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明確提出:任何企業、組織和個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紋身服務,不得脅迫、引誘、教唆未成年人紋身。
評論區網友集體點贊附議:不反對紋身,但未成年如果沒考慮清楚,可能會後悔。
因為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遇事易衝動。而一旦紋身,不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還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01
14歲女孩小羽看到周圍人身上的圖案,覺得非常酷,好奇之下走進了街邊的一家紋身店。
看著兩條胳膊上花300元刺上的圖案,新鮮勁兒過去的她卻怎麼也不敢將紋身露出來。
炎熱的夏天,她一直穿著長袖衣服,害怕自己變了樣的胳膊被看見。
但秘密到底還是被發現了,看著她兩條黑漆漆的胳膊,媽媽一時頭暈目眩。
因為紋身,原本學習優異的小羽不願意再去學校,性格開朗的她也變得陰鬱起來。
為了讓女兒的手臂和人生恢復原樣,媽媽帶她跑遍了醫院。
“徹底消除紋身需要2年多的時間,即便消除了,手臂也會留下永久的疤痕。”
此事經報道後,網友們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為紋身店應該詢問顧客年齡,如是未成年人應主動拒絕為其紋身。
也有網友認為,小羽雖然是未成年人,但紋身是她自己的選擇,家庭教育也很重要,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燒包鴿鴿:人家說賠償、說洗掉,家長都不同意,而且是孩子自己去的,應該回去和孩子多溝通。
@hok:在沒有家長陪同下,嚴禁向未成年人提供紋身服務。
@懶貓:家長也有問題,說什麼孩子以前學習好,現在孤僻,這是紋身的原因?應該從自身找找原因。
02
枯燥簡單的校園生活,讓他們對周圍一切與自己不同的元素感到好奇和嚮往。
河南鄭州,一名15歲的少年看著朋友皮膚上的花紋,覺得十分好看。
心動的他不僅把自己的胳膊紋成一條花臂,還將胸口也紋滿了圖案。
看著男孩佈滿紋身的手臂,記者忍不住問:“紋身倒是沒什麼,但未成年的你紋身後很多專業和工作選擇是受限的,你知道嗎?”
十幾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體內的生長激素等等分泌旺盛。
這些激素除了能夠加速孩子的身體成長外,也會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激烈,而他們的大腦還未發育成熟,遇事總是容易衝動、不計後果。
他們並不知道,一時的衝動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一項統計資料顯示,80%的孩子紋身是因為叛逆,還有20%是出於好奇和從眾心理。
不論是叛逆還是好奇,這些孩子在做決定時,都不曾冷靜下來認真思考。
初中時,愛看小說、漫畫的她總是幻想自己能成為女特工或者反派組織的“女王”。
為了模仿漫畫中的角色,那時的她特別想在自己的額頭紋一隻蠍子。
帶著滿腔熱情,她和紋身師軟磨硬泡,終於在右手虎口的位置紋上了一隻蠍子。
“不明白當時為什麼覺得蠍子很酷,這簡直是我的人生敗筆。“
青春期的衝動往往轉瞬即逝,當熱情退去,理智回籠,無數次午夜夢迴的時刻,都忍不住想回到過去,打醒那個犯傻的自己。
熱情總會消散,潮流終會過去,但那些留在身體上的痕跡卻可能毀掉你的未來。
03
吉林長春一名17歲的男孩在胳膊上紋了一個睜著眼的關公的圖案。
看到他手臂上的紋身,輔導員嘆了口氣:“這對你以後影響挺大的,很多工作你可能都做不了。”
這讓原本欣喜的少年後悔不已,因為他壓根不曾在紋身前瞭解其中的危害和影響。
當他找到紋身店,想要洗掉胳膊上的圖案時,老闆卻說:“我可以幫你洗,一直到洗掉為止,但所有的紋身店都不敢跟你保證不留一點疤痕。”
紋身不僅對未來前途產生影響,還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紋身並不是在皮膚表層進行的,而是將顏料植入皮膚之下。
即便沒有出現意外,紋身時,針的每一次刺入,也會給身體造成傷口。
當傷口出現,我們的身體會立即產生對抗炎症的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到傷口處修復受損的皮膚。
而如果想要去除圖案,必須用雷射將每一個帶有顏料的真皮細胞擊碎,再由巨噬細胞進行清除。
然而,除了黑色,其他顏色都較難擊碎,這也是很多紋身無法完全去除的原因。
《皮膚的秘密》這本書,就從皮膚護理的角度明確提出:不要紋身。
因為紋身所用的顏料中可能含有鉛、錳等重金屬,以及砷、鋁、汞等有毒物質,這些物質不僅有致癌風險,還可能會影響下一代。
而且,紋身不但會引發皮膚炎症甚至過敏反應,當皮膚鬆弛老化後,紋上的圖案也會隨之變樣。
身體尚未發育成熟,皮膚的防禦機制也尚不完善,紋身所帶來的一系列炎症反應很可能會破壞本就不成熟的防禦系統,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04
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兩個未成年人結伴來到一家紋身店。
兩人在店裡賴著不走,沒想到老闆厲聲說道:“未成年紋身犯法,再不走我要報警了。”
比起很多一心只想掙錢的老闆,這樣的紋身師真的讓人敬佩,但畢竟只是少數。
CCTV12社會與法頻道曾播出過一期節目,叫《紋身之爭》。
正處於青春期的他,覺得紋身很威風,於是跑去紋了一個小小的圖案。
看到他的紋身,火冒三丈的父親大聲詰問:“為什麼要去紋身?”
面對這樣的父親,小杰害怕極了,戰戰兢兢地說:“我覺得這樣很酷,同學們都會怕我。”
他的回答讓本就惱火的父親更加生氣,揚起手重重地打了他一耳光。
少年本就叛逆,因為父親的一耳光,變得更加叛逆——你不讓我做什麼,我偏要做。
捱打後,他不僅沒有認識到紋身的危害,反而跑到紋身店又紋了半截胳膊。
而再次被打的小杰又跑到紋身店,將剩下的半截胳膊全部紋滿了圖案。
在與父親的對抗中,他的紋身也被學校發現了,學校立即要求他暫時休學。
為了能重回學校,小杰在父母的帶領下四處求醫,但消除紋身的過程十分漫長,更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煎熬。
看著兒子一遍遍痛苦地清洗著身上的圖案,不知道他的父親是否有過懊悔。
父母效能創始人戈登曾說:“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不是父母,其實他們深愛著父母,他們叛逆的是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習慣性用叛逆來反抗父母的錯誤教育。
如果父母不曾察覺孩子的意圖,繼續用錯誤的方法教育他們,親子關係將會變得越來越疏遠。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在孩子嘗試探索世界時一味地阻撓,而是跟孩子心平氣和地談一談。
孩子的好奇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孩子的好奇心時父母蠻橫的態度。
正如作家麥家所說:“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我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嚮往一切未知,渴望去遠方冒險。
與其提心吊膽,我們不如在孩子對世界好奇時,陪他們一起探索。
今日推薦
17位兒童文學大師,百年經典之作
用好書滋養孩子的整個童年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