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專家速成秘籍》

助聽器的選配,確實是個專業的事情,耳朵樹不遺餘力地推動專業驗配的公眾科普,甚至也因此得罪了很多隻把助聽器當成零售業務賣賣賣的利益攸關方。
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使用者層面的“資訊不對稱”得以解決,逐漸地,使用者也知道了:助聽器不是買了就行,而是必須根據自己的評估效果去除錯,才能效果最大化!
但是,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另外一些“么蛾子”,確實放棄了不專業,但是卻走向了“玄學”。
隨著各種短影片的流行,很多片面的觀點,又走向了“專業的極端”。“專業”脫離了“專業”,反倒成為了“營銷賣點”,成為了“獨家秘笈”,似乎你不找這種專家,就是對不起自己、對自己不負責。
我們不需要去反對具體的觀點,只需要迴歸基本的邏輯。
1. 一個再專業的專家的10分鐘,是否比一線聽力師的1小時更值得信任?
要知道一個完整嚴謹的驗配流程,即使再專業的專家,也需要40分鐘以上才能完成所有專案。
2. 一個再專業的專家,一天工作10個小時,也就接待5-10個使用者,如果更多,如何保證服務質量?
3. 助聽器是有「有效範圍」的,助聽器補償不了的聽損,就算是神仙級聽力師,又怎麼可能透過助聽器的除錯,去實現好的干預?聽損都重到110了,你告訴我助聽器效果還不錯?證據是啥?
4. 從來只有「定期評估」,而沒有「定期調機」。
助聽效果評估,是調機的基礎;如果評估效果很好,為什麼要調機?不做評估,調機的依據從哪裡來?
5. 助聽器廠商的大量研發成本,是為了聽得更好。
可為什麼一個“專家”就可以透過“個人的能力”去顛覆基於循證的研發結果?號稱自己“發明了公式”,一個人和一個體系,誰的可信度更高?
 6. 專家的“技術好”,是體現在疑難驗配上的,那麼對於“常規驗配”,為什麼也需要專家?使用者究竟有什麼特殊性,不是專家就不會驗配了?
——科普分割線——
助聽器的選配,其實就是四件事:
1. 測準,相對準就可以;
2. 選配,根據測試結果和使用者需求進行選配;
3. 評估,選配後和使用一段時間後對效果進行評估;
4. 視需求調機,在3的基礎上,如果有最佳化可能則除錯。
舉個例子:一個使用者高頻損失很重,中低頻很好。那這種情況是放棄高頻,做好中低頻?還是用移頻重塑?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可能需要嘗試對比,然後再做確定。
"
真正的「專業驗配」,指的是
嚴格按照助聽器選配的流程,一步不敢少,每一步做到嚴謹。
"
國內目前最知名的聽力學家,上海九院的黃治物教授絕對是其中之一,其專業水平毋庸置疑。但是黃教授驗配助聽器的前提,依舊是對各項測試報告的資料的研讀和判斷,而不是自己隨意的發揮。甚至黃治物教授一直不遺餘力地在各種學術、培訓會議上強調「聽力測試的重要性」(例如骨導測試、中低頻分頻測試等等)。
所以,這篇文章想告訴大家的是:助聽器確實不是買了就行,需要專業驗配;但是專業驗配一定是有標準的,而不是自由發揮的,不應該迷戀“所謂專家”。
為了讓這個文章更有趣味,乾脆我們也整理一個“秘笈”,試圖敲醒“迷戀專家”的行為,也把那些“速成專家”的偽裝撕下來。
《聽力專家速成秘笈》
* 僅為對部分現象之觀察,無批判之意,切勿對號入座。
1.《掃地僧,你好》
磚家拿起一份聽力報告,輕輕一瞥,表情逐漸凝重,眉頭緊湊,半晌,說:“你這個報告有問題。”
使用者一聽,頓覺遇上真神了,別人都沒看出來有問題,就他看出來了。趕緊上前:“您看哪裡有問題?”
磚家笑而不語,欲說又止,似乎要給別人留面子。
實際上,聽力測試一定是有誤差的,理論上所有的報告都算得上是“有問題的”。
2.《這裡的教授特別多》
今日來本中心坐診的是我們尊敬的趙教授;
明日來本中心坐診的是我們尊敬的錢教授;
後天來本中心坐診的是我們尊敬的孫教授;
……聽力行業人均教授
3.《御用磚家數量指數級增長》
某領導/名人選配助聽器後,聲稱該“助聽器是本人所配”的聽力師數量遠大於該領導/名人耳朵的數量……
4.《時代資訊的弄潮兒》
今日磚家朋友圈內容:XXX毛細胞再生有望成功;
明日磚家朋友圈內容:XXX幹細胞治療進入試驗階段;
後天磚家朋友圈內容:XXX毛細胞再生有望成功;
大後天磚家朋友圈內容:XXX幹細胞治療進入試驗階段;
堅持不懈,靠發使用者期盼的不假但更不真的訊息,堅持三年持續吸粉,終獲“磚家”尊稱。
5.《預約預約,總能約到》
客戶想預約A磚家服務,前臺告知:“A磚家預約已滿,但是我們B磚家還有一個空位。”
客戶不太接受B,沒回復。15分鐘後,前臺電話回來:“A磚家臨時有使用者取消預約了,您可以來。”
A和B無聊喝茶中感嘆:老白茶還是得用煮的方式才有味道啊。
6.《我只拿專業和你比》
X磚家感嘆:唉,我和你比,可能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對專業的要求太高了,以致於沒能花太多心思在發展上。
把笑給我憋住!
7.《永遠不談聽力中心的員工和管理》
誰談這個誰就輸了。
8.《與現實脫離太久》
“早發現、早干預,所以1個月就可以干預。”
請問,
你給1個月的小孩做檢查,檢查得準確嗎???
耳模能做不???
皮膚磨破怎麼辦???
如果過度鼓吹早干預,會出現大量不負責的測試與選配。
(目前通常建議6個月可以干預,低於6個月需要多個檢查交叉驗證確認且對驗配要求極高。)
9.《當代的指鹿為馬》
重達110dB的聽損,助聽器選配也就罷了,還告知家長助聽評估效果很好,而且所有頻率都能進言語香蕉圖。
其後續結果就是別的聽力中心測不到反應,孩子帶了一年語言沒有任何進步。
—我是分割線—
在這篇文章剛剛寫好的時候,我們遇到這樣一個案例:
某專家給一個3個月大的孩子配了助聽器,這個孩子6個月大時聽力檢查一切正常,家長很開心,向該專家提出捐贈孩子的助聽器給真正需要的孩子。
這位專家還在自己的朋友圈去說這件事,大概意思是家長對他很認可。
但根據我們的經驗,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低,更大可能是之前誤診了,或者診斷時有一些諸如中耳因素的影響。
檢查都沒做全面,助聽器就這樣配了?
專家先生,你是認為助聽器有治療作用嗎?
(耳朵樹原創,轉載請聯絡耳朵樹)
更多行業觀察
點選標題進入閱讀
更多耳朵樹聽力科普
點選標題進入閱讀

耳朵樹往期發過的好文、各種線上線下活動都可以在小程式中看啦,耳朵樹微店也“搬”到小程式裡,目前可以買到各種助聽器配件,後面會陸續上新“這是一個廣告”中耳朵樹的朋友們的產品。
快進入小程式
點選右下角“我的”進行註冊吧!
關注耳朵樹
看更多行業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