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Apple Pencil 和三星 S Pen,恐怕是市面上最好的硬體廠商,打造出來的最強手寫筆。但這兩者的命運,卻截然相反。在上週釋出的 Galaxy Z Fold7 中,三星徹底取消了 S Pen 支援。這支曾經備受推崇的智慧手機手寫筆「獨苗」,終於宣告死亡。與此同時,蘋果在 Apple Pencil 上的野心正在膨脹:最新專利顯示,這支曾被大批果粉不看好的手寫筆,未來將不止在 iPad 上,而是能在任何表面書寫——甚至無需接觸。兩支同樣優秀的手寫筆,為何命運如此不同?
S Pen 的宿命:生於依附,死於附庸站在今天回看,S Pen 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悲劇命運。它誕生於 PDA 時代,本質上是傳統觸控筆的延續。它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滿足少數高齡使用者對手寫的依賴,因為這些人不習慣全鍵盤/T9 輸入。這種定位,決定了 S Pen 永遠是手機的附屬品。當三星在早期大屏手機市場獲得成功時,S Pen 被視為差異化優勢;但當整個行業轉向輕薄化,且高齡使用者也早已掌握瞭如何使用觸屏時,它立刻成為了累贅。
初代三星 Galaxy Note 手機和 S Pen,圖源:The Wired為了相容 S Pen,Galaxy Z Fold 系列需要更厚的機身。在消費者對輕薄手機的強烈需求面前,三星只能放棄 S Pen。 更致命的是,S Pen 的使用場景極其有限。除了少數使用者用來做筆記,大部分消費者購買後很快就將其束之高閣。一個產品如果不能創造持續價值,就註定被淘汰。Apple Pencil 的進化:從工具到平臺Apple Pencil 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它從誕生之初就瞄準專業創作場景,目標是成為「比手指更好的創作工具」。 這種定位差異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產品策略: 技術上,蘋果將 Apple Pencil 打造成整合度最高的電子裝置,塞入了壓感、傾斜度、方向等各種感測器。而 S Pen 的技術更新始終圍繞"如何更好地點選螢幕"。 生態上,蘋果為 Apple Pencil 構建了完整的創作生態,從 Procreate 到 Adobe 全家桶,專業軟體支援讓它成為真正的生產力工具。S Pen 的軟體生態則相對貧瘠,幾乎全靠三星自己硬撐。使用者心智上,Apple Pencil 使用者購買它是為了創作,使用頻率和粘性都更高。S Pen 使用者往往是「順便擁有」,自然缺乏使用動力。手機不想要 S Pen,Apple Pencil 卻可以不靠任何裝置最新專利檔案顯示,蘋果正在研發一種革命性的光學感測器技術。比如,筆尖將會採用類似蓋玻片這樣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質,內含光學感測器。這樣的 Apple Pencil,能夠在距離表面 10 釐米範圍內檢測運動,真正實現「隔空作畫」。蘋果提交了幾種種不同的光學感測器方案:光流感測器的原理類似光學滑鼠,透過分析光反射變化判斷筆的移動;雷射散斑感測器則能夠發出雷射並分析光斑變化推算移動軌跡。除此之外,還有更實用的「圓珠筆」方案——筆尖是軌跡球,透過高精度光學感測器追蹤移動。
相信你已經看出來了:這些技術對筆觸移動的追蹤,都是在 Apple Pencil 本體上完成的,而不是在 iPad 或任何蘋果觸屏裝置上。趨勢已經不能更明顯:Apple Pencil 正在從 iPad 的配件,進化為獨立的輸入裝置。根據專利描述,兩種光學系統最多能夠在離表面上方 10 釐米範圍內檢測到運動——這是真正的隔空作畫。只是需要指出的是,蘋果在 Apple Pencil 上探索過的專利數不勝數,最終並不會全部都真正實裝,但依舊說明,蘋果想要做的,從來不是一支簡單的「手寫筆」而已。而 S Pen 呢?它的最後一次重大更新還停留在「隔空點選」和「相機快門」等功能上。