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停車場生意做到中國第一,服務3.7億輛車,這家公司靠什麼?

作者:唐納德
來源: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
今年五一期間,車水馬龍的港珠澳大橋日車流量達到了2.7萬次,創出了歷史新高,但讓人驚訝的是,在公路口岸停車場,密密麻麻的車輛來去有序。
在這座被譽為中國最繁忙的交通要道上,車主們竟是藉助一種“輕點一下,即可查詢車位預約”等功能的智慧停車系統,做到暢通無堵的。
智慧停車系統又是怎樣做到這麼牛的?
來自百科的資訊顯示,它綜合運用無線通訊、移動終端、GPS定位和GIS技術,涵蓋城市停車位的採集、管理、查詢等服務,來幫助人們快速解決停車、駕駛等痛點問題。
放大來看,不止在港珠澳大橋上,全國很多小區、商場等地的停車閘門、停車場地都有智慧停車影子,說它正悄然改變人們的停車習慣,絲毫不誇張。
智慧停車場景可劃分為城市級、場庫級和車位級,更讓人驚訝的是,目前其市場規模已逼近300億,關聯產業甚至高達萬億級。
看似簡單的停車行為背後,是如何衍生這麼大市場紅利的?
01
被困住的車主和車位
其實,這條賽道的切入點,始於最開始在停車難題裡發現的痛點。
畢竟,堵車的世界難題是,第一輛車到底在前面幹嘛?好不容易開到目的地後,發現更大的痛苦竟然卻是:
“轉了一圈發現,要麼到停車庫裡導航訊號沒了,要麼停車位早被人搶先一步,或被充電樁佔用,有的車位甚至要排隊幾十分鐘。”
相信很多人都有上述類似的經歷。那,停個車究竟有多難?
根據易車研究院的調研資料,早在2023年,就超過一半的使用者認為所在城市“停車難”,其中比較難的35.48%,非常難的16.51%。
停車難易程度調研
停車難的背後,一方面是車主們無法及時瞭解目的地是否有車位,另一方面則是車位被佔用後,大家不知道就近哪裡還要最優距離的車位資源的問題。
▲停車庫
但往深層次講,這一現狀凸顯出的還是我國車位資源的不足。
一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汽車保有量達3.36億輛,如果看整個機動車話,到2024年,更是突破到4.53億輛,但停車位缺口高達1億至1.2億個,核心城市缺口率超50%, “車位已滿” 更是每個車主們最經常聽到的詞之一。
▲我國汽車保有量及增速情況
按照國家暢通工程評價指標體系規定,中心城區的機動車停車位供給量宜為機動車保有量的1.2倍,但現實裡城市汽車保有量和停車位數量比率大約為 1:0.8,中小城市僅為 1:0.5,這同要求相差甚遠。
車主不好找停車位,難受的不止司機,停車場運營商也不好過,ETCP智慧停車產業研究院在前兩年的資料顯示,北、上、廣、深停車場泊位空置率達到44.6%,全國城市超九成車位的使用率小於50%,2021年我國停車位需求滿足比例還只有32.19%。

