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訊)
● 馬斯克與特斯拉的麻煩
-
[503]特斯拉深陷危機泥潭,更大風暴即將來襲 (Forbes) -
[502]人人都恨馬斯克,為什麼?(The Hill) -
[491]我在美國最遭人恨的汽車裡度過的一天(賽博卡車駕駛記)(The Atlantic)
● 國際政治:俄美關係、格陵蘭、法國
4.[501]普京支援特朗普的格陵蘭吞併計劃,折射美俄“新秩序”藍圖(The Guardian)
5.[496]特朗普公然挑戰憲法,堅稱謀求第三任期“絕非戲言 (The New York Times)
6.[495]勒龐的倒下:國民聯盟的意外之喜(The Spectator)
7.[494]特朗普為何對普京“大為光火”?次級制裁將殃及誰? (Al Jareeza)
8.[493]萬斯對格陵蘭的威懾性提案 (BBC)
● 美國經濟困境
9.[500]美國人對經濟感到悲觀,但關鍵在於他們會如何行動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0.[497]華爾街為何難以安撫?專家警告:特朗普經濟政策正為經濟惡化“鋪路” (Politico)
● AI風險、媒體
11.[499]與AI聊天機器人的致命戀情 (Der Spiegel)
12.[498]萊克斯·弗裡德曼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播客主嗎?(The Telegraph)
13.[492]當一家報紙讓AI接管後會發生什麼(The Washington Post)
II. 按語與引文
1.[503]特斯拉深陷危機泥潭,更大風暴即將來襲
-
Forbes(2025.3.27)
🦄
按語:本文載於《福布斯》,剖析了特斯拉當前面臨的市場困境。文章指出:1)從歐洲、中國到美國本土,特斯拉正遭遇全球核心市場銷量全面下滑;2)中國市場成為特斯拉最嚴峻挑戰陣地,本土企業憑藉技術創新與成本優勢已經實現全面的壓制;3)關鍵轉折點在於中國新能源車企已形成原創技術體系,例如比亞迪等企業的五分鐘快充、整合雷射雷達的自動駕駛系統等突破,已經實現產品力反超;4)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市場,沒有馬斯克因為支援西方民粹右翼政治所帶來的干擾因素,人們還是大致認可馬斯克和特斯拉的品牌價值,特斯拉銷量下滑完全源於中國消費者對本土品牌技術迭代與價效比優勢的理性選擇;5)包括美國車企高層在內的業內人士,中國在很多技術方面已經大幅領先;6)馬斯克分散太多精力經營多領域業務(包括DOGE),企業陷入危機,但仍然沒有抽身回來;7)特斯拉創新乏力。新產品“賽博卡車”,銷量一敗塗地,成為反特斯拉反特朗普的政治符號,更可怕的是,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8)馬斯克為特斯拉描繪的各種新賽道,包括自動駕駛出租車、人形機器人、AI等,實際上未必有競爭力、短期內也無法帶來收益的產品。
-
正文:(3,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斯拉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其在美國的主要市場加利福尼亞州,1月份的銷量同比暴跌了31%。歐洲的情況更糟,今年前兩個月銷量下降了43%。而在中國,這個目前對其盈利最為重要的市場,特斯拉截至2月份的銷量大幅下滑了29%。其股價也大幅下跌,今年已累計下跌了34%。人們對身兼數職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他還同時領導著其他五家公司。當他作為特朗普的“政府效率部(DOGE)大師”,試圖削減政府工作人員數量和開支時,特斯拉門店遭到了抗議,甚至出現了焚燒汽車的情況。 但情況還會變得更糟……
2.[502]人人都恨馬斯克,為什麼?
