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幫大家梳理一下川普關稅的幾種情況,以及對中美兩國的影響。
文中涉及一些經濟金融裡的專業知識,我會盡量用普素的語言給大家解釋清楚。
1
懂王這輪關稅分三種情況:
1)最終只對中國加
2)對中國及轉口貿易國加,免除對歐日韓的關稅
3)都加,使製造業迴流。
先說第一種情況:如果懂王對其他國家是一種虛張聲勢(bluff),最終只對中國加關稅。
這是大家最擔心的一種情況,其實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情況。
在2018年第一輪關稅後,我們發展起轉口貿易,就是把商品出口到第三方國家,比如墨西哥,貼上墨西哥本土企業的牌子,再出口到美國:

如果最終只對中國加,事情就好辦了,我們繼續做轉口貿易。
2
第二種情況,如果懂王把轉口貿易這條路堵上,也就是對墨西哥、東南亞等加關稅,對歐日韓加 減除免關稅。
這種情況對我們的影響有點大:

但對美國也沒有好處,歐日韓加人工成本高,生產出來的商品價格高,會推高美國通脹,而且,這樣做,只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轉移成了美國對歐日韓的貿易逆差。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3
第三種可能,如果真如懂王所說,他加關稅的目的是讓產業鏈迴流,發展製造業。
但問題是,美國作為消費型社會,人工成本很高,一個藍領一年就可以賺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製造業的起點必須是廉價的勞動力(足夠的牛馬數量),美國不具備這個條件。

高福利社會是不可能發展起製造業的,躺著就能領撫卹金,誰會下廠擰螺絲?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事情不可能倒著發展,就像過去幾年中國製造業往東南亞轉移,而不是往歐日韓美轉移。
另一個問題是,美國的基建(電網、用水、交通)不足以支撐全產業鏈:

還有一個問題,建產業鏈需要時間,短則兩年,一般三四年,美國總統任期是多少年?
四年後,換了一任總統,政策一變,之前建廠投資的錢都打水漂了。
如果你是企業主,你投不投?
沒有穩定的政策預期,你是不敢投的。

4
即使奧特曼來了,幫美國把產業鏈建成,也無濟於事。
一是美國商品價格會很高,很可能從通脹變成滯脹(物價上漲、工資不漲),最終演變成衰退。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從過去到現在,美國是貿易逆差的狀態,也就是買的多,賣的少,也就是美國從國際市場淨買入。
美國買入商品,花出美元,使美元流向國際市場。
這是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必要條件。
這些企業賣給美國產品,賺了美元,他會幹什麼?
買美股!
所以,我們看到美股一直往上走,長牛。
這是國際投資者買出來的。
也就是說,美國保持貿易逆差,美元才能流向國際市場,美股才能保持長牛。
美國貿易雖然是逆差,但金融是順差。
或者說,正是因為貿易逆差,才能有金融順差


如果美國建立了全產業鏈,消滅了貿易逆差,那麼各國手中沒有美元,美元也就不再是國際貨幣,美股也不可能走出長牛。
而美國人養老金都在美股裡,他們的股市就像我們的樓市一樣重要,如果美股不能走牛,會出大問題。
無論製造業是否迴流,如何迴流,每一條路,都指向一個死衚衕。正如《經濟學人》所說:

5
當然,這對中國的影響也是蠻大的。
美國是最大的消費國,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國,如果硬脫鉤,我們商品一時賣不出去,只能搞內迴圈,所以接下來可以期待更多的、力度更強的消費刺激,甚至有可能按人頭髮錢。
當然我們從生產國到消費國轉變,是個漫長的過程,期間過剩的產能,民間消化不了,可能會轉為軍事用途,歷史上類似事情發生過很多次,這裡不便展開。
6
早上看了一下最新新聞,特朗普對kiss his ass的國家實施90天的關稅暫停:

中國的硬剛,以及特朗普的退讓,讓世界看清了他的底牌——他假裝有王炸,但他沒有。
想起了《教父》裡的一句話:
Never make threats unless you're prepared to follow through. An empty threat only weakens your position.
不要輕易的去威脅他人,如果你的威脅無法兌現,你將失去對他人的話語權。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演過。下次美國還能一呼百應嗎?
下次他再掄起關稅大棒,還有人會害怕嗎?
推薦閱讀
去年今日
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