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艾莉森·帕歇爾(Allison Parshall)
翻譯|林清
當你的腳趾不小心踢到門框上,你會說些什麼?根據疼痛程度不同,你可能會痛得大叫,嘴裡罵罵咧咧,或者發出非常具體的感嘆詞,比如“哎喲”或者“嗷”。
大多數語言都有表達疼痛的感嘆詞。在普通話裡,它是“哎喲”(ai-yo);法語中是“aïe”;在幾種澳大利亞當地語言中,則是“yakayi”。最近發表在《美國聲學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一項研究表明,所有這些詞的聲音元素似乎都很相似,這並非巧合。研究人員發現,疼痛感嘆詞往往包含母音“ah”(在國際音標中寫成[a])和包含它的字母組合,如“ow”和“ai”。這些模式或可追溯到人類語言的起源。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聲音溝通的卡塔珊娜·皮桑斯基(Katarzyna Pisanski,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說:“在每個國家,你都能在疼痛感嘆詞中看見大量的[a],這是一種顯著而穩定的效應。”在非言語發聲(通常是無意識的痛苦喊叫)中,皮桑斯基和同事也總能找到[a]的蹤跡,而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發出這種聲音。這種共性表明,像“哎喲”這樣的詞可能起源於人類演化過程中為表達疼痛發出的更原始的聲音——或許遠早於語言或言語首次出現之前。
同在CNRS工作的語言學家邁亞·龐森內特(Maïa Ponsonnet)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她在研究澳大利亞當地的語言時,首次注意到當地人發出的“yakayi”和法語“aïe”存在相似之處。顯然,“這一結論略顯粗糙,”她說,“僅靠觀察兩種語言就得出結論並不可行。”因此,她和同事調查了131種語言的詞典和資料庫,樣本涵蓋了亞洲、澳大利亞洲、拉丁美洲、非洲和歐洲的幾十種語系,並在其中尋找表達痛苦和另外兩種基本情緒(厭惡和喜悅)的感嘆詞。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語言中表示疼痛的感嘆詞在統計學上驚人地相似。事實上,就相似度而言,與同一語言中的其他詞相比,這些感嘆詞在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似度更高。但這種由母音[a]驅動的相似效應,並不適用於表達喜悅或厭惡的感嘆詞。
這種模式表明,比起許多其他詞彙,我們人類表達疼痛的詞彙沒有那麼隨意。相反,它們可能是由一些共同因素促成的。這些相似之處是否源於我們受傷時自動發出的原始的、非語言的聲音?關於這種觀點的研究很少,所以龐森內特與研究哺乳動物聲音溝通的皮桑斯基合作開展了另一項實驗。他們招募了166名講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土耳其語和普通話的參與者,讓他們分別發出感到痛苦、厭惡或喜悅時的聲音。
研究小組發現,在這五種語言中,每種情緒的發音都包含相似的母音。在感到厭惡時,最常見的發音是[ə](發音像“uh”);高興時,發音是[i](發音像“ee”);而痛苦時,則是發出如今大家熟悉的[a]。
皮桑斯基說,[a]在人類的原始發聲和疼痛感嘆詞中使用比例過高的事實表明,這兩種型別的表達可能是相關的。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為了向彼此表達疼痛或痛苦的情緒,不由自主發出的聲音,很可能是“哎喲”和“yakayi”等詞的起源。
而對於厭惡和喜悅這兩種情緒,研究結果卻截然不同。皮桑斯基認為,這些情緒的發聲可能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相似的,但它們的感嘆詞卻大相徑庭——也許是因為這些感受比疼痛承載著更多的文化維度。“而不管你來自何方,疼痛就是疼痛,”她說,“它只是一種生理體驗。”
我們共有的生理習性影響著語言的許多方面。研究人員正不斷挖掘象徵性(symbolism)或聲音象似性(iconicity)的例子,其中詞的內在特質與其意義之間存在某種聯絡。這些例項與幾十年來的語言學理論背道而馳,該理論認為語言本質上存在任意性(例如,英語中“bird”這個詞的結構或發音,沒有任何一處能讓人聯想到真正的鳥)。
然而,人類語言中的象似性無處不在。長期以來被許多語言學家忽視的手語大量使用了象徵性:美國手語可透過食指和拇指模仿鳥嘴張合來表達“鳥”這個概念。而在口語中,“擬聲詞”指的是直接模仿聲音的詞,比如“砰”或“啪嗒”。
但一些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聯絡可能過於抽象,如果沒有研究人員揭示其中的奧妙,我們幾乎不可能意識到。例如,我們所知的“波巴-奇奇”效應[bouba-kiki effect,由心理學家沃爾夫岡·科勒(Wolfgang Köhler)在1929年首次發現],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傾向於將無實際意義的單詞“bouba”與圓形聯絡在一起,而把“kiki”與尖形關聯在一起。
“這就是聲音象似性和象徵性的美妙之處——不知何故,我們都有相似的感受,”德國萊布尼茨普通語言學中心的語言學家亞歷山德拉·克維克(Aleksandra Ćwiek)說,“看到人們在這些問題上達成一致,實在太不可思議了。”在《美國聲學學會雜誌》上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克維克和同事發現,人們會將舌顫音“R”與粗糙聯絡在一起,而看到“L”就會想到光滑的形狀。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的語言學家馬克·丁格曼斯(Mark Dingemanse)說:“發掘不相關的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可以幫我們深入理解人性的共通之處。”他在2013年發現,對話中的“嗯?”(Huh)及其他語言中相似的詞可能是通用的。“不同語言間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很迷人,但無論差異有多大,語言總會將我們緊密聯絡在一起。”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2025年03月刊“前沿”欄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