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nd是如何成為矽谷老闆最厭惡的App?

文章來源|騰訊科技
丨劃重點
① 匿名吐槽論壇Blind已成為工作場所的Reddit,矽谷的高管都非常厭惡Blind。
② Blind孵化於韓國搜尋巨頭Naver;後創始團隊攜帶100萬美元資金轉戰美國。
③ Blind目前在全球擁有約1200萬月活躍使用者,使用者主要來自科技公司。
④ Blind已募集到6200萬美元資金,投資人包括思科、DCM Ventures、軟銀等。
騰訊科技訊 8月2日訊息,國外媒體日前撰文指出,矽谷的高管如今都非常厭惡匿名吐槽論壇Blind。Blind把匿名的裁員訊息、關於薪酬的抱怨以及大量的公司八卦混合在一起,科技行業的普通員工紛紛沉迷其中,儼然成為職場版Reddit。以下為文章全文:
亞歷克斯·申(Alex Shin)在2021年初曾非常肯定他會搞砸一筆交易。當時,他正在向思科風險投資部門的幾名投資者推銷投資Blind的想法。Blind是一款應用,數百萬科技公司的員工使用它來匿名談論薪酬、在舊金山約會的恐怖經歷以及其他一切。申當時是Blind的顧問,他向思科的人介紹了Blind新推出的一款情感分析工具,能夠測量員工對工作場所的真實看法。
申對這款根據員工的評級為僱主打分的工具感到很自信。但隨後,他在影片電話中的投資者要求檢視思科的得分。申不想給他們看。由於員工的抱怨,思科的得分只有2.5星(滿分為5星)。但思科的投資者堅持要看看得分。“當我們給他們展示分數後,整個Zoom會議變得非常安靜,”申說。“然後投資者就說,‘嗯,這很準確。我們參與投資。’”截至目前,思科發言人對此報道未予置評。如今,思科在Blind上的得分已升至3.7星。
如果說LinkedIn是矽谷自我炫耀的地方,那麼Blind就是矽谷自我發洩的場所。員工們在公告板上抱怨他們認為愚蠢的重回辦公室計劃。他們爭論誰是科技界最“Alpha”(Alpha指天生的領導者和支配者)的執行長;吹噓自己的薪酬待遇;揭露在壞老闆手下受到的虐待;還有人要與他們認為表現不佳的同事算賬。
例如,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員工在Blind上參與了一項投票,提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我們應該解僱所有的Siri員工嗎?”根據外媒檢視的投票截圖,截至3月中旬,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近300人)回答了“是”。
當然,幾乎所有Blind中的骯髒內容都是匿名的。那麼,許多其他新貴社交媒體應用上的內容最終會火起來嗎(還有人記得Secret應用嗎?)。到目前為止,Blind比它們中的任何一款都成功地保持了更長時間的相關性,在科技行業經常裁員的時代更是如此。
讓Blind與眾不同的一大原因,是該款應用的使用者不僅僅是網際網路上的隨機使用者。在允許使用者釋出內容之前,Blind會要求使用者在註冊時提供一個公司電子郵件地址,以此來驗證使用者的工作地點。然後,他們可以在Blind的公共論壇上發帖–該應用顯示使用者在哪裡工作–或者在更私密的論壇上發帖,只有同一公司的員工才能發帖。這些私密論壇中包含了最有趣的八卦內容,包括即將裁員的訊息和大量詳細的薪酬資料。
毫無疑問,Blind的這種作法只會激怒科技行業的管理層。一家通常直言不諱的上市科技公司的執行長表示,Blind如同是一個充滿抱怨的有毒汙水池。當然,這位執行長只願意匿名討論Blind,原因是擔心公司員工會在Blind上討伐他。“普遍來說,它完全不受歡迎,”這位執行長說。當然,他也不承認匿名抨擊一個因匿名抨擊科技執行長的應用具有諷刺意味。“我找不到Blind的可取之處。我不知道有哪位創始人或執行長會對Blind大加讚賞。”
Redfin的執行長格倫·凱爾曼
