來找朋友的。我上個月開始用,和 20 個左右的人聊了天,和 3 個女孩見了面,我和其中兩個產生了很好的連線,而且有一個很有希望。(在這找朋友)並不是完全沒希望,但是得看機率
就像 L 似乎在我們的關係裡從始至終都沒有任何遲疑,而我總是感覺很奇怪。因為她想得比我清楚:想得到什麼,可以付出什麼,同時也對更多可能性保持開放。

用關係填補情境,Z 世代的交友痛

這讓我想到前兩年很火的那個詞:situationship。它在 2017 年隨著社交軟體的冉冉升起而誕生,指的是一種“炮友之上,愛情之下”的關係,就是沒有任何承諾和責任的“戀愛”。
BFF 和 situationship 真有不少相似之處。首先,都不用承諾或擔負太多責任,輕鬆愉快。“朋友”這個詞本身就很模糊:從一面之交的陌生人,到相濡以沫二十年的發小,都可以用“朋友”來稱呼。BFF 結交的則是“處於灰色地帶的朋友”,這種關係開始和結束得都可以很輕易,時間長短根本不重要,可能晚上一起去跳個舞就結束了。從一開始你們就清楚,彼此的人生不會產生太多交叉,於是以一種相敬如賓的態度相處,沒有傻到動真情。
我目睹過很多人進入一段正經親密關係的過程,發現多數人在初期極少把對方發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但正式確定關係至少一個月之後就會經常發了。像是早期怕有意外發生,得把這個驚喜小心地藏好。
但是 situationship 不用,你可以隨便發,天天發,從第一天開始,到你徹底忘記這個人,因為你絲毫不用擔心發了一條就沒有以後了。若有人蠢到會在評論區問起你們的關係,你就輕飄飄回一句“朋友而已”即可。Situationship 物件像一件最新購入的時尚單品。
以最低的成本為自己社交平臺增添幾抹色彩,收益卻可能很高。這種好事,怪不得大家難以拒絕。畢竟關係嘛,什麼都像法律條款一樣分得那麼清楚就不好玩了。
我並不後悔用 BFF 以及和 L 的這段關係,甚至很開心在對這座城市最初的記憶中有她的參與。
我想起第一次見面那天,我們躺在有點潮溼的草坪上面,她老套地問我以後想做什麼,我說我想做的行業裡大家成名都很早,挺看重天賦的,她說她的也是,怎麼辦啊!世界上有野心的人太多了。
我本來想說總會有我們的一席之地的,結果琢磨半天也想不到怎麼用英語準確表達。陽光刺得我睜不開眼,有些話不說也就算了。
在荷蘭的倒數第三天,我把我在這裡結識的所有好朋友都叫了出來,準備狠狠玩一晚上。我的朋友 G 說要帶上一位朋友,轉場時,我想去 rave,而 G 的那個朋友喜歡“commercial 一點的”,說她知道有一家夜店不錯,問有沒有人想去。
我們一起走到市中心然後分別了,在路上我不得不一直聽她講述她在交友軟體上 match 的高大帥氣北歐白男是怎樣讓她徹底失望的。
總之她讓我很不爽。一晚上她只對我說了一句話,就是:“你的紋身好好看,能不能把紋身師推我。”我加了她 ins,但沒有說一句話。後來我才知道,朋友 G 和她也根本不熟,兩人是小紅書上認識的,大概是常見的“留學搭子”。
現在我才明白和 L 的那段關係,以及這個小插曲和這個人為什麼讓我不舒服:網路和大資料能讓你精準地找到和你所處情境、興趣和“vibe”相同的人,所以某種意義上你們是一種人,你很容易就能看到擦出的火花。
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微妙的結識契機卻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這段關係的性質。無論是 BFF、小紅書還是什麼別的情景,當你想和 ta 更進一步時,總會被拒絕;或者 ta 成為你一個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擺件,看到了就拿起來把玩兩下。
可剋制感情和敞開心扉一樣難。畢竟,接受一個人來到然後離開你的生活,這個過程和邁進一家餐廳然後擦嘴離開可不一樣。
有人告訴我把友情就當成約會,所以不要追求別人或者表現得太“易得”。這太奇怪了,但是或許我的前朋友有 ta 的道理,呵呵。很多人並不珍惜那些看起來太“易得”或者友善的人
而我還是認為,友情,或者說與人交往的最大魅力,還是在於“打破”的那一瞬間:你們 rave 了一整夜,第二天一起人模狗樣地去面試工作,小組討論,應付上級,或者突然發現“原來你不是我想的那樣!”的一瞬間。
這個瞬間你們的關係變得前所未有地脆弱,是一個互相的考驗,然後你才能知道你到底是誰,到底想要什麼。
參考資料:
//作者:麗麗王
//編輯:燒雞
//設計:鹹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