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要辭職做律師
辭職後這幾年,很多體制內的朋友問我現在律師的行情怎麼樣?這個大環境適不適合辭職做律師?
問我的人多了,我也試著總結一下,既是對自己辭職幾年後的一個總結,也可為在體制邊緣躊躇之人提供一些參考。
這幾年有目共睹的是律師人數越來越多,據官方資料顯示,全國律師已達75萬人左右,2025年目標提前實現。雖不能簡單概括為趨於飽和,但確實對比之前,競爭更加激烈。如今都笑稱,繼網約車、外賣員之後,律師行業即將成為新的就業兜底“蓄水池”。雖是玩笑,但箇中滋味自行品嚐。
行業人多並不一定是個壞事,競爭激烈也並不一定是個壞事。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產生的正向效果就是律師行業一直都顯得那麼朝氣蓬勃。
律師行業的大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且不會復返,律師人數的急劇增長勢必會帶來行業的大洗牌。客戶的選擇餘地越來越廣,選擇渠道越來越多,律師收費越來越透明。新興律師路子越來越“野”,公眾號、短影片、直播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坐著等飯吃的年代已經過去。
每一個案件都像在競標。現在已經很少能遇到“一手客戶”了,客戶找到你的時候,大部分都已經諮詢過其他律師了,資訊差隨著客戶諮詢律師的次數在不斷縮小,面談變成了面試,一個律師與客戶雙向選擇的過程。
受經濟環境影響,律師的收費標準在不斷下降,但與此同時,專業化分工又越來越明晰。現在兩個陌生律師第一次見面,自我介紹時肯定少不了業務領域這一項。法庭上,你和你的對手都在變強。
律師行業提供的是法律服務,很多還在體制內的朋友以為“法律服務”側重的是“法律”,律師是販賣“法律”的,但其實“法律服務”的落腳點在“服務”,律師販賣的是“服務”,“法律”只是律師用來提供服務的工具。
辭職做律師,你就得接受自己光環褪去,把自己定位在服務者的角色,從一個心理上的上位者走下來。體制內外,雖然都是為人民服務,但是按照同樣的服務標準去對待我們的工作物件,得到的好評率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人們對於直接付費和間接付費的期待是不一樣。
在體制內,為納稅人提供服務,納稅人是間接付費,費用經過國家系統的一系列運轉,最終變為工資發到你的手中,你和服務物件中間隔了一個國家系統,所以服務物件對你的服務態度期待不會特別高,你稍微熱情一點就能超出期待獲得好評。辭職做律師,為客戶提供服務,客戶是直接付費,他的費用直接交到律所,律所指定你為客戶提供專屬服務,所以對你的服務態度期待自然會高,你稍微冷淡一點就被客戶會被認為不盡心盡責。
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收起過高的憧憬,激情入場並一直保持激情。
2022年,全國執業律師62萬,總創收2000多億,人均30萬,淨收入約1.5萬/月,這裡說的創收,真正的律師收入可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打七折。不知道這個收入狀況與你所想的律師收入狀況是否一致,但不管是不是一致,都不能只看一個行業的平均數來決定自己是否入局。
平均數是抽象的,入局後你真正賺到的錢才是具體的。我們都不想成為那個被平均的人,但想平均給別人,專業、人脈、營銷,你總得佔一頭。
律師的收入情況,彼此差距很大。同在一個律所,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關係,有人創收百萬千萬,有人年年入不敷出。天花板夠高是這個行業的魅力所在,也是律師的焦慮來源。辭職做律師,就不能期待有定期固定收入,你得習慣在沒有收入的時候也能保持充滿熱情的工作狀態。
隨著網際網路拓客渠道的強勢來襲,律師創收與執業年限的關聯性變得越來越低,老律師的蛋糕被瓜分的很厲害,可以“倚老”但無法“賣老”,這讓一些老律師也有點措手不及。老律師的談案優勢逐漸沒有了施展空間,很多案源來不及流淌到老律師面前,就被新興勢力截胡。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入局者在風格定型之前是有巨大的選擇優勢,你完全有機會在短期內實現收入的高速增長。
做律師面對的誘惑很多,規則之外盡是誘惑。漠視規則者短期內會獲得更大利益,恪守執業道德必然會掣肘更多。這些創收誘惑是需要抵制的,是為了長久發展做出的“眼紅”犧牲。不是每個當事人都有冷靜分析問題的能力,很多當事人的期待高的不切實際,而每個案子都有現實存在的難點。如何對待當事人過高的期待,是每個律師都要面對的誘惑,因為當事人的期待是有人利用變現的。看著逾矩者獲取數倍於自己的利益而不為所動,需要很大的定力。
你可以為了高收入而來,但不能眼中只有收入。畢竟,收入之外還有公平正義,還有我們不願苟且的人生。
如果你二十來歲,在體制內也沒有領導職務,那就建議你考慮清楚後立馬辭職,其他行業的經驗對你做律師再有用,也不如你直接做律師的經驗對你做律師更有用。
如果你三四十歲,在體制內已經是中層領導了,那建議你在單位申請公職律師,再幹滿三年,公職律師辭職出來不需要實習就能就地轉執業律師。
三四十歲推薦先做公職律師三年的意義在哪裡?
一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肆意妄為了,給自己留更多的考慮、緩衝、準備時間。
二是,是否還有足夠的空杯心態承受別人對你的指手畫腳。面子這個問題,說起來虛,但有時也確實是個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能放得下。
三是,已經有了豐富社會經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的規矩是一樣的,行業之間差別不大。這三年,你可以有意識的多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每一個都有可能是你的潛在客戶。
要不要辭職律師,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在猶豫,就是對自己能力有限的自知。小孩子可以都要,成年人需要做出選擇,你不能既要也要,誰的能力也不會大過自己的慾望。
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