線上房地產經紀公司Redfin的執行長格倫·凱爾曼(Glenn Kelman)有自己獨特的應對Blind的策略:完全避免。凱爾曼說:“我太老了,沒有安全感;也太自大了,無法訪問Blind。但只要網際網路存在,匿名留言板就會一直存在。它們是純粹發牢騷的場所。”儘管如此,凱爾曼說,Blind應用就如同潘多拉魔盒一般。“匿名讓我們可以互相誹謗而不承擔後果,但這也是向權力說出真相的唯一方式,”他說。
當然,並不是所有科技圈的高管都認為Blind只是牢騷滿腹的員工發洩厭惡之情的場所。一些技術人員認為,Blind是挖掘行業時代精神的最佳方式之一–例如,探索薪酬趨勢,這是該應用論壇上的一個長期熱門話題。兩年前,CoderPad的執行長阿曼達·理查森(Amanda Richardson)回憶起在職業生涯早期看到一位程式設計師的貼子,展示了該行業的薪酬有多高。這位程式設計師說,他們已經收到了Coinbase提供的90萬美元的年薪。
理查森談到這個討論貼說:“關於這是否是一個足夠的報價,存在爭議。我住在舊金山,但年薪90萬美元?什麼?”談論起自己在Blind上看到的帖子,理查森說:“我會說60%的內容都是垃圾,剩餘40%是對科技心理學的理解。”
CoderPad執行長阿曼達·理查森
Blind表示,它目前在全球擁有約1200萬月活躍使用者。雖然與Instagram和Snap等大型平臺相比,這些使用者仍顯得微不足道,但Blind的力量來自於它對最強大科技公司的滲透。根據Blind的資料,截至7月份,其使用者中有近13.5萬人是微軟員工,相當於該公司全球員工總數的60%;有8萬名谷歌員工,佔其員工總數的43%;有7萬名來自Meta的員工,佔員工總數的90%以上;有3.3萬名蘋果員工,佔其員工總數的20%。
一些科技公司曾試圖讓員工很難使用Blind服務。在Blind創辦之初,一些科技公司調整了公司網路,以阻止訪問Blind應用。Blind聯合創始人Kim Kyum在採訪中說,這些策略都沒有長久的效果。“如果他們遮蔽了我們的電子郵件,我們可以更改我們的電子郵件。如果他們在Wi-Fi上遮蔽我們,每個人都有移動資料,”Kim Kyum笑著說。“這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一種促進,因為人們開始談論,‘嘿,他們遮蔽了Blind!那是什麼?我還不瞭解這款應用。’然後我們實際上獲得了更多的使用者。”
Kim Kyum為Blind中的匿名內容進行了辯護,並建議向他尋求幫助的企業執行長和人力資源團隊,應該認真對待員工在Blind上的反饋。他說:“在Blind上說的話可能會在其他地方說,比如喝啤酒、社交媒體或他們的內部調查。”
現在,Blind正試圖將其在企業工作場所的草根存在轉變為一項可行的業務。
近年來,這家仍未盈利的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希望能夠產生收入,其中包括內部招聘服務Talent。該服務將技術人員與頂級公司的公開職位聯絡起來(目前的客戶包括貝萊德、凱鵬華盈、Ramp和StubHub等)。它還提供了Blind的見解,透過調查使用者和分析Blind上的討論,幫助好奇的高管和人力資源專業人員更好地瞭解他們公司在技術人員中的聲譽(Gopuff、Roblox和Salesforce都使用該服務)。
Blind聯合創始人Kim Kyum
Blind已從投資者處籌集到6200萬美元資金,投資人包括思科、DCM Ventures和軟銀亞洲風險投資公司等,並在全球範圍內組建了200人的團隊。但是Blind仍然需要贏得老闆們的支援,而Blind在過去的十年中一直在惹這些人生氣。不過Kim Kyum認為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
“這幾乎就像悲傷的階段,”Kim Kyum說。“一開始你有點害怕,所以你試圖關閉它;然後你放棄關閉它,因為你意識到它會一直存在;最終你開始接受它作為你的資源之一。”