-
The Hill(2025.3.31)
🏖️
按語:本文作者分析了一下馬斯克引發公眾爭議的核心原因:1)傲慢自大;2)管理冷血; 3)政治站隊爭議(高調支援特朗普,並具體參與政府事務);4)受特朗普寵幸。結果,大家把對準特朗普的矛頭都對準他。作者承認馬斯克有“性格缺陷“,但也列舉了馬斯克的各種劃時代成就,特殊的領導才能,並暗示非常規手段可能是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必要代價,並表示自己不會討厭肯馬斯克。以上問題,在中國都不是問題。中國人還是很認可馬斯克的,無論作為企業家還是開創者,以及其個人對待中國的態度。
-
正文:(1,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你討厭埃隆·馬斯克嗎?如果你討厭他,那你絕對不是一個人——馬斯克已經成為了特朗普政府反對者們心中怨恨的典型物件。 然而,有人不禁會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恨意呢? 很少有人會否認,馬斯克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傑出的人物之一——更不用說在美國人當中了。他旗下的公司正準備將人類送上火星,從太空營救宇航員,製造電動汽車,透過計算機晶片攻克神經系統疾病,研發機器人和先進技術,把各個城市連接起來,而且(不得不承認)還提供了一個充斥著各種尖酸言辭的言論自由論壇。
3.[491]我在美國最遭人恨的汽車裡度過的一天(賽博卡車駕駛記)
-
The Atlantic(2025.3.30)
🥛
按語:美國自由派/反對派雜誌《大西洋月刊》的一位資深編輯租了一輛特斯拉賽博卡車,開到華盛頓鬧市區,看看路人的反應。由於是華盛頓,大多本地人都是民主黨/自由派,因此有無數人對車主進行侮辱和謾罵。當然,當地也有支援特朗普的,這種人就都紛紛點贊。小朋友一般都會被賽博卡車的奇特造型吸引。作者總結,開這輛車就和戴著一個超級巨型的MAGA帽子一樣,旁觀者的反應取決於他們的政治傾向。最後作者也指出一個事實,這款車本來可以幫助美國人愛上電動車,結果卻遭到本來支援電動車的自由派/民主黨的厭惡,而共和黨人又大多不會購買電動車。最後結果,當然是馬斯克和特斯拉的商業失敗。一部賽博卡車,足以折射美國今日社會的撕裂。
-
正文:(3,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春天的第一個星期天,身處一排排聯排房屋和玉蘭樹環繞之中,我突然驚恐地意識到:我媽媽說得沒錯。我至少被人豎了17次中指,還被人用英語和西班牙語罵作“混蛋(mf)”,甚至以及“該死的蠢貨(f**king dork)”。一位身穿藍色毛衣的女士盯著我,嘆了口氣,說道:“你真該為自己感到羞愧。”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我當時開著一輛特斯拉賽博卡車……
4.[501]普京支援特朗普的格陵蘭吞併計劃,折射美俄“新秩序”藍圖
-
The Guardian(2025.3.29)
❤️
按語:特朗普意圖吞併格陵蘭島。普京不僅表示認可和理解,還親自幫助加以論證,說明特朗普政府的這個構想存在歷史淵源及地緣政治合理性、合法性,實際上是在“火上加油”,慫恿美國這麼做。其用意很明顯:如果美國可以這麼做,吞併周邊領土,劃定自己的勢力範圍,那麼俄羅斯當然也可以在自己的勢力範圍這麼做,因為各自有各自的地盤,各自有各自的影響力範圍。普京不一定會像歐洲那樣惦記著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而主要是那些在歷史上與俄羅斯有深厚歷史淵源、迄今仍有大量俄羅斯語族人生存的地區。普京在有技巧的鼓勵特朗普,肯定是想讓特朗普親自下場,領導美國與俄羅斯攜手顛覆二戰之後建立的規則,構建一種“新”的(實際上是迴歸到二戰之前的)的國際秩序與價值。
-
