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膽識的醫生,用他的研究改變了免疫疾病的治療史——這是2024年《自然》雜誌對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內科醫生徐滬濟的評價。

《自然》雜誌每年會評選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此外,《科學》雜誌也會評選影響世界的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徐滬濟成為同時獲得這兩項重磅榮譽的中國科學家。這不僅是對其科研成果的認可,更象徵著中國醫務工作者在免疫疾病治療方面,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跨越式蛻變。
風溼免疫類疾病並非一種疾病,在臨床上,它包括了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等在內的200多種疾病,主要指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組織而導致的炎症和組織破壞的疾病,其致病因直到目前都尚未明確。臨床上認為,可能是由遺傳因素、環境因素、自身免疫力調節異常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於風溼免疫類疾病具有靶點模糊、患病個體病症差異巨大等特點,且如果要根治需要徹底清除或者重置異常的免疫細胞,但現有技術又無法實現,因此被稱為“不死絕症”,幾乎無法根治。
最令患者痛苦的是,風溼免疫類疾病雖然短時間內不會致死,但是致殘率極高,且極易引發相關併發症。資料顯示,全球範圍內,約有8%的人口患有風溼免疫類疾病,在我國,這一數字約為2億。
與龐大的患病群體相比,我國風溼免疫類疾病的治療歷史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剛剛起步。彼時,全國都沒有幾家醫院開設風溼免疫類疾病的專門科室。在上海長征醫院,傳染病科是與免疫疾病緊密相關的科室。
1983年,徐滬濟從第二軍醫大學海醫系畢業,他期待被分到血液科或者內分泌科。時任第二軍醫大學教授、上海長征醫院傳染病科主任的樓方岑看上了這位勤奮好學、充滿幹勁的畢業生,邀請他加入自己的科室。樓方岑是中國生理學和醫藥學事業的開拓者樓之岑的雙胞胎哥哥,兄弟二人在我國醫藥領域有舉足輕重的貢獻。
徐滬濟沒有太多猶豫,成為了樓方岑的學生,開始從事感染免疫相關方面的研究。在樓方岑的指導下,徐滬濟迅速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傳染病醫生。為了繼續提升自己的醫學水平和科研能力,1990年徐滬濟前往澳大利亞弗林德斯醫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隨後在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繼續免疫學的學習和工作。這為他取得今天的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國外留學、工作期間,徐滬濟親眼見到了許多患者由於不瞭解風溼免疫類疾病而錯過了最佳診療期,最終致殘的病例,也看到大量患者因終身服藥的副作用備受折磨。當時,對於風溼免疫類疾病,國外的治療技術和認識程度要遠高於國內,一想到可能有億萬同胞同樣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徐滬濟毅然決定回到祖國,開展風溼免疫類疾病的科普、科研與治療工作。
2008年回上海後,徐滬濟牽頭建立長征醫院風溼免疫科,目前該科室醫教研水平整體已進入我國風溼免疫學界的第一方陣,國內風溼免疫病疑難雜症專病中心之一,全球最大規模的強直性脊柱炎專病中心。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內科醫生徐滬濟(右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徐滬濟的研究也並非一蹴而就,其間經歷了不分晝夜的試驗、失敗才逐漸找到前進的方向。
2010年,一名年僅5歲的國外小女孩艾米麗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生命垂危時,2012年3月,她接受了CAR—T細胞療法。23天后,她體內的癌細胞完全消失,CAR—T細胞療法一時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多年的臨床經驗讓徐滬濟敏銳地意識到,CAR—T細胞療法將會是風溼免疫類疾病患者的新希望。
所謂CAR—T細胞療法指的是將患者自身的T細胞或異體供應的T細胞(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基因改造,使其具有精準殺傷的能力,從而突破傳統免疫治療的侷限。簡而言之,CAR—T細胞療法,就是給患者自身免疫細胞或移植的免疫細胞裝上瞄準鏡,專門狙殺疾病細胞。然而,由於CAR—T細胞療法的製備技術複雜、耗時長、費用高,單支治療費用高達百萬,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
徐滬濟一直探索提升CAR—T細胞療法效果的方式,並希望透過技術手段,降低治療成本。他在找,尋找那一束結束2億患者痛苦的光。
2022年,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一款通用性CAR—T產品,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臨床應用場景以及有能力開展臨床試驗的醫生。徐滬濟得知後,迅速與對方展開洽談,一場改變人類免疫性疾病治療歷史的“雙向奔赴”開始了。
2024年7月,長征醫院首批通用型CAR—T細胞療法的受試者接受了注射治療。對於CAR—T細胞療法的治療效果,徐滬濟有充足的信心,為了這一天,他已經投入了20餘年的職業生涯。但是,臨床試驗誰都說不好會發生什麼,回憶起那段時間,徐滬濟記憶猶新。
“吃不下、睡不著,手機一響就馬上跳起來,那個時候我要求團隊有事先給我發信息,再打電話,有個心理準備。”
不管是臨床試驗還是心理建設,徐滬濟都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然而整個過程仍讓人心驚肉跳。患者注射CAR—T細胞後,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免疫力低谷,彼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又出現了新一輪感染高峰。繼續還是暫停?團隊內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都在等待著徐滬濟做最終決定。他要對所有受試者的生命安全負責,更要對他們未來的身體健康負責,怎麼辦?
再三權衡、反覆觀察情況後,徐滬濟決定,臨床試驗繼續。與此同時,他為了避免患者感染,制定了極為嚴格的病例管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患病風險。
經過半年治療,首批3名受試患者的身體狀況出現了明顯改善,恢復超出預期,一名肌無力女性患者在接受治療兩週後,重新獲得了抬手梳頭的力量;另兩名系統性硬化症男性患者的症狀也在短時間內顯著緩解。6個月後,所有患者均達到疾病緩解狀態。最重要的是,相較於動輒百萬的天價針劑,通用型CAR—T細胞療法價格親民,絕大多數患者都負擔得起,且只需一次注射,治療過程十分簡潔。
徐滬濟以及整個團隊長舒了一口氣,疲憊、興奮、激動接踵而來,那是一種極其複雜的感情。徐滬濟說,通用型CAR—T細胞療法解決了異體細胞的排斥反應,細胞來自健康供體,患者不需要使用自身T細胞,極大地縮短了治療週期、降低了成本。
此後,徐滬濟將相關成果形成論文發表在學術雜誌《細胞》上,引起了醫學界的強烈反應。有“CAR—T之父”之稱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終身教授卡爾·瓊說,這不僅是醫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更為無數難治性風溼免疫性疾病患者點亮了希望之光。
目前,徐滬濟的團隊已將這一療法推廣至24名患者,研究範圍涵蓋多種自身免疫疾病。他表示,希望未來能夠讓這種療法惠及更多患者,“我們有計劃,也有決心讓這一療法得到廣泛應用。”
談及留學報國,徐滬濟說,廣大醫學留學人員擁有廣闊的視野和相對較為先進的知識體系,在守護人類健康的道路上,要以長遠成果為追求目標,專注於科研創新和治療效果,為守護祖國人民生命健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醫護工作者獨有的貢獻。
來源 :《留學生》雜誌
文 :馬思遙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