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禮教森嚴的明朝中葉,因封建禮教的束縛,許多女子不願請男醫生診治,常常因貽誤病情而發生悲劇。
然而,一位傳奇女醫的出現卻改變了這一切。
她出身醫藥世家,8歲時就立志要救死扶傷。
成年後,醫術精湛的她治癒了眾多女性的疑難雜症,因此被譽為“女中扁鵲”。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人均壽命不到50歲的明朝,她卻活到了96歲的高齡,堪稱史上最長壽的女中醫。
而此人便是婦科聖手談允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流芳百世的女醫師,去領略她那溫和細膩,濟世為懷的人格魅力。


8歲學醫,首個病人竟是15歲的自己
公元1461年,談允賢出生於江蘇無錫縣。
談家既是官宦世家,又是醫學世家。
祖父談復不但官至五品刑部郎中,還精通醫藥。
祖母茹氏飽讀醫書,擅長艾灸。
父親談綱在女兒8歲那年考中了進士,被分配到南京擔任刑部主事,負責斷案。
同年,談綱為了盡孝就將老兩口接到南京居住。
在一次家宴上,他讓女兒背誦唐詩宋詞來助興。
這對家境優渥,飽讀詩書的小允賢而言,是小事一樁。
過目不忘的她在宴席上倒背如流。
老兩口眉開眼笑,非常歡喜地說:
“小孫女聰明伶俐,真是學醫的好苗子啊!”
此後,小允賢就不再像尋常女子那樣學習針線女紅(ɡōnɡ),而是走上了學醫之路。
在祖父和祖母的薰陶下,她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心頭埋下了一顆濟世救人的種子。
憑藉過人的天賦,她在家晝夜不輟地攻讀《難經》、《脈訣》等醫學典籍,如飢似渴地吸收著各種醫學知識。
幾年之後,談允賢讀完了家裡所有的醫書,掌握了中醫的入門知識。
後來,在祖母的悉心教導下,她又學會了配藥和艾灸。
隨著醫學知識越來越廣博,她愈發渴望能夠外出行醫。
只可惜,在當時的倫理教條下,這位千金小姐根本沒有機會拋頭露面,只能在深閨裡紙上談兵。
時光匆匆,一眨眼,15歲的談允賢到了出嫁的年齡,並在父親的安排下,嫁入了當地的一個楊姓大家族。
誰知,婚後不久她就患了氣血失調症,整個人面色蒼白,疲倦無力。
儘管當時楊家請來了大夫,但談允賢也進行自我診治。
因為熟讀醫書的她覺得這既是首次醫療實戰,也是研習醫術的好機會。
於是,她先自行診脈,擬出藥方。
然後,再仔細觀察大夫如何診斷,選用什麼藥物,再與自己的判斷相互對照,看看到底哪裡不一樣,問題出在哪裡。
接著,談允賢親自配方抓藥,每一味藥都要反覆斟酌是否合適。
服藥之後,她會仔細體察和記錄自身的感受,再以此來調整藥方,遇到拿不準的地方就會請教祖母。
經過多次的自我診治後,談允賢不僅治癒了疾病,還獲得了小小的自我滿足,信心倍增。
不久後,談允賢先後順利地生下了三女一子。
當子女生病,她都堅持親自醫治,往往藥到病除。
楊家對這位擅長醫理的媳婦讚不絕口,談允賢的醫術也日益成熟。


