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們會想象,未來的家務機器人長著兩條手臂,是能掃地能抹灰的全能“人才”。
後來我們有了掃地機器人,一種笨拙的、面劑子似的坨坨。它每天在地面爬來爬去,對任何超出2D平面之外的事情都不動聲色,遠不是理想中的那個它。
2025年,有手臂的掃地機器人,它來了!在廣告片裡,它夾起地上的襪子放進雜物筐,它拾起角落的紙團衝向垃圾桶,儼然是掃地僧。
但在社交媒體上,真實使用者正在用“雞肋”“搞笑”形容它們。它們慢悠悠地抬手,用0.2倍速掐起蘭花指;對小垃圾拎得起、放不下,夾著襪子做世界巡迴。這算幫忙,還是添亂?


小紅書使用者@雞屎哥、
是有手臂的機器人,我們得救了?
掃地機器人是人類之光,但它有個毛病:家裡越亂、地面雜物越多,越不適合掃地機器人工作。再粗暴一點說,越需要掃地機器人的家庭,越不適合用掃地機器人。
比如你愛亂放拖鞋、孩子愛隨手扔玩具,或者你家裡傢俱多,桌子凳子腿兒造成了很多衛生死角,我們的掃地機器人就會“聰明”地避開這些物體周圍,留下一個又一個灰塵圈圈。想讓掃地機器人來個徹底大掃除?行啊,你先把家裡徹底收拾一遍再請出它來工作。
這個痛點,終於還是被廠商看見了。
石頭和追覓,今年都發布了頂部帶有機械手的掃地機器人。在演示影片中,機器人路遇襪子、拖鞋、小貓玩具,就會伸出小手一把抓住,再按你的指示放到髒衣簍、門口、或者貓窩裡;它甚至能根據環境空間做出清潔判斷,比如給小手換上海綿刷頭、深入擦拭狹窄的縫隙。

5倍速的石頭撿襪子丨果殼拍攝
看到影片的我心裡重複著四個字:有生之年,有生之年啊!
長出手臂,掃機機器人用了29年
很多人不知道,掃地機器人問世有29年了。就沒人想到給它裝個手臂嗎?
緩慢地長出腦子和眼睛
在長手臂之前,人們忙著讓掃地機器人長腦子和長眼睛呢。
1996年,第一臺量產掃地機器人的原型“三葉蟲”問世;2001年,戴森釋出DC06掃地機器人。雖然中間隔了5年,但這兩款掃地機器人都又笨又瞎:用隨機碰撞的方式清掃,撞到障礙物就換個方向,像個大型家養無頭蒼蠅;清潔效果堪比抽卡,遺漏地面汙漬是常事。

世界首款掃地機器人“三葉蟲”丨youtube/vacuum wars

戴森的DC06掃地機器人丨youtube/Manchester Vacs (Dyson & Sebo Specialists)
又過了幾年,掃地機器人才開始了第一次進化。
2005年,戴森(Dyson)和iRobot在掃地機器人上裝了攝像頭;2010年,俐拓(Neato)為機器人引入了雷射雷達導航技術。長了眼睛的掃地機器人,終於看清了家裡是什麼樣子,學會了描繪環境地圖和定位,實現了清掃路線規劃。

戴森掃地機器人早年的360°攝像頭所看到的的畫面
2012年左右,掃地機器人再次進化,演化出了拖地功能。至此,掃地機器人集齊了三大基本功能:掃、拖、建立地圖/路線規劃。
2019年,進化樹又一次被點亮。iRobot推出了首款自集塵產品S7+,國內品牌雲鯨推出能自己洗拖布的J1,懶人狂喜。

iRobot S7+丨canvass-srl.it

雲鯨J1丨narwal.com
到這裡,掃地機器人的基礎功能已經做到了90分,近年來的進步都屬於錦上添花,比如更聰明、打掃得更乾淨,又比如風機、導航、感測器、烘乾模組升級等。好用是好用,但給使用者體驗帶來的改善也不太明顯了。
手臂終於來了
直到日曆翻到了2025年。
今年1月的消費電子展上,石頭和追覓分別展示了加裝機械手的新產品。
|
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
|
追覓
X50 Cyber
|
售價
|
¥6499/6999
|
未上市
|
引數
|
5關節
6自由度
|
4關節
5自由度
|
最大承重
|
1000克
|
500克**
|
機身高度
|
7.98釐米
|
11釐米*
|
拓展功能
|
–
|
機械手自動替換配件
|
* 追覓厚度資料來自新浪財經相關報道。但據果殼現場目測,機身總厚度超過11釐米。
** 來自小紅書博主@周董請回答

追覓自動替換配件,清理狹縫和踢腳線丨小紅書@霍小浩
只給掃地機器人加裝手臂當然很簡單,懟上去就行了嘛,但要讓這個機械好用,難!
很多機械都有類似手臂的裝置,但需要專業人士來操控,比如外科手術和精細實驗所用的機械臂,或者功能較為單一,比如組裝汽車的流水線上用機械臂。