這些功能不是沒用,但只是錦上添花。而 Apple Pencil 早已不滿足於附庸,即將成為一種古老但又新穎的互動方式的主角,物理世界和數碼虛擬之間的「新介面」。抵抗趨勢,還是創造趨勢?上帝給了我們最好的十根手寫筆,我們為什麼還要再加一根呢?眾所周知,史蒂夫·喬布斯對「觸控筆」這種東西嗤之以鼻,認為多點觸控螢幕已經足夠優秀,不需要一支額外的筆。站在那個時間節點,喬布斯作出這樣的判斷其實無可厚非,因為當時的觸控筆和 Apple Pencil,幾乎可以說並不是同一個物種。三星 S Pen,其實就是前智慧手機時代,傳統 PDA 和老電阻屏手機上的觸控筆的遺留物,形態和功能都十分類似。但隨著三星的走向「輕薄化」的取向,不可避免和 S Pen 產生了衝突,特別是在 Galaxy Z Fold 摺疊手機上,要相容 S Pen 就需要更厚的機身做相容層。對於老三星使用者來說,他們已經很熟悉並且喜愛 S Pen,而那些很少接觸三星手機的使用者,更輕薄的手機機身會是更具競爭力的特性,而手寫筆是一種很陌生的輸入方式。任何企業都會選擇去打更大、更新的市場,而不是為了極少數老使用者的需求,而墨守陳規。就這樣,S Pen 被迫從手機中讓位。三星在手寫筆上的技術積澱,無法以一己之力抵抗或改變智慧手機的發展趨勢。
至於 Apple Pencil,它一開始就是瞄準特定場景的外設,被設計的目的就是一支真正的「智慧筆」,比我們手上的十隻「手寫筆」要更強,為創作,甚至是最專業的創作而來。比起 S Pen 那種為了實現手機上「精準操作」的目的,Apple Pencil 是面向生產力而來,兩者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不同。從前文提到的專利來看,Apple Pencil 的野心早已「浮於紙上」。 隨著 Vision Pro 的出現,蘋果的「螢幕」已經不在停留於 iPad 的二維表面,而是進入了現實世界的三維空間。去年 Apple Pencil Pro 釋出後,愛範兒進行了一個大膽猜測,認為這支筆的「筆刷投影」能力,很可能意味著未來這支筆能和 Vision Pro 配合使用,陪伴創作者從二維進入三維。而這項專利,證明了我們的猜測並不荒謬。一支手寫筆,能夠和現實世界互動,在任何物體表面,甚至不只是表面,而是空中,書寫作畫。——這種想象力,是 S Pen 無法比擬的。
PencilKit 框架中有大量的 Pencil 3D 模型btw:今年的 WWDC 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已經展示過了第三方配件廠商羅技的「Logitech Muse」手寫筆,專門為 Vision Pro 開發,能實現精準地空間繪畫,這說明蘋果其實已經知道這樣的需求一直存在。
哲學的勝負,產品的生死S Pen 的死亡和 Apple Pencil 的成功,本質上反映了兩種產品哲學的差異:S Pen 代表的是「功能思維」:為了解決特定問題(精準操作)而存在,一旦問題不再重要,產品就失去價值。 Apple Pencil 已經升格為「平臺思維」:不是為了解決單一問題,而是為了創造新的可能性。它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從繪畫到筆記,從 iPad 到可能的全場景輸入。 再次回到喬布斯的那句話:「上帝給了我們最好的十根手寫筆,我們為什麼還要再加一根?」如今看來,「第十一根手指」並沒有多大用了——甚至連這個年代的 AI 生圖都用不上額外的手指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支比手指更強大的創作工具。S Pen 試圖成為前者,Apple Pencil 選擇成為後者。 結果就是:S Pen 死了,Apple Pencil 卻活得越來越好。 在這場手寫筆的生死較量中,技術路線、產品定位和生態建設決定了最終勝負。蘋果用 Apple Pencil 證明了一個道理:真正偉大的產品不是為了滿足需求,而是為了創造未來。我相信即使是給出過「暴論」的喬布斯,如果能看到現在的 Apple Pencil,也會讚許地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