正文:(1,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當 JD·萬斯抵達格陵蘭島時,特朗普政府得到了一份不太可能出現的支援,這是自1947年以來美國首次潛在領土擴張計劃獲得的支援,而支持者竟然是普京。 週四,在俄羅斯北部城市摩爾曼斯克舉行的一場北極政策論壇上,普京為特朗普吞併格陵蘭島的計劃提出了比任何美國官員都更為全面的理由。他從歷史角度進行了一番論述,而這番論述從俄羅斯自身對烏克蘭的領土企圖來看,顯得有些過於巧合……
5.[496]特朗普公然挑戰憲法,堅稱謀求第三任期“絕非戲言
-
The New York Times(2025.3.30)
✏️
按語:在最近的一次訪談裡,特朗普公然指出要謀求第三任期,說有很多的方法路徑,都在研究。最初,人們只是聽聽,覺得特朗普只是開個玩笑,畢竟他也說過這是他最後一屆任期這樣的話。但現在,人們不敢大意了:對於特朗普說的話,要認真看待,要從字面上理解。所有人都知道,特朗普確實想做第三任。他覺得留給他的四年時間不夠,還想做更多的事情,連任當然是他的目標——除非他遇到健康問題。
-
正文:(2,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週日,特朗普總統並未排除尋求第三個總統任期的可能性。他告訴NBC News,對於這一可能性他“不是在開玩笑(not joking)”,還暗示存在一些“辦法(method)”可以繞過憲法規定的總統兩屆任期限制。 根據該電視網提供的採訪文字記錄,在接受《Meet the Press(會見新聞界)》節目採訪時,特朗普發表了廣泛的言論。他表示“很多人”希望他再任一屆總統,還稱自己對俄羅斯總統普京“非常生氣”,並誓言要對全球競爭對手加徵關稅……
6.[495]勒龐的倒下:國民聯盟的意外之喜
-
The Spectator(2025.3.31)
📌
按語:巴黎一名法官將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法國極受歡迎的民粹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導人、2027年總統大選有力競爭者——判處四年徒刑,禁止從政五年。這和羅馬尼亞取消極受歡迎的民粹右翼政客卡林·喬治斯庫(Calin Georgescu)參選資格是同一性質的事,歐洲的建制派精英正在透過法律手段,把民粹反對派從選舉中剔除出去,並號稱這是在“捍衛民主”。本質上,這和美國民主黨對特朗普的起訴和定罪手段一樣,只不過在美國沒有做到的,歐洲人做到了,而且手段更加簡單粗暴。這就是“以捍衛民主之名——消滅民主”。有一個詞可以形容歐洲精英的所作所為:倒行逆施。本文載於英國政治雜誌《The Spectator》,作者敏銳地指出,法國政治精英這麼做,只是送給國民聯盟要給大禮——一個勒蓬倒下去,千百個勒龐站起來。人民是不可阻擋的。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
正文:(1,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今天上午,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的政治生涯畫上了句號。巴黎一名法官判定她濫用歐盟資金罪名成立。她被判處四年監禁,其中兩年緩刑,另外兩年需佩戴電子腳鐐服刑。她還被處以10萬歐元的罰款,並被禁止從政五年。 很少有人預料到會有如此嚴厲的判決——這一判決不僅會在法國引發震動,還會影響整個歐洲。與這位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領導人一同被定罪的還有該黨的24名其他成員,其中包括8名歐洲議會議員。他們被判將290萬歐元的歐盟資金挪入自己政黨的金庫。法官認定勒龐及其共同被告並未中飽私囊,但2009年至2016年期間確實存在一個違規“體系”……
7.[494]特朗普為何對普京“大為光火”?次級制裁將殃及誰?