出生地並非矽谷

Blind的出生從一開始就對自己不利。它並非來自舊金山某個華而不實的科技孵化器,亦不是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宿舍,而是來自韓國的一群科技工作者。他們在2013年創辦了Blind。當年,Blind的執行長Moon Sunguk在韓國搜尋巨頭Naver工作時提出了這個平臺的想法,當時該公司為自己的員工開設了一個匿名論壇。Moon Sunguk對內部留言板上討論的主題很感興趣。匿名似乎鼓勵了他的同事,讓他們擺脫了韓國等級森嚴的財閥的一些社會壓力。不過Naver很快關閉了這個留言板。
“他們不喜歡這些討論,”Moon Sunguk回憶道。“他透過觀察瞭解到,為了讓這些匿名渠道獨立有效,它需要脫離公司的從屬關係。需要有一個獨立的第三方來監督它。”Blind成了第三方。因此,它很快在韓國流行起來,成為企業員工討論一切問題的場所–只使用匿名使用者名稱和他們工作的公司–探討的問題涉及到約會困境、現代、三星和其他僱主涉嫌的歧視,等等。
2014年,韓國航空公司的員工釋出了一系列帖子,詳細描述了該公司一名副總裁在飛往首爾的航班上如何陷入“堅果狂怒”:當用紙袋而不是盤子端上夏威夷果時,高管Cho Hyun-ah迫使飛機返回登機口。這些帖子像病毒一樣傳播,導致全球媒體報道,這位高管,也是該航空公司董事長的女兒,最終被判處12個月監禁。
Blind在韓國的成功讓這家初創公司的創始人相信,是時候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示它的吸引力了。2015年初,Blind團隊帶著大約10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出發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同年3月,他們推出了美國版Blind應用。
對Blind來說,選擇在這時進入美國市場並不是很好的時機。當時,一款匿名討論應用已聲名狼藉。2014年,Secret應用曾在技術人員中大受歡迎,並迅速成為騷擾、消極和種族主義的溫床。亞歷克斯·申說,在Blind團隊到達加州後不久,Secret應用就關閉了服務。這對Blind的釋出沒有起到任何幫助作用。亞歷克斯·申於2015年加入Blind,幫助該公司進軍美國市場。
但Blind的聯合創始人們發現,他們很難與矽谷的員工聯絡起來,部分原因是他們很難找到與同一家公司的大量員工見面的地方。他說,科技公司的僱主提供了很多誘人的福利,比如免費餐,所以人們不會離開公司園區。

征服西雅圖

在這種情況下,Blind團隊在2015年中期向北來到了西雅圖,希望吸引亞馬遜的員工成為Blind使用者,原因是這家公司提供的福利比矽谷同行要少許多。Blind團隊在亞馬遜園區附近租了一套公寓,花了3個月時間與亞馬遜員工聚會,並向他們推銷使用Blind的想法。就其本身而言,這種方法取得了中等效果–相當多的亞馬遜員工已經知道Blind是什麼,但沒有多少人使用它。
在Blind團隊抵達西雅圖幾個月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批判了亞馬遜懲罰性的企業文化。這個故事充滿了有趣的細節,包括亞馬遜人喜歡趴在桌子上哭。故事發表後,在Blind註冊的亞馬遜員工數量出現了激增。
雖然亞馬遜在媒體和部落格上為其職場文化進行了全面辯護,但許多亞馬遜人在Blind上認識到了故事的真相。亞歷克斯·申回憶說:“所有亞馬遜人都公開表示,‘亞馬遜是個工作的好地方。’但在Blind平臺,每個人都會說,‘是啊,老兄,一個成年人今天早上趴在桌子前哭了。’”
大約在同一時間,Blind開始在微軟位於華盛頓州雷德蒙的總部附近偷偷摸摸的進行宣傳。Blind當時偷偷摸摸張貼的海報本身就有點太顯眼了。他們把Blind描述為“迷你微軟2.0”,指的是當時著名的記錄微軟員工對公司不滿的匿名部落格。迷你微軟推出了一個論壇,微軟員工在這裡交流關於職場中的故事。起初,只有幾十個微軟員工在Blind平臺進行了註冊,很快就發展到數百人。

