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關於選擇幼兒園的四點建議

如何選擇幼兒園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學前教育觀的問題,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鑑別這個“附加值”的高低或優劣。第一,好幼兒園是一個“玩耍”的場所,而不是“上學”的場所。第二,好幼兒園一定有好做派,好做派是從招生開始讓人感覺到的。第三,在安全的前提下,規則越少、越自由的幼兒園越好。第四,不上幼兒園可不可以?
在談如何選擇幼兒園時,先說幾句題外話,它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後面的擇園建議。
現在很多人把孩子上幼兒園稱作“上學”,詞語上的不經意可能反映了意識的偏差。幼兒園在本質上不是教育場所,是兒童託管所,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家長看孩子,保障孩子身體上的健康、安全。所以家長不要把早期教育任務太多地寄託給幼兒園。降低期待,會讓選擇變得更客觀、理性。
但由於幼兒園是孩子由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個連結點,幼兒園的每一個老師、每一種生活又深刻影響著幼兒智商和情商的發展,所以客觀上它又肩負著教育的功能,就其教育影響力來說,重要性甚至超過大學。所以,教育功能雖然是幼兒園的附加值,卻是考量一所幼兒園水平優劣的最重要參考依據。從這個層面來說,如何選擇幼兒園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學前教育觀的問題,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鑑別這個“附加值”的高低或優劣。
第一,好幼兒園是一個“玩耍”的場所,而不是“上學”的場所。
當下,這一條必須作為重點首先去考慮,因為有太多的幼兒園搞得貌似富於教育要素,實則變態畸形。
我經常收到來自家長的這樣的問題:孩子在幼兒園不好好聽老師講課,上課時亂動該怎麼辦,並且回家不愛寫作業怎麼辦——這樣的問題我沒有答案,因為問題本身就是問題。
當“教育”二字淺薄到只是謀求考試成績時,“學前教育”自然就變成了“前小學教育”,所謂的“幼小銜接”(幼兒園和小學接軌),不是學習智力和學習情感上的準備,僅僅是簡單的課堂內容的承接。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太多的幼兒園在做小學才該做的事:上課、寫作業、考試……孩子們以學習了多少英語單詞、認了多少個字、能計算幾位數的加減法等等來論優劣,這導致很多家長甚至不敢讓上幼兒園的孩子請假,生怕耽誤了“學習”。
同時,當下有些小學老師,當他們發現一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表現出學業困難時,並不去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也不打算想辦法從啟蒙的角度來幫助這些學生,卻是給家長建議,讓孩子退回到幼兒園再學習一年,多學習一些拼音、數學或多認一些字,認為這樣就可以“幼小銜接”了。這種有課堂約束沒有啟蒙教育、有學習活動沒有智力成長的學前教育,是教育中典型的短見行為,也許能讓孩子學會一些簡單的知識,卻會早早地傷害孩子的學習興趣,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情感。
幼兒教育和其他年齡段教育有本質區別,它們不是由淺到深、由少到多的“先後關係”,而是由播種到耕耘,由量變到質變的“因果關係”。幼兒教育的任務是啟蒙,不是灌注散碎的簡單知識。啟蒙教育必須是自由的、快樂的,兒童體內的智力能量才能被激發出來;如果是壓抑的、束縛的,令孩子不快樂,則會走到啟蒙教育的反面,變成給兒童成長使絆子。原本現在小學的學業太重,已經對孩子們造成傷害。如果再把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往前挪,放到幼兒園,不但無助於“啟蒙”,還會“致愚”。