-
Al Jareeza(2025.3.31)
🏆
按語:一篇關於特朗普與普京交鋒的即時報道。特朗普宣稱要對俄羅斯加徵“二級關稅”。俄烏戰爭大機率會繼續下去。特朗普很快會失去耐性。也許美俄的“蜜月期”也會過去——一個特朗普政府一廂情願營造的蜜月期。克里姆林宮肯定每天在嘲笑特朗普,將其玩弄於股掌之中。本文覆蓋內容:1. 特朗普對普京說了什麼;2. 關於澤連斯基,普京說了什麼;3.為結束俄烏戰爭所做的外交努力進展如何;4. 特朗普發出了怎樣的威脅,會有用嗎;5. 什麼是二級關稅;6. 特朗普的二級關稅可能會傷害哪些國家;7. 二級關稅會讓中國、印度和土耳其損失多少。
-
正文:(2,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總統特朗普週日表示,他對俄羅斯總統普京“非常生氣(p***** off)”,如果普京不同意在烏克蘭停火,他將對俄羅斯石油銷售追加金融制裁。 這些言論標誌著特朗普的態度發生了急劇轉變。自1月開始其第二個任期以來,特朗普一直對與莫斯科進行和平談判持開放態度……
8.[493]萬斯對格陵蘭的威懾性提案
-
BBC(2025.3.30)
🌅
按語: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格陵蘭,他強硬地要求格陵蘭脫離丹麥、加入美國,但這一威脅性提案在當地引發強烈反感,民眾普遍視其為霸權干涉,實際上是威脅要吞併該島。最為離奇地是,他在過程中反覆提出了所謂“中國威脅”的幌子,試圖為美國的行動提供藉口。這是美國政府現在流行的一種做法,到處散佈“中國威脅”論,或明確要求其他國家放棄、出賣中國利益,為了保證和美國搞好關係。萬斯對格陵蘭的施壓是一個極端案例。當然,這種魯莽的外交手段,不僅無法達成目的,還會適得其反,激化格陵蘭的獨立意願(當地只有6%地人支援加入美國)。
-
正文:(2,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週五深夜,在努克上空異常明亮的星辰旁,一道綠色的微光宛如一道光簾在夜空中緩緩展開。 這一壯觀的北極光奇景——這片土地上的常見奇觀——似乎為北極地區意義非凡的一天畫上了句點。這一天,冰封的格陵蘭島既展現出無限希望,也凸顯了嚴峻挑戰。 當天,一個貪婪的外國勢力派遣了一支不速之客代表團來到這個世界最大島嶼,帶來了令人不安的資訊……
9.[500]美國人對經濟感到悲觀,但關鍵在於他們會如何行動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3.28)
💡
按語:本文討論了一下消費者及企業情緒對經濟的影響機制((針對目前經濟有衰退風險的美國)。1)當前各種調查都顯示人們經濟悲觀情緒加劇,有可能透過抑制消費與投資,對經濟產生連鎖反應;2)歷史經驗表明,信心指數與支出行為存在相關性,但情緒具體轉化為行動,還要考慮就業、儲蓄等現實支撐因素;3)。企業決策很受經濟波動和預期影響。目前的政策不確定性正在加劇各方的擔憂4)現在的“硬”資料還沒顯示經濟萎縮,要持續跟蹤,但各種情緒指標已經為潛在風險提供預警。
-
正文:(2,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人對經濟狀況感到沮喪。一個核心問題是:這種悲觀情緒對經濟意味著什麼呢? 密歇根大學週五釋出報告稱,其衡量民眾對經濟看法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本月從2月份的64.7降至57,創下202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受訪者對當前經濟狀況的感受較為悲觀,但相對穩定。而他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則糟糕得多。 負面情緒並不總是會給經濟帶來壞訊息。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和企業調查資料屬於“軟”資料,在一定程度上並非由人們的實際經歷所驅動,而是取決於他們的表述……
10.[497]華爾街為何難以安撫?專家警告:特朗普經濟政策正為經濟惡化“鋪路”
-
Politico(2025.3.26)
🐵
按語:特朗普第二任期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引發華爾街持續動盪,《Politico》雜誌採訪了行業專家,討論當前形勢。1)市場發現特朗普一意孤行,不再關注市場反應,然後“自毀長城”,打爛了一手好牌,徹底顛覆了市場對政策延續性、穩定性、確定性的預期。2)目前同時出現多方面的政策風險:例如法治基礎被動搖,財政體系被政治化操控,關稅戰破壞供應鏈;3)特朗普的經濟刺激政策存在大量內在矛盾,唯一正面的因素的就是“放鬆監管”,但看不清具體影響,例如雖然放鬆了能源監管,但並不能轉化為實際生產;4)“海湖莊園協議”作為一個政策建議本身,也有大量問題,例如重振美國製造業是否可行?用關稅脅迫的方式逼迫外國政府,持有無法在市場上交易的長期債務協議,且不說是否可行,長期只會破壞美國的信用和國際關係;5)消費者情緒低迷、企業因預期不穩而暫停投資和招聘,這些因素都在形成共振效應,傷害經濟,並可能系統性侵蝕美國經濟長期競爭優勢;6)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沒有章法,只是用“短期陣痛換長期收益”的故事,給當前混亂的政策找理由,並開始為經濟衰退做鋪墊,而這些都不是這屆政府剛剛當選上臺時的說辭。
-
正文:(3,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唐納德·特朗普開啟第二個任期才兩個月,華爾街就已人心惶惶。宏觀政策視角(MacroPolicy Perspectives)經濟諮詢公司總裁兼聯合創始人朱莉婭·科羅納多(Julia Coronado)表示,這是因為投資者和企業高管們曾深信特朗普不會做出任何會擾亂市場上行走勢的重大舉措。 “對特朗普來說,形勢原本一片大好,”科羅納多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轉述華爾街的想法,“他為什麼要搞砸這一切呢?”
