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玩滑梯的女兒,長大卻……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912 篇文章
Photo by Devon Daniel on Unsplash
作者:VIVI,8 歲女孩的媽媽,努力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尋找自己。本文來自:VIVI的麥克風(ID:xxdzcmm)。
前一段時間,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玩。她非常喜歡玩一個滑索,是每次去都不能錯過的專案。
以前她都是坐著玩,這次去的時候,有一些大孩子在站著玩。不一會我們就看到,她也站著向我們飛了過來。
我看著她頭髮被吹著飄動起來的樣子,心裡有很多感慨。
這兩年,我發現女兒變得越來越勇敢了。
比如在運動專案上,她越來越敢於去嘗試新專案,什麼滑桿滑索陡滑梯,完全不在話下;又比如在獨自出行上,她自己上學放學,自己參加營地,每一次都走得毫不猶豫。
但說實話,回到五年前,我絕對不會想到她會變成現在的模樣。
娃一歲多的時候,我們給她報名了早教課。
經過一番精挑細選,我們預約了一位知名老師的課。課上,老師讓小朋友們玩滑梯,鍛鍊孩子運動能力。老師說,要讓孩子滑夠五次(我並不贊成老師的做法,也沒再約過她的課)
▲ Photo by Power Lai on Unsplash
我們也嘗試引導娃爬上去再滑下來,但她一直都是拒絕。
看著別人的娃都上上下下,不害怕也不膽怯的樣子,再看看我們家的娃,不僅拒絕爬滑梯還走到哪都要拉著媽媽,剛開始我也挺著急的。
滑滑梯不都是孩子喜歡玩的活動嗎?況且這個滑梯也只是早教班裡的一個小滑梯,有什麼可害怕的?別人都那麼輕鬆地完成,自己的娃怎麼就做不到呢?
我也嘗試用各種方式引導她,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拒絕。最後我非常無奈地接受了她滑不了的現實,並在心裡安慰自己,算了算了,一個早教課,不爬就不爬吧,不敢滑滑梯又能咋地。
現在回頭看,我那時候的自我安慰更像是在課上的妥協,既然孩子不想做,我又不想搞得雞飛狗跳,那就這樣吧。
但其實,我們那時候面臨的,不只是她不想滑滑梯的問題,她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了和麵對滑梯一樣的狀態。
上課的時候不敢自己在教室裡活動,走到哪都要牽著媽媽的手;其他孩子都能自己上去跟老師互動,只有她要媽媽陪著才肯上前。
總之,她當時的樣子和現在真的判若兩人,活潑大方和勇敢看起來跟她沒有半毛錢關係。
到最後,我已經完全放棄讓她變勇敢和獨立,也不再寄希望於改變。但事情好像也是從自己放棄開始悄然發生了轉機。
▲ Photo by Ana Klipper on Unsplash
/ 1 /
接納:你可以是你本來的樣子
在我們的文化中,外向、活潑是大家推崇的性格,內向、慢熱總歸是差了點事兒。
剛開始,我也是這樣的看法。所以當我看到孩子這也不敢,那也不敢的時候,心裡很是著急。
但後來,我想明白了,每個人就是性格不一樣,世界上不可能全部都是外向活潑的人,總有一部分人,就是內向又膽小,我的孩子,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真的如此,我該怎麼辦呢?
