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環保媒體Mongabay最新報告顯示,長期棲息在斯里蘭卡海域的北印度洋特有藍鯨種群近年來目擊次數顯著減少,引發海洋生物學家和保育組織的高度關注。Mongabay指出,這一變化可能源於多重壓力,包括世界最繁忙航道的交通、鯨魚旅遊活動干擾、海洋汙染、海面溫度上升以及氣候變化等。
海洋生物學家、Oceanswell海洋保育與教育中心創辦人阿莎·德·沃斯(Asha de Vos)表示,北印度洋藍鯨為“全年覓食型”物種,不像其他藍鯨會遷徙,常年生活在溫暖水域,有獨特的聲波交流方式。斯里蘭卡西南海岸,特別是從加勒至棟德勒一帶,是這一藍鯨種群的長期重要活動區。
研究這些藍鯨多年的保育生物學家、BEAR(生物多樣性教育與研究組織)創辦人拉尼爾·納納亞卡拉(Ranil Nanayakkara)指出,這些藍鯨的完整生命週期,包括哺乳、求偶及進食,幾乎全部發生在距離斯里蘭卡海岸不到20公里的範圍內。
深水海域與海底峽谷引發的上升流形成了豐富的浮游植物群落,為浮游動物和小蝦類提供食物鏈基礎,進而養育了這片海域的最大居民——藍鯨。“按體重計算,這些藍鯨每日的進食量可相當於一頭成年的非洲象”,生物學家馬克·卡瓦丁(Mark Carwardine)在著作《追蹤鯨魚》一書中寫道。

儘管如此,科學家仍難以準確估算斯里蘭卡的藍鯨數量。斯里蘭卡國家水產資源研究與發展局(NARA)2023年一項研究記錄了729次目擊記錄,但可能被重複觀察。納納亞卡拉的研究團隊則透過尾鰭圖案識別出81頭不同藍鯨,Oceanswell目前也正在進行相關資料庫分析。
斯里蘭卡的藍鯨種群一度促進了鯨魚旅遊業蓬勃發展,東部城市亭可馬裡、西北部卡爾皮蒂耶以及最知名的南部美瑞莎均成為熱門觀鯨地點。據一項研究估計,每年約有8萬名遊客參與斯里蘭卡的觀鯨之旅
然而,無論是科學調查、旅遊業者還是漁民,皆普遍反映藍鯨目擊數量正在持續下降。“我們已經觀察到藍鯨數量減少已有幾年,並不僅限於2024年,”德·沃斯表示。
納納亞卡拉補充,自2018年以來藍鯨目擊次數持續減少。2024年,研究團隊僅在西北海域發現1頭、東部完全沒有發現,而美瑞莎則目擊到3頭,僅4次記錄。“甚至水下麥克風都未能接收到藍鯨的叫聲”。
相較2015年報告的729次目擊記錄,這一數字可謂斷崖式下滑。NARA研究員烏普爾·利亞納格(Upul Liyanage)稱,該機構對這一趨勢高度重視,並在2024年進行了一項海上調查,初步資料顯示藍鯨數量減少逾九成。
他透露,挪威政府運營Fridtjof Nansen號科考船將於今年展開對斯里蘭卡沿海地區的全面調查,涵蓋海洋哺乳動物數量、浮游生物、葉綠素濃度及海溫等關鍵水質引數。同時,還將對棟德勒至加勒海域的熱點區域進行專項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