真正的“幼小銜接”,應該是心理和智力上的適應力,這種適應力不是在課堂上完成,而是在玩耍中完成。那種認為習慣了在幼兒園上課、寫作業,上小學就會更習慣上課和寫作業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事實恰恰相反,正如一個人坐監獄時間再長也不會習慣坐監獄,只會生長出更多逃離監牢的念頭,在幼兒園被管束過度的孩子,上小學後會表現出更嚴重的注意力渙散,在幼兒園被作業奴役過的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就會出現厭學的症狀。
就當下的“上課”概念來說,在幼兒園,不上課才是學習。較之傳統的“上課”,做手工、做遊戲、唱歌、畫畫、表演、閱讀等等,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提供真正的智力生活。“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的自然衝動的身體活動時,上學便是一件樂事,兒童管理不再是一種負擔,而學習也比較容易了。”學齡前兒童只有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心智才能正常發育,進入小學後才能更好地適應學校的各種生活情境。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判斷,一所幼兒園不要求孩子們乖乖坐著聽課,不需要孩子回家寫書面作業,孩子沒有被“學習”奴役,只有快樂的玩耍,那它至少是一所正常幼兒園。如果幼兒園能做到不僅讓孩子充分而快樂地玩耍,而且在玩耍中注入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很好地啟迪孩子的智慧,它就是一所好幼兒園。
第二,好幼兒園一定有好做派,好做派是從招生開始就讓人感覺到的。
我們對一所幼兒園的感覺往往是從它的招生工作開始。幼兒園的人文素養如何,招生方式往往能窺見端倪。這個特殊的片段,是展現辦園者教育素養的特別視窗。正如企業家的素養就是企業文化一樣,幼兒園管理者的素養,也正是幼兒園文化層次的反映。
有些所謂的“重點幼兒園”,牌匾掛得多,人們趨之若鶩,就拿捏得厲害。這種拿捏,從孩子們報名入園就開始了。先要家長排一宿隊,卻只是發個排隊號,接下來要用考試來篩選孩子,弄得孩子緊張萬分,然後還要考家長,家長考試不達標,就別想讓孩子進來……這樣折騰人有意義嗎?如果一所幼兒園真辦得好,本來打算招三百人,結果有三千人報名,那麼為什麼不可以透過合理合情的條件讓孩子們入園,或用抽籤搖號、排隊的辦法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如果幼兒園在孩子入園的初始環節上就表現得低端庸俗,奢望它以後能給孩子優雅的影響,怎麼可能?
還有些所謂的“特色幼兒園”,其“特色”往往定位於某些具體的技能,比如英語,或繪畫、美術等才藝,並以此為賣點,進行高收費。其實絕大多數“特色幼兒園”並沒有對應的實力師資,實現“特色”的手段就是讓略懂英語或略懂繪畫、舞蹈等某種才藝的人給孩子們上課,在形式上搞得有點“特色”。結果進入這些幼兒園的孩子,既學不到多少知識和才藝,也沒得到更好的藝術薰陶,反而被大量剝奪玩耍的時間,被強迫學習,反而把外語天賦扼殺了,把繪畫或唱歌的愛好消解了,“特色”變成了“特別損壞”。
辦幼兒園不是開餐館,“特色”只能成為噱頭。幼兒園最動人的地方恰在於它的大眾、自然和樸素,孩子在一個不做作的、自然的環境中,天性才能自然發育。
說到這裡,不能不說說現在動不動就出現的“天價幼兒園”。在一個價值觀普遍和金錢捆綁的年代,很多人誤以為花錢就能買到教育,花更多的錢就能買到更好的教育——這樣的想法十分幼稚。天價幼兒園往往設施奢華,這也是他們的宣傳點,可這對孩子沒有意義。孩子需要的並不多,只要兩三部滑梯、幾架鞦韆、一個沙坑、一些書、一些玩具,外加能奔跑嬉戲的場地就可以。一碗飯好不好吃,不在於飯勺是黃金的還是黃銅的。擇園時,不必被一些幼兒園的豪華設施晃花眼睛。幼兒園的主要價值恰體現在看不見的東西上,因為看不見,所以需要用心去考察。
第三,在安全的前提下,規則越少、越自由的幼兒園越好。
現在,不少幼兒園給孩子制定了太多太濫的管制條例,令人吃驚。比如有的幼兒園規定不能在幼兒園的衛生間大便,只能回家拉,甚至撒尿也不能隨時撒,要在規定的時間排著隊才能上廁所,導致孩子們拉褲子或發生便秘;吃飯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全部吃完,不許剩飯,如果到了規定時間還吃不完,老師就再往碗裡多添飯,逼孩子必須都吃下去……孩子們從一進入園門,幾乎一切行動都要納入統一的控制中,甚至玩耍也要按老師的要求來玩,完全沒有自由空間——這樣的幼兒園,無論金字招牌有多少,無論老師多辛苦多認真,都不是好幼兒園。