我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把自己當成孩子。
我想起來,自己其實一直都不是一個外向主動的人,父母也曾經不斷地提示我,在什麼場合下該怎麼表現,可是這些指導對我來說,不只是行動的指南,更多的是帶來巨大的壓力。
我做不到他們說的樣子,同時,我又不敢表現出自己本來的樣子,感覺無助又擰巴。
想到這些我知道,作為一個媽媽,我最好的做法不是教會孩子怎麼做,而是接受她本來的樣子。
我需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樣,都沒什麼不正常,哪怕自己內向又膽小,也可以安心地做這樣的自己。
之後,我成了陪娃上課的顯眼家長。
尤其是在進入獨立班之後,老師允許家長陪伴一段時間過度,沒過幾節課,大部分家長都撤了,我還是堅守的那一個。
而且我不只是坐著陪,上前回答問題要陪,牆上完成作品也要陪,基本上就是走到哪陪到哪。
就這樣陪了大半程,我才從教室裡走了出來。
/ 2 /
陪伴:無論你需要準備多長時間,我都在這裡
娃大概五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帶她去一個室內遊樂場。
遊樂場裡有一個 90 度的滑梯,她想試一試,但又很害怕。
她拉著我走到了滑梯的臺子上,一次又一次想要滑,又退回來。我們就這樣坐在那,看著一波又一波的小朋友上來下去,我也聽著她說,自己多想試一試,可是又很害怕。
最後坐了差不多二十多分鐘,她終於下定決心說,想要趴著試一試。並且要求我拉著她的手,儘可能把她放低一點。
我按照她說的方法,把她放了下去,她瞬間體驗到了滑梯的樂趣,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幾次,還是我拉著她趴著滑,後來她就慢慢嘗試自己趴著滑,最後終於做到了自己坐著滑。
我把這段經歷發到了朋友圈,有一位姐姐留言說,推一把就解決了。
我也知道,如果選擇硬推一把,我不需要跟娃在滑梯上坐那麼久,她也能體會到滑梯的好玩。但在我看來,對於孩子來說,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在滑梯上坐的那二十多分鐘,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等待孩子內心的力量慢慢積蓄起來。
最後她選擇嘗試,不是任何人為她做的決定,是她自己的選擇,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比滑梯的快樂更有意義。
她會體驗,自己是如何從害怕到做到,也會知道,自己有力量去面對眼前的問題和困難,同時,她也非常清楚,無論自己是勇敢還是膽怯,都有人願意在旁邊毫不嫌棄地陪著她。
我想,這將來會是她行走在世界上的鎧甲。
/ 3 /
肯定:你比我厲害,我好崇拜你
我們家附近有一個遊樂場,裡邊有一個滑桿。就是像消防員滑的那種不鏽鋼竿。
第一次去的時候,娃就在爸爸的幫助下,學會了怎麼滑,而且很快就能滑得溜溜的。
娃問我,要不要來試一試?我站在下邊看,高度也還行,應該問題不大。
可等我爬上去才發現,就這一米多高,對我來說,也是個挑戰。
我一次又一次坐下又站起來,扶著竿又鬆開,最後我說,今天我決定放棄了,下次來我再嘗試一下。
如今我們已經去了不下三次了,每次去我都想要去嘗試,但至今也沒完成。
以前,我總是覺得自己要做孩子的榜樣,想要孩子做到的事兒,自己就要先做到。
於是我使勁地努力,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勇敢,不做孩子的天花板。
但現在我的想法變了,做孩子的榜樣沒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她能做到的每件事,我都要做到。
我應該表現勇敢,但並不意味著在所有事情上都無所畏懼。
父母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把孩子成長的空間設定為自己已知的範圍,那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必然成為孩子的天花板。
但如果我們給予孩子廣闊的天地,允許孩子在自己未知的領域中探索,那孩子頭上就沒有穹頂,又何來天花板。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為孩子的每件事都掃清障礙,做在他的前面,只需要在做不到的時候真實表達,在孩子做到時候充分表達肯定。
就像每一次孩子做了我不敢做的事兒,我都會跟她說,天吶,我都做不到,你就是我的偶像!
▲ Photo by Johann Siemens on Unsplash
成長中,總是有一些悖論。
你越是想要孩子改變的時候,就越是難以達成,當你選擇接納和允許,孩子反而邁開了腳步,變得跟原來不一樣。
如果探討其中原因,我想,是因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任何樣子都可以,就不必再為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而內耗,也不必再為表現跟別人不一樣而自責,如此,便有了更多的力量去探索和成長。
願每一個人,都能長成屬於自己的模樣。
這句祝福不只屬於孩子。
–  THE END  –
推薦閱讀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