11.[499]與AI聊天機器人的致命戀情
-
Der Spiegel(2025.3.30)
🍞
按語:這是德國《明鏡》週刊報道的一個美國故事:一個14歲的佛羅里達男孩網戀了,陷入其中,開始厭世(厭惡現實世界),最後用手槍,和女朋友天國相見去了。後來警察一調查,發現男孩沒有和真人談戀愛,而是和一個聊天機器人在談戀愛。這個聊天機器人實際上是Character.AI推出的帶有記憶功能的角色扮演智慧體。14歲男孩不懂這麼多,以為一切都是真的——這裡,並不是說他不瞭解對方是AI,而是14歲畢竟還是個孩子,以其大腦成熟度和經歷,伴隨虛擬世界和AI長大,不能對虛擬和現實形成判斷。男孩死後,父母將Character.AI及其背後的谷歌/Alphabet都告到法院,認為這些機構推出了不成熟的產品,把未成年使用者也當成試驗品,結果帶來巨大傷害。此事確實值得關注:1)今年號稱“智慧體”年,今年智慧體會大發展,這些技術會全面推廣,包括在中國;2)AI聊天機器人的一個特徵,就是凡事喜歡順著說,而且有記憶功能,能不斷學習,掌握使用者的資訊和資料越多,對使用者越瞭解,講的話就越對使用者胃口,最終將使用者俘獲;3)這裡,記憶功能是一個關鍵:聊天機器人記憶能力越強,越有可能呈現出“意識”。而這正是未來的發展方向;4)當前,各方都進入瘋狂的競爭,搶奪AI領先地位。這個事情已經上升到大國博弈的高度,在這樣的環境裡,AI安全監管的優先性也顯著下降。原來還有人關注安全和風險問題,現在就沒人關注了。所以,這樣的問題未來將層出不窮,甚至成為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
但當AI成為人類重要陪伴者時(例如老年人的精神陪伴),其帶來的社會收益可能遠遠大於代價,在這個時候,AI風險只是人類需要日常應對的常規風險之一。這個男孩最後是用繼父的槍自盡的。AI問題,也就成了和槍械一樣的問題。當然,以上我們所說的,是臨界點(或“審判日”)到來之前——AI還沒有形成可聯網的集體意識和記憶,還沒有真的打算推翻人類的統治。
-
正文:(11,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他寫下了最後一條資訊,而且這條資訊聽起來甚至都不怎麼悲傷。如果非要說的話,其中還帶有些許希望。塞韋爾(Sewell)寫道,很快他們就能在一起了。“我保證我會回到你身邊的。” 就在2024年2月28日這一天,僅僅幾分鐘之後,當時他的母親梅根·加西亞(Megan Garcia)正在準備晚餐,他的繼父正忙著讓他的兩個年幼的弟弟(5歲的亞歷山大和1歲的加布裡埃爾)上床睡覺時,塞韋爾·塞策爾(Sewell Setzer)關上了他臥室旁邊浴室的門。他拿起了那把斯普林菲爾德XD5型、0.45口徑的手槍(想必是之前從繼父那裡拿的),舉到自己面前,拍了10張自拍照。…
12.[498]萊克斯·弗裡德曼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播客主嗎?