一個理想的幼兒園應該是這樣:除了一部分活動和吃飯需要時間統一,其餘時間孩子們都有自主選擇的餘地。他可以選擇遲到早退,可以選擇不午睡,可以選擇某頓飯吃得多些或少些,可以選擇隨時上衛生間,可以玩積木也可以選擇畫畫。老師領著大家唱歌時,他想唱就唱,不想唱就可以不開口,而不會受到指責。理想幼兒園也很少搞評比和競賽,卻會為孩子們設計出許多好玩的活動,孩子們不需要整天為得了幾朵小紅花、是否得到表揚、是否得到好成績而糾結痛苦……孩子們頭腦中沒有“好孩子”、“差孩子”的概念,沒有“表現好”與“表現差”的區別,他們可以輕鬆愉快地玩耍,而不必擔心受到批評和懲罰。
表面上看,這樣的幼兒園太沒規矩。事實上,這種“沒有規則”,恰是一個人早期成長最需要的“自由的氛圍”。在自由的氛圍下,兒童內在的心理秩序感才不會被打亂,才能依自然提供的規律有序生長。
我不贊成在幼兒園以“紀律”來處處要求孩子們。幼兒園有些紀律是必須的,比如不能打人、自己的杯子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等。太多了,就不是在培養孩子的規範意識,而是給他上捆綁的繩索了。事實上,某些幼兒園製造出的很多“紀律”沒有意義,不過是為了成人自己方便,或是做樣子給別人看,像前面提到的規定孩子們統一時間大小便,或是聽老師講故事時必須把手背在身後,一動不動。大多數形式上整齊劃一的東西對幼兒來說大多沒有意義,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還是個“小動物”,他還是一個自然的人,不是一個社會的人。不尊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生長規律,把“紀律”這個屬於成人社會的東西早早套到孩子身上,就是給他們早早戴一個精神發育的“緊箍咒”。
一所“自由”的幼兒園可能不如那種整齊劃一的幼兒園看起來“井井有條”,管理工作表面上看來可能更復雜一些,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段來看,其實更簡單。教師如果眼睛一刻不停地盯著所有的孩子,不停地指點,說實在的,那樣不但老師累,孩子們也很累。孩子們其實經常是專注的,並不喜歡自己做一件事時有人監督,更不喜歡被打擾。只要安全,老師就應該儘量和孩子做到兩不打擾。這樣的幼兒園,老師和孩子都不會無端地耗費能量,內心都是平和輕鬆的。
我不希望有人把這種“充分的自由”理解成孩子在幼兒園可以無法無天。這種極端的理解很沒道理,卻很普遍,所以有必要說一下。教育中,“自由”和“不守規則”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一對反義詞。在一個有充分自由的幼兒園,孩子們不會變得很難管,恰相反,享受了充分自由的孩子,才更守秩序。如果孩子們在整個上午都沒聽到一個令他厭煩的指令,到吃飯的音樂響起時,他們會很快地停止玩耍,走向飯桌。管制越少的幼兒園,孩子們越容易學會遵守規則。
以上幾條擇園建議,似乎都有和當下現實唱反調的意思,這也許是當下的相關問題太多了,所以本文除了建言,更包含了對當下變態的學前教育的批判。
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分歧,經常是人道主義教育學和功利主義教育思想的博弈。教育學勝利的地方,就有兒童的歡笑;功利主義行為佔上風的地方,總能聽到孩子的哭泣。兒童的未來是光明還是灰暗,也由這歡笑還是哭泣塗上了第一層底色。
所以我也常常這樣告訴一些家長們,考察一所幼兒園如何,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孩子們在這裡快樂不快樂。比如,可以每天早晨去觀察一所幼兒園,看看大多數孩子是高高興興走進去,還是吵嚷哭鬧著不肯進去。孩子們對幼兒園的情緒狀態可以告訴你很多,而且很準確。也可以和一些已入某所幼兒園的孩子的家長打聽一下,一定要多打聽幾位,問問他們對幼兒園的感覺、孩子回家的反映等。
當然,現實中很少有極端好或極端差的幼兒園,絕大多數幼兒園總是有優點有不足。以上建議,只是給出一個大致的方向,家長們在擇園時,要考慮各方面資訊,綜合分析,平衡取捨。再次強調,幼兒園就是個幼兒託管所,孩子安全快樂就行。
在安全的底線上,如果一定要為各種選擇資訊排序,依重要性,大致順序是這樣的:孩子快樂,願意去幼兒園;老師素質良好,對孩子和藹耐心;離家近,方便接送;硬體條件好,教具和圖書豐富;名氣較大,獲得榮譽多——這個排序體現的是摒棄虛榮和急功近利、兒童利益最大化的教育價值觀。在具體生活中,需家長根據不同情況,綜合權衡後做出判斷。
第四,不上幼兒園可不可以?
