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錯綜複雜的時代浪潮中,跨國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抓住創新的機遇,如何透過深度本土化戰略融入不同的文化與經濟體,如何在智慧製造的新時代中構建協同共贏的產業生態成為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議題。菲尼克斯電氣作為紮根中國30餘年的百年德企,在這些方面探索了一定的“中國實踐”。本文結合中國菲尼克斯的一些情況,嘗試探討跨國企業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以拋磚引玉。

如何既國際,
又本土?
無論是哪個國家的跨國企業,在進軍新市場時,最重要的問題都是如何在保持全球品牌標準的同時,實現本土化和在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1993年,來自德國的菲尼克斯電氣集團進軍中國市場,李慕松教授率領包括中國菲尼克斯現任總裁顧建黨在內的創始團隊,創立了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的前身——中德鳳凰電氣有限公司。儘管這一跨國擴充套件承載著中德雙方的希望,但初期面臨著諸多挑戰,從跨文化適應到管理理念的磨合,再到對中國市場環境的探索,團隊始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然而,憑藉對中國市場的敏銳洞察和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中國團隊逐步贏得了德國總部的信任,成功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菲尼克斯始終倡導“100%本土團隊,100%本土管理”的理念,致力於將德國先進的技術與管理體系深度融合進中國本土文化。這種“中西合璧”管理模式,意在讓企業保持德國高標準品質的同時,更好地貼閤中國市場需求。如今,中國菲尼克斯已成為菲尼克斯電氣集團在全球規模最大的海外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擁有超過1億美元的註冊資本和2000多名員工。

如何既有擔當,
又不斷追求卓越?
企業的真正價值在於關鍵時刻的擔當與進取精神。
2000年,中國菲尼克斯首次實現1億人民幣銷售額,贏得集團銷售大獎。然而,中國團隊並未滿足於現狀,而是設定了成為集團海外子公司第一的目標,儘管當時美國子公司的規模是中國公司的8倍。八年後,中國菲尼克斯真的超越了菲尼克斯電氣美國子公司,成為集團海外子公司第一。這一成就不僅展示了中國菲尼克斯的進取心和競爭力,也是其踐行“信任=責任”理念的真實寫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面對市場動盪和業績壓力,中國菲尼克斯提出“寒冬戰略”,堅定執行“不裁員、不減薪、不減少戰略投資、不改變對市場和客戶的承諾”的原則。因為員工和客戶在危機中需要的是穩定和信心,一個立足中國的負責任外企應與他們共渡難關。這一理念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再次得到了落實。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菲尼克斯在確保公司運營穩定的同時,向醫院等處捐資捐物,彰顯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對員工和社會的關懷。
中國菲尼克斯就這樣一步步成長為人們口中的“最中國的德國企業”。其實,跨國企業在面臨挑戰甚至危機時能否生存並持續發展,擔當精神決定了其在動盪時期的穩定性,而進取精神則推動了組織的長期創新與競爭力。

面對時代挑戰,
如何整裝再出發?
近年來,國際形勢日趨複雜,疫情陰雲疊加貿易戰和“脫鉤斷鏈”等話題頻繁出現,“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等因素則使得中國的產業結構不斷重組進化,新興產業迅速崛起,企業加速優勝劣汰……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進入2020年代的菲尼克斯電氣集團和中國菲尼克斯,都曾面臨著“未來,我們往何處去”的課題。
2022年,中國菲尼克斯總裁顧建黨前往德國,與集團董事和高管深入交流中國菲尼克斯最新的戰略思考,並詳細闡述中國市場在新形勢下的潛力及未來十年的發展空間。他強調,中國在“雙碳”目標、智慧製造和高效科技轉化等領域的前沿地位,將成為菲尼克斯電氣集團全球戰略升級的關鍵。這一論述獲得了集團高層的認可與支援,推動集團最終做出了繼續堅定投資中國、全面升級中國菲尼克斯的戰略決策。中國菲尼克斯的“二次創業”之旅徐徐啟航。
應該說,30餘年在華成長過程中對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的深刻洞察,是中國菲尼克斯應對時代挑戰的重要能力基礎之一。公司提出和實踐了“數字化轉型鐵三角模型”——技術與數字化運營體系、戰略與數字化商業模式、人才與數字化組織能力,為公司的學習成長提供路線指導,並確保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同步發展。
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改造的核心陣地,孕育著豐富的市場與技術機遇。對中國菲尼克斯而言,“二次創業”的核心是在深耕中國市場的基礎上,圍繞數字化轉型、智慧製造和工業4.0等關鍵詞,繼續以“配角”心態助力中國產業發展,推動千行百業升級,並以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等新興領域為核心,開闢全新業務版圖。
顧建黨坦言,“二次創業”再出發中面臨的挑戰與挫折不可避免。“外資企業在中國依賴傳統競爭優勢的時代已經過去,而重構競爭力就必須有再度創業的心態和行動力。這不僅是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的問題,也是管理者自我重塑的過程。”他強調,在華外資企業必須與最具進取精神的中國本土領袖企業同頻共振,共同構建產業生態。唯有與中國市場共同轉型升級,中國菲尼克斯才能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下提高和成長。

中國菲尼克斯數字化轉型鐵三角
的確,跨國企業在全球化轉型中要取得成功與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透過整合本土市場的獨特優勢來確保全球戰略協同與本地相適應,而推動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並保持競爭力則是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和市場環境的核心。如何應對這兩個問題,將決定企業能否在複雜的全球局勢中脫穎而出,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

面向未來,
外資企業如何續寫中國故事?
多年來, 在“中國製造2025”等背景下,中國菲尼克斯一直努力為推動中國工業4.0發展貢獻微薄之力,並積極組織和參與相關事務。例如2016年,在江蘇南京舉辦的首屆世界智慧製造大會上,中國菲尼克斯作為立足南京的中德合作代表之一參與其中,和來自美、德、瑞典等國的200餘位知名專家、3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共同開展技術及產業交流,推動智慧製造的標準化和產業整合發展。
事實上,中國菲尼克斯一直特別重視“互聯互通”與“生態邏輯”,致力於推動跨國、跨行業的創新合作、成就優秀的本土領袖企業。這不僅是指推動中國工業技術革新,也包括透過構建開放、協同的產業生態體系,帶動行業的整體升級。顧建黨表示:“我們透過打造“共創會”等方式,與最具進取精神的中國企業同頻共振,構建產業生態,與中國產業共同轉型升級,重塑新的競爭力。”他認為,未來的競爭不僅僅是產品技術的比拼,更是整個產業生態的角逐。
面向未來,外資企業在中國應承擔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責任,透過構建開放、協同的產業生態,促進跨國、跨行業的創新合作,與中國企業一道提升國際競爭力,並承擔社會責任,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結語
無論面對何種時代浪潮,中國菲尼克斯一直在探索一條充滿創新與合作的道路,透過本土化管理與全球視野的結合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賦能產業生態的協同創新。
跨國企業的未來不僅取決於技術的革新,更取決於採取怎樣的本地化戰略,與當地生態合作伙伴共贏。在這一過程中,它們需要解答一系列深刻的具體問題,譬如如何在全球競爭中保持文化融合與本地化戰略的平衡?如何在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推動全球產業生態的協同創新?
唯有在這些問題上找到準心,跨國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真正實現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和諧共生,走向更加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