外科手術中的機械臂,需要極為專業和精巧的人工操作才能使用丨UW Medicine
但要讓掃地機器人長出好用的機械手,需要用到靈敏的影像識別、環境感知、精準定位、運動控制等技術,使之能夠與環境做到良好的物理互動,才能完成撿襪子和擦死角這些家務。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事情則更為具象。
機械手臂的加入,為掃地機器人帶來了區別於掃、拖之外的第三個行動功能,也把機器人的活動範圍從二維地面拓展到了三維空間。
這意味著,掃地機器人能做的事情以指數級增加:今天它能撿拖鞋了,明天能不能收納電線、搬動凳子?今天它可以伸手擦踢腳線了,明天可不可以用加長版手臂擦桌子櫃子?茶几上堆的外賣盒子薯片袋子,它可以幫我丟垃圾桶嗎?啊對了,垃圾袋也幫忙打包放到門口吧!
所以,它好用嗎?
在上個月的中國家電展會AWE上,我們看到了配備機械手的掃地機器人,石頭G30 space探索版和追覓X50 Cyber,機靈乖巧得不得了。不過在場的工作人員也坦言,這兩款機器人只是演示用的特供版,只撿襪子不掃地,路線規劃也是“直奔襪子而去”。
實際使用中,使用者對石頭G30 space的反饋走向了兩個極端。
一些家居博主的影片中,這隻機械手靈活好用,不僅能自己撿垃圾,甚至能拿著玩具逗貓,儼然一副人貓機閤家歡的科幻喜劇畫面。

圖丨小紅書/王翻車
另一些博主則貢獻了“雞肋”案例。
在使用者@昂。的實際使用中,石頭的機械手順利地撿起地面的襪子,然而夾子剛好掛住了襪子口,導致襪子無法被放進髒衣簍。機器人倒也不在意,完成“放”這個動作後,就把機械手收了回去。

機器人放襪子第一版丨小紅書/昂。

機器人放襪子第二版丨小紅書/昂。
它用蘭花指撿拖鞋的時候,照樣拿得哆哆嗦嗦、走得慢慢悠悠。好在最終耗時1分鐘,成功地把”亂放“的拖鞋放在了指定位置——地墊上。


小紅書使用者@雞屎哥、影片轉GIF,原速

至於這結果是不是人想要的……


至於追覓X50 Cyber,由於還沒有開放售賣,暫時沒有使用者檢驗。
總的來說,掃地機器人的這隻手目前看來很有創意,但離“讓人滿意”還相去甚遠:
操作物件有限,只能撿襪子、塑膠玩具、紙團等體積小重量輕的物件,不能對付精細物品(充電線)和重物(凳子);
動作精細度有限,無法完成複雜的抓取、操作等動作;
任務理解有限,只能按照預設的程式或者簡單指令來工作,無法理解過於複雜的家務指令,也無法隨機應變;
移動方式有限,輪式移動為主,只能在地面上活動,核心仍然是“掃拖”功能。
既然不好用,幹嘛搶著做?
看起來長手的機器人還不夠完美,那為什麼各大廠商還要爭相推出這樣的產品呢?
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策略:先佔領生態位和使用者心智再說。
變革性地給掃地機器人加裝機械手,相當於把“新功能首發”和“品牌科技力”牢牢繫結,放大了品牌效應。至於產品能力欠缺,以後再慢慢改進和升級吧。
然而這個商業策略,並不一定有效。同樣是掃地機器人,也有廠商別出心裁地搭載了空氣淨化功能,但現在似乎鮮有使用者買單。
就算新產品取得了巨大成功、暫時佔領了使用者心智,也不能永遠成為品牌的護城河。
2019年,雲鯨另闢蹊徑推出了首款“自動洗拖布”的產品,直接導致雲鯨異軍突起,從“查無此人”到線上佔有率達10.5%,只用了1年左右。又過了1年,科沃斯和石頭才推出有此功能的機器人。
但2021年,雲鯨推出自動上下水的機器人,這款產品只維持了半年左右的獨家地位,就被同行推出的產品埋沒了風頭。
不得不說,中國的產品太捲了,建立技術壁壘太難了,在消費者心中,“業界首款”不足以成為永恆記憶點,好用才是王道。放在今天的話題裡,誰家第一個給掃地機器人安裝了手臂不重要,誰家的手臂更靈活更好用才是硬道理。
產品背後,藏著新世界
拋開產品本身的使用體驗,長出手臂的掃地機器人更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開始,一個未來發展的新思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了“具身智慧”這一概念。
區別於實體與智慧分離、僅依賴計算的的“離身智慧”,“具身智慧”不僅能透過感測器感知真實世界,又能借助大模型理解任務、自主決策、執行決策。簡單來說,就是把會思考的AI,裝進了會做事的物理軀體裡。
長出手臂的掃地機器人,已經初步展現了這種能力。它或許就像《2001太空漫遊》開頭那根猿人拋向空中的骨頭,在落地之時將變為宏偉的飛船。

1899年,人們對2000年掃地機器人的暢想,誰能知道100年後我們的掃地機器人是什麼樣呢?丨Jean Marc Cote
作者:錢德拉
編輯:李小葵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