選擇一所理想的幼兒園不是件易事,那麼,如果選擇不到,孩子不上幼兒園可以嗎?我的答案是可以。
下面一個例子能說明問題。
有位從天津遷到上海的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問題上遇到困難,向我諮詢。在天津時,幼兒園不教孩子學文化課,為此還特意給家長開了會,說明幼兒園孩子的小手肌肉還沒發育好,過早寫字是不對的,幼兒園只開設手工課,以此鍛鍊孩子們手的靈巧性。幼兒園其他方面管理也很好,所以孩子在天津的幼兒園一直非常快樂。後來他工作調動到上海,全家人跟著過來。但孩子在上海所送的這家幼兒園的教育跟天津那家完全不同,這所幼兒園天天要上課,到孩子們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時,拼音就都學完了。孩子到了這裡,一下子就顯得很“落後”,不會抓筆,也不認識拼音,在幼兒園被老師和小朋友笑話,說他笨,時間一長,孩子自己也總說自己笨,很不自信;再加上常常因為寫不好作業挨老師批評,孩子變得非常害怕上幼兒園。
這位家長打聽了一下,周圍幾家幼兒園差不多都是這樣,而朋友推薦的兩所沒有“上課”和“作業”的幼兒園又離家太遠。這種情況下,家長開始考慮不送孩子到幼兒園,因為孩子媽媽正好近幾年不上班。但家長有幾方面的顧慮:一是孩子不和小朋友接觸,會不會影響他以後和同學相處;二是不上幼兒園,會不會存在“幼小銜接”方面的問題;三是如果媽媽白天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玩,別人問為什麼孩子不上學,該怎麼回答。
這位家長的三個顧慮都不是很有必要。和小朋友接觸,並不是只有上幼兒園才能實現,只要想辦法,孩子有很多和小朋友接觸的機會。當下所謂的“幼小銜接”本來就是偽問題,家長想讓孩子退園,豈不就是為了逃離變態的學前教育?啟蒙教育無處不在,家長自己完全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智力和心理正常的孩子,進入小學自然能和新生活“銜接”好,反倒是被幼兒園的“作業”奴役苦的孩子,上小學後更有可能出現厭學,而厭學是學習的最大敵人,很容易導致孩子一輩子和學習不“銜接”。
至於孩子不上幼兒園讓自己難為情的事,這是家長在潛意識中把“不上幼兒園”等同於“輟學”了,是家長自己的認識誤區。孩子在這樣的問話中是否難為情,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態度。如果家長真的想通這件事了,勇敢地選擇退園,併為自己的明智感到慶幸,這個問題就完全不存在。那麼當別人問為什麼孩子不上學時,家長完全可以自豪地說,自己不上班,有時間帶孩子,對此表示出滿意和自信,孩子也會為此滿意和自信的。
當然,選擇退園時,沒必要對孩子說幼兒園的壞話。只是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情況和喜好去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夠了。
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分歧
經常是人道主義教育學和功利主義教育思想的博弈
教育學勝利的地方
就有兒童的歡笑
功利主義行為佔上風的地方
總能聽到孩子的哭泣
兒童的未來是光明還是灰暗
也由這歡笑還是哭泣塗上了第一層底色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想變得更好,而是你不知道具體的方法!
其實,只有我們自己不內耗了,才有了更好的基礎
推薦學堂總編夫人卡總的影片分享會:
《不糾結,不內耗》
揭開內耗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積攢內在力量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下單後聯絡客服兌換課程
(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