停車位配比情況

落到停車場服務商上,就是經營壓力,以廣州某一商場為例,在最高時整體車位空置率能高達40%,長此以往,致使經營方的收入低迷。
所以結論就是,一方面是經常很多車找不到位置停,另外一方面是空車位又沒車來停,由此雙方形成資訊、供需上的矛盾。
有需求有市場,這是市場經濟亙古不變的規律,這也就為停車市場帶來了商機,既解決問題,也形成了市場紅利。
例如,在常德市,捷順科技的停車管理系統讓2500個路邊泊位利用率達到84%,市民平均找車位時間從15分鐘縮短至3分鐘。
而這僅是諸多案例中的一個,到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智慧停車系統每天為全國使用者提供數千萬次停車計算服務……
那智慧停車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至今,並高效幫助人們實現“車找位,位找車”的完美閉環的?
02
小小停車位衍生出大生意
智慧停車的破局與發展之路,恰好是對停車場價值的重新定義。
在2012年前後,智慧停車還停留在簡單的資訊識別、處理裝置上;2015年時,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下,我國出臺政策推動停車智慧化,促使智慧停車行業在一些城市快速發展;到2018年前後,移動端被廣泛用於資訊整合方面;再到目前,無人化、AI趨勢更加明顯……
而在智慧停車行業演變過程中,也誕生了一些外界鮮為人知,卻幾乎每天都在接觸等等企業。其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就是上述為常德提供一體化停車解決方案的捷順科技。
到2024年,捷順覆蓋的城市高達398個,全國範圍內有超過2600萬個車位使用捷順提供的解決方案。目前,其服務的車主超過1.3億,車輛高達3.7億部。
捷順科技的服務規模
透過這家企業的例子,或許可以更好地瞭解到,智慧停車是如何在解決車位、停車場等老大難問題的同時,將其變為一個巨大產業的。
這可以從捷順推出的“捷停車·車位運營”服務平臺說起,它是打造停車場產業的第一步。
最大價值在於,人們可以藉助這些產品,將車場可用或閒置的車位資源,透過網際網路線上釋出給車主,實現車場和車主資源共享、資訊交換。
簡單來說,這種模式三個步驟實現從“找/租/訂”及導航入位的流程服務:
1、在停車前,資源匹配——規劃路線——車位查詢——場地租位或預約。
2、在停車中,平臺提供導航進場——車找位——服務推薦落地。
3、停車後,平臺提供的是,人找車——賬單推送——繳費離場——再形成車位資源——分期給下一個車主。
如此一來,捷順的智慧停車平臺漸進形成了2大最為顯著的特點:
一是“車位電商”模式,改變原來車主到目的地後才找車位、盲目找停靠場地的習慣,讓車主養成提前檢視和預約空餘車位的意識,避免排隊。
二是最大化的整合資源,形成錯位供給,捷順將商場、小區、路側、醫院……各地的車位資源形成一張位置圖,車主即可按需選擇。
這種運營模式,既為車主帶來便利,也增強了服務商的經營能力。
在車主方面,捷順開通了線上月卡功能,車主能線上完成月卡申請、開通、續費等業務的管理工作,如此進出停車場時繳費便變得更簡單,動態優惠體系則基於司機日常用車資料積累下來的演算法即時匹配供需,推出“閒時月卡”“停充次卡”等創新服務,以滿足車主臨時停車、長期停車等不同細分需求。
而打造停車場產業的第二步,則是把停車場運營管理得更智慧,提供一站式打包服務。
具體來看,捷順推出了“捷停車·雲託管”。通俗地理解,依託這套系統,捷順能幫助客戶實現對停車場的“輕”運營和“強”盈利管理。
所謂輕,就是打造無人值守停車場,降低停車場管理方的傳統人力成本;強,是提升車位週轉效率,舉個例子,深圳某科技園接入平臺後,車位利用率從65%提升至92%,車主平均找位時間縮短70%,服務商得到的繳費收入也有了改善,可謂一舉兩得。
停車場多元收益模式
這還不止,更大的意義在於它幫助合作商帶來了多元的商業利潤。
2023年,捷停車推出“數字停車運營增收”方案,基於停車行業“場+位+樁”為核心運營場景,結合“雲託管+充電樁+車位優選+停車券+數字營銷”等組合模式,讓車位合作商在得到繳費收入的同時,同時擁有增值收益。
比如,捷順平臺充分挖掘了部分新能源車的充電需求,在智慧停車場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融入車主需要的電樁設施,建立即時充電動態價格機制,在大幅提高車位的週轉和停、充收益之際,增加管理方的附加營收規模。
這種模式在一些酒店、購物中心、寫字樓等相對大型的停車場地得到了充分應用。
漸漸地,在諸多行業玩家的參與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到2025年已接近300億,此預計2029年,我國智慧停車行業市場規模在478億元左右。
智慧停車產業規模
不過,智慧停車僅是整個產業裡的“冰山一角”,其背後的生態規模顯然還要大得多。
03
更大的是停車產業生態
實際上,智慧停車業務往宏觀方向思考,並不只有停車場(停車位),還包括智慧硬體裝置、軟體及雲服務等,比如智慧門禁通道產品、自動駕駛上游提供服務等等。
行業玩家圍繞著“停車”,也硬磕得最徹底的,如果說幫助車主找車位是對使用者體驗的最佳化,為停車場賦能是改變合作伙伴的經營模式,那麼從智慧停車衍生出來的更大效應在於:撬動數萬億產業鏈。   
我們可以簡單測算下與之關聯的幾大板塊的市場空間:
1)停車業務:全國有4.53億機動車保有量,假設每輛車日均停車費為12元(一線城市平均為18-25元,二三線城市為8-12元),按全年市場規模=4.53億輛x12元/天x365天≈1.98萬億元;
2)充電業務,按2024年近3000萬的新能源車計算,假設每輛車年均充電服務支出為2500元,市場規模=3000萬輛x2500元=7500億元;
3)車後服務:洗護、保險、廣告等增值服務市場規模約為1500億元;
4)智駕融合業務:透過車路協同技術,即時推送車位資訊與動態定價,最佳化車輛路徑規劃等,智慧駕駛停車服務市場規模預計達5000億元。
(備註:以上測算的部分資料來自捷順科技)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不難讓人疑問,智慧停車是如何衍生出這種生態鏈的?
答案是:行業週期+生態規模+底層技術。
在行業週期方面,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本身就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未來幾年的增長態勢還將持續保持,由此與智慧停車之間也將形成更多的聯動效應。
而在生態方面,目前全國有三四億的私家車車主和數以千萬的停車場,還有業內從事智慧停車的行業夥伴,由此形成了“車場-車主-城市—企業”的生態規模效果,它們可以從上、中、下游將智慧停車細分延伸價值做得更大。
智慧停車自身的產業鏈
至於底層技術,來自當前正在釋放的AI生產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藉助AI+停車的模式,它可把智慧演算法與模型應用在車輛導航、位置資訊變化、車位AI動態排程、車位需求預測方面,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另外,一些頭部企業開發的盤古NLP大模型的迴圈智慧,能日均處理上億次對話。
藉助AI技術,平臺將來或許可以直接告訴車主,“你的車停在哪裡更合適”,這無疑又把停車這回事變得更加高效率。
既有生態規模和應用場景,又有日益革新的技術。
從一個小的不起眼的停車場生意,並有機會撬動數萬億產業,智慧停車留給我們的思考頗多。
它不僅僅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也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停車也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邏輯,解決停車難的供需矛盾,既是解決民生痛點的最佳選擇,也能衍生出更大的商業街價值。
停車場生意的數字化產業壯大、轉型,更是中國AI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佔應用場景的生動體現。
當下一次你還沒找到停車位時,不妨學習用科技將以往人找車位的習慣,變為車位找人吧。
END
行研君
你們怎麼看?底下留言區見~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點選這裡,800000+份報告免費下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