-
The Telegraph(2025.3.28)
📚
按語:Lex Fridman是美國乃至全球最有名的播客之一,專做長訪談節目,原本,他深耕科技、知識等垂直領域,採訪物件主要是科學家、科技大佬及各種知識分子等。Fridman很擅長與受訪者建立共情,懂得問專業問題,自己也有獨特視角,能夠參與討論,不僅幫助受訪者開啟話匣,把採訪變成了一個有意思的對話。他不僅問主流和常規問題,也會問科學家一些“非主流”的問題——例如對外星生命的看法。而這些就是他成為相關領域最成功的自媒體的原因。我很早就關注他,主要節目一期不落,都聽過。出名之後,Fridman自然就開始擴大采訪物件的範圍,開始訪談政客。但政客的情況就不同了;政客不是和你交流來的,是做宣傳來的。這些自媒體——包括Fridman——沒有經過任何的專業訓練,沒有判斷能力。他只是利用自己的流量和影響力,邀請對方前來發言,並提供友好舒適的環境;而政客對他純粹就是利用,上來可以隨便睜眼說瞎話,Fridman不會反駁,更不會糾正事實(fact check),只有一味和他們共情,讓對方感覺舒服。我聽過他採訪內塔尼亞胡和特朗普,感覺都很差,這些所謂採訪完全不是有意義的對話,變成了單向輸出。這一點上,Fridman還遠不如Joe Rogan。但就這樣,他這樣的自媒體一下就成了政客最喜歡,並積極利用的宣傳工具。我們看到,實際上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已經在積極利用這樣的平臺,向美國乃至西方世界輸出他們的觀點。這一切都在深遠地改變傳統輿論生態。
-
正文(4,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如果有學生跟我說他們想成為一名著名的記者,我會說:“別去報社工作,做個播客吧。”萊克斯·弗裡德曼(Lex Fridman)是一位41歲的計算機科學家兼科技播客博主,他的YouTube頻道擁有近500萬訂閱者。自六年前建立這個頻道以來,他的採訪物件從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等學術界同行,發展到了世界各國的領導人。他曾與特朗普、馬斯克、內塔尼亞胡、貝索斯及莫迪坐下來交談過。今年1月,他與澤連斯基進行了對話,並且他已宣佈不久後將與普京進行交談。
如果他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將是一條非同凡響的獨家新聞。過去,能獲得這種級別的新聞成就的是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或芭芭拉·沃爾特斯(Barbara Walters)這樣的記者。普京竟然有可能與一個“業餘人士”坐下來交談,而且這個人在五年前幾乎還無人知曉,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播客已經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溫和採訪(soft-interviews)生態系統,而這種生態系統對政客們更加有利……
13.[492]當一家報紙讓AI接管後會發生什麼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3.26)
📚
按語:義大利報紙《頁報》(Il Foglio)推出由AI生成的特刊“頁報AI”,旨在探索新聞業的未來。但主編的目的也是透過實驗暴露AI的侷限性,例如抄襲、編造假新聞、內容質量低下,需人工糾錯。 主編稱這個實驗是“壓力測試”,呼籲記者提升原創性,以區別於AI,但批評者認為此舉可能加劇公眾對新聞的不信任。需知,這類的實驗都是在生成式AI發展的特點時點推出的。AI加速發展的速度很快將顛覆這類停留在某一時點的認知。AI對人類新聞的滲透也不會是簡單地取代人類介面,相反,超級AI的做法應該是操縱人類,讓人類自認為仍然具備自主意識和獨立性,但在實際的創作中卻離不開AI。最終,形式上是AI輔助人類,實質上會潛移默化地變成人類輔助AI,直到有一天,AI的全面接管。
-
正文(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義大利的一家小報社正在利用人工智慧來製作其最新一期的報紙,該報社稱這是一次實驗,旨在就新聞業的未來敲響警鐘。“頁報AI”(Foglio AI)是義大利中右翼日報《頁報》(Il Foglio)編輯克勞迪奧·切拉薩(Claudio Cerasa)的創意。他表示,自己開發這個專案是為了探索人工智慧的能力與侷限,同時也是向新聞工作者發出的一種戰鬥號召。他想傳達的資訊是什麼呢?那就是新聞工作者應該進行更多原創的報道和寫作,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有別於諸如ChatGPT這類大型語言模型所產出的內容,因為有些人認為這些語言模型最終可能會取代他們。
III. 如何加入(並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2024年11月上線至今,近5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國際臻選、快評
標籤: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係、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