矽谷動盪期獲得發展

征服了西雅圖之後,Blind團隊於2015年底回到舊金山灣區重新開始。這一次,成功了。他們開始推出新公司專用私人論壇,並邀請員工參與。

當時正是矽谷動盪時期的開始。一連串的醜聞、裁員,不斷地讓科技企業的員工跑到Blind討論事件。2016年初,雅虎員工使用該應用分享了關於執行長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即將宣佈裁員15%的計劃的傳言。在2017年的谷歌,軟體工程師詹姆斯·達莫爾(James Damore)撰寫的反多元化備忘錄在網上瘋傳後,谷歌員工紛紛湧向這款應用。
前Uber工程師蘇珊·福勒
前Uber工程師蘇珊·福勒(Susan Fowler)在2017年寫了一篇爆炸性的博文,稱自己在公司成為性騷擾的目標。此後,Uber的員工轉向該應用討論文化問題和領導層的回應。“發生這種情況時,Uber的員工每天都要在Blind花幾個小時,”Kim Kyum回憶道。“Uber不會給他們足夠的資訊,他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但他們不能只是舉手提問。而當他們在Blind上時,提出這些問題是安全的。”
隨著Blind的勢頭越來越猛,越來越多的僱主開始採取措施阻止員工使用它,理由是擔心機密資訊洩露或對該網站的普遍敵意。根據當時的報道,在福勒的帖子釋出後,Uber阻止了其員工從公司網路訪問Blind。特斯拉和其他公司則更進一步,阻止了來自Blind的驗證電子郵件,試圖阻止員工註冊賬戶。
一些科技領袖使用了非正統的方法來壓制Blind上關於他們公司的討論。2021年底,Better.com執行長維沙爾·加格(Vishal Garg)在一次簡短的會議上解僱了這家初創公司的900名員工,成為了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幾天後,一名名為“未受過教育”的Better.com員工開始反駁Better.com員工的匿名貼子,這些工人都對加格處理裁員的方式表示失望。這位名為“未受過教育”的員工稱,不滿的員工為“忘恩負義者”,並建議他們“如果對高階管理層如此不滿,就辭職去別處。”
加格後來在接受採訪時承認,事實上,這位名為“忘恩負義者”的使用者就是他本人。在此之前有傳聞稱,“忘恩負義者”的寫作風格與加爾格的風格驚人地相似。

將成為職場版Reddit

關於Blind的訊息洩露和技術員工的自由討論仍在繼續。
今年4月,一名亞馬遜員工關於同事因公司新的重返辦公室政策而辭職的帖子獲得了超過1600條評論和11.7萬次瀏覽。從微軟到Meta再到高通,員工們在回覆中就遠端工作的環境和文化益處,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疫情遠離辦公室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是否變得太有權利的問題展開了爭論。
6月初,Blind的發言人裡克·陳(Rick Chen)表示,資料分析初創公司Sumo Logic的現有員工建立賬戶的數量“超乎尋常”。很快,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發帖講述正在進行的裁員,這打擊了公司員工計程車氣。幾天後,有媒體報道稱該公司確實宣佈了大範圍裁員的訊息。
Blind聯合創始人Kim Kyum還表示,傳統的網際網路審查系統–無論是亞馬遜上的產品還是Glassdoor–曾經有過一席之地。但是這些系統存在缺陷。評論可以被僱主、商家甚至競爭對手玩遊戲,尤其是如果平臺沒有嚴格限制誰可以釋出評論。他說,當他尋找最真實的使用者對產品的測評時,他會去Reddit。他認為Blind在科技職場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這是由產品的真實使用者驅動的最純粹的內容形式,”他說,“我認為對於工作而言,同樣的事情也在發生。”(無忌)
一場聚集人工智慧產業頭部公司與頂級資本的對話
掃描下方圖片即可報名參加活動
品玩招聘作者,資深作者及編輯,並長期開放實習生招聘。