醫術精湛,是女病人的希望之光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幾年後,經常教導談允賢的祖母因年事已高而去世。
談允賢終日以淚洗面,因傷心過度而一病不起,臥床長達7個多月。
正當家人以為她病已不治之際,昏迷的她夢見了祖母。
祖母託夢說:
“你命不該絕,救命藥方就在我留給你的某部醫書中。病好後,你要光大家傳的醫術,治病救人。”
隨即,談允賢強撐病體,起床找到了藥方並依法調治。
或許是冥冥中有祖母的保佑,沒過幾天她便神清氣爽,身體恢復了健康。
經過這場重大變故,談允賢深深地感受到中醫的醫術真的能起死回生,非常了不起。
從此,20多歲的她牢記祖母的訓導,堅定了行醫救人的決心,正式開始在當地行醫。
不過那時,因禮教的禁錮,女性很少拋頭露面,外出工作,絕大多數醫生是男性。
更糟的是因為受“男女授受不親”觀念的影響,異性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
而這給診病帶來了不少阻礙,所以女性患者經常被男醫生誤診,導致疾病加重,甚至是死亡。
比如,當時有個男大夫為12歲的富家小姐治病時,被要求白紗罩面和隔著手帕把脈。
在描述病情時,害羞的少女又語焉不詳,只說肚子上長了個腫塊。
結果,大夫誤將腫塊當成外科膿腫,開刀切除了。
誰知,之後的6年裡,小姐的創口始終無法癒合,一直在流膿。
18歲時,她的腰部突然長滿了大大小小的腫塊,有的還在破潰出膿,整個人被折磨得氣息奄奄。
此事一齣,那名醫生瞬間名聲狼藉。
很多男醫生引以為戒,就恪守“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的鐵律,堅決不給女人看病。
可想而知,眾多女性就醫愈加困難,那位富家千金更是深感絕望。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在親友的介紹下,家人請來了談允賢。
不同於男大夫只關注病情,談允賢很會照顧患者的心情。
她先是溫柔地撫慰了病人的情緒,再耐心地傾聽其細細敘述患病始末。
然後,她透過仔細望、聞、問、切,確定了病情是“瘰(luǒ)癧(lì)”,也就是如今的淋巴結結核。
接著,談允賢翻閱醫書後,決定採取內外並治的方法。
她外用艾灸針對12個穴位,為病人疏通經絡。
內服藥則是《東垣試效方》中的“散腫潰堅湯”。
經過幾次治療後,病人身上的腫塊漸漸消失,7年不合的開刀傷口也完全癒合了。
原本形容枯槁的她終於恢復了花容月貌,並再三拜謝談允賢的再造之恩。
此事傳開後,談允賢的高明醫術被廣泛傳頌,越來越多的女性慕名向她求醫。
不到30歲的她名聲大噪,成了遠近聞名的女醫師。


50歲撰寫《女醫雜言》,是古代首個女醫著作
而且,談允賢認真地對待每一位病人,詳細地記錄了診治過程,以及病人的病情、病史和家庭情況,尤其是她們丈夫的基本情況。
因為那時候的婦女地位低下,許多女性和丈夫發生矛盾後,只能把所有委屈都憋在心裡。
所以,她們不僅要忍受身體的疼痛,更要承受內心的煎熬。
更何況,“男女授受不親”,女性往往羞於對男醫生啟齒心事,導致經常因貽誤病情而發生悲劇。
而身為女人的談允賢與女病人之間沒有隔閡,能夠用心傾聽她們的煩心事。
因此,她能從患者的生活背景中抽絲剝繭,尋找病因,從而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保證藥到病除。
比如,當時有一位43歲的婦女,丈夫怪她不能生育,就整日寵愛小妾。
被冷落的妻子鬱悶無比,日久成疾,兩腿出現大片丹毒,又紅又腫,還全身發熱。
最近三個月裡,請了不少大夫都沒治好。
後來,談允賢應邀上門診病。
經過耐心的仔細詢問,病人不僅訴說了失寵的遭遇,更吐露了病史。
原來,她腿上的丹毒在未出嫁前就有了,只要一生氣就會發作,以前都是幾天後就會好轉,但唯有這一次情況最嚴重。
對此,談允賢診斷是“溼毒”。
她先是開出了涼血祛溼的藥方,病人服藥幾次後,丹毒就全部消退。
為了鞏固療效,她又開出了調理氣血之方。
經過半個月的調理,病人一切如常。
之後的幾十年裡,談允賢接診過不計其數的女病人,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也目睹了諸多女性的不幸遭遇。
後來在50歲那年,她決定著書立說,想著為後世醫者提供借鑑,便將多年積累的經驗寫成了《女醫雜言》一書。
這本書既是現存最早的女醫著作,也是古時難得一見的婦科專著。
書中的31個女性病例生動地描摹了明朝形形色色的婦女形象,並且清楚地記錄了她們的患病遭遇。
尤其是夫權社會下,女性的鬱悶、婆媳之間的尖銳矛盾、繁重的家務勞動,以及求子壓力對女性健康的影響。
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值得中醫愛好者研讀,更為後人研究明朝女性的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而談允賢在此後的很多年裡,始終在踐行行醫濟世的使命,救助普天下的女子。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
一直到公元1556年,這位“女中扁鵲”壽終正寢,享年96歲。
縱觀談允賢的一生,年少時,聰慧的她在祖母的教導下打下了深厚的醫學功底;
成年後,她以行醫濟人為己任,以高超的醫術為眾多女性妙手回春;
她留下的《女醫雜言》不僅是一本祛病良方,更深刻地反映了婦女階層的生活情況,是研究明朝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個女醫者十分稀缺的年代,談允賢醫者仁心,懸壺濟世,既是無數女性的福星,更是德藝雙馨的醫學名家。
最終,她名留青史,躋身“古代四大女名醫”之一,讓無數後人敬仰和歌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