世界不平靜,我們希望在變動的技術週期和商業週期裡繼續我們的探索,不熄滅眼裡的光。
為了和更多個優秀的你一起記錄和改變這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做更多有價值的報道,品玩現開放招聘。
崗位資訊:全職:4人。實習生長期招聘。工作地點:北京。
一句話總結我們在招聘的崗位的工作內容,就是:
報道最重要的商業和技術新聞,並抽絲剝繭地解釋給讀者它們為什麼重要。
一些共同的崗位要求:
1. 尊重常識。
2.對好內容有感知,有選題發明能力。
3.掌握快速搜尋梳理資訊的方法,有較強的文獻閱讀能力,能獨立拓展相關資源。
4 英文流利。有閱讀英文內容的習慣,可以用英文完成溝通。
5.對真實世界有感知,心智成熟,有職業精神,溝通介面良好穩定。
在招崗位:
-新經濟作者、新技術作者
新經濟作者負責報道網際網路商業領域最新動態;新技術作者負責報道新技術領域(AI,晶片,機器人等)最新動態;
追蹤錢的流動,人的變化,商業世界的競爭與合作以及科技的變革,並把它們講述給我們的讀者;
不限工作經驗,不限專業背景,我們歡迎不同背景的候選人。
-資深作者/編輯
對網際網路商業領域或新技術領域有自己的研究和積累;
有自己獲取資訊的方法體系,有持續學習的能力;
能發明選題,撰寫深度文章,同時也可以輔導初級作者。
長期招募實習生
我們為實習生提供與全職同樣的指導與工作支援,並提供留用機會。
或者,以上的描述都不能定義你,但你認為你是我們需要的那個人,也可以發郵件給我們,介紹你自己。
以上崗位應聘者,請將簡歷及作品傳送至:[email protected] 。(請標明應聘崗位)
同時,我們也在招聘其他崗位:
運營部門
崗位資訊:全職:3人。實習生長期招聘。工作地點:北京。
內容運營
能夠敏銳的捕捉網際網路熱點,並將其轉化為出色的內容;
富有創新意識和強烈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流量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有自己獨特的資料分析方法論,能發現龐雜資料中的關鍵點,並反哺內容創作。
影片運營
具備影片的全流程的創作能力;
對各個內容平臺均有深刻理解,能抓住平臺規則紅利;
有自己獨特的資料分析方法論,能發現龐雜資料中的關鍵點,並反哺內容創作。
社群運營
有過國內外成熟知名社群的運營經驗;
能夠獨立承擔運營策略、節奏設計,結合運營目標、節點資源等因素制定精細化的社群運營規劃;
對UGC的熱點、流行趨勢、話語體系有充分理解,能夠透過創意、熱點玩法、活動策劃激發UGC參與。
長期招募實習生
我們為實習生提供與全職同樣的指導與工作支援,並提供留用機會。
運營崗位應聘者,請將簡歷及作品傳送至:[email protected] 。(請標明應聘崗位)
商務部門
銷售總監/高階銷售經理
崗位職責:
1. 負責品玩線上廣告、線下活動類、品牌營銷、市場公關、以及定製方案的商務拓展與銷售工作,透過對目標行業客戶的銷售完成指定收入目標;
2. 對目標行業客戶進行研究、識別、接洽、需求、分析、產品演示、方案規劃、談判與簽約;
3. 管理與維護指定客戶(包括新客戶與現有客戶),提供優秀的售前與售後服務,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對客戶產品和需求進行持續性的研究與開發;
4. 與各部門保持緊密合作,回饋客戶需求與最新行業動向,協助最佳化產品與服務;
5. 積極參加行業商務與社交活動,拓展人脈資源,持續瞭解與提升行業知識和洞察力
任職要求:
1. 網際網路銷售經驗2年以上,銷售經驗5年以上優先;
2. 做事嚴謹、細心,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
3. 有市場營銷、品牌方或者市場公關乙方工作經歷優先;
4. 自我驅動,有很強的學習行業知識及專業知識的能力;
5. 具備應變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能適應多工處理及工作壓力;
6. 擁有intel、華為、華為雲、阿里、阿里雲、高通等網際網路行業直客資源者優先。
更多招聘資訊,可以進入官網招聘頁面獲取。
期待品玩有你的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