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6 日,《哪吒之魔童鬧海》創造中國影史新高,含點映及預售的總票房打破由 2021 年上映的《長津湖》保持的票房 57.75 億元。
如何看待《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中國電影票房榜首?
|答主:陸冠均(opllx)
恭喜《哪吒之魔童鬧海》(下文簡稱為《魔童鬧海》)登頂!後面每一個數字都是新紀錄!
這段時間,關於《魔童鬧海》為什麼會如此受觀眾們喜愛的原因,大家也都說了一大堆,包括但不限於製作精良、敘事流暢、角色出彩、內涵深刻、畫面漂亮、情緒飽滿、特效細膩、又萌又燃等等等等。
這些理由當然都對、都很重要,可我認為,《魔童鬧海》能夠大賣的最根本的基礎,也是許多人最容易忽視或者輕視的優勢,其實就兩個字:好笑。
能夠決定一部電影是否賣座的關鍵,從來不是我們這些在網上評頭論足的「閒人」或影迷,而是大量平時不進影院的「季節性觀眾」。
他們看片的最大訴求就是「輕鬆休閒」,因而喜劇片一直都屬於剛需產品。
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裡,喜劇片更是擁有先天優勢——目前國產片單日最高票房的紀錄,仍然是 2021 年春節檔《唐人街探案 3》的 10.1 億。

去年春節檔票房最好的《熱辣滾燙》和《飛馳人生 2》,雖然最大賣點都不是喜劇,但因為掛了喜劇片的名頭,最後都助力影片賣了 30 多億。
「喜劇片好賣」這個道理誰都懂,但許多電影人都不願意拍喜劇片,這個型別也總是在影迷「鄙視鏈」的末端;可與此同時,又有很多根本拍不好喜劇的混子,搞了一大堆粗製濫造的片子出來糊弄觀眾,使更多人不待見喜劇片了。
說穿了,喜劇片實際上很難拍,優秀的、應景的、普適大眾的喜劇更是難上加難,像《唐人街探案 3》雖然靠著通俗淺顯的笑點拿到了下沉市場,但惡劣的口碑也使它難以更進一步。
好巧不巧,今年春節檔電影中,《魔童鬧海》不僅是最強的大片,同時也是最好笑的喜劇片。

只不過,魔童哪吒的「好笑」,自誕生之時起,便一直存在爭議。
早在 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之前,就有許多人對其形象設計抱有質疑,相貌猥瑣、邪裡邪氣,還頂著兩個煙燻妝般的黑眼圈,怎麼看都不像主角,觀眾們能買賬嗎?
可隨後觀眾們用實際行動做出瞭解答——當時很多人把《魔童降世》的成功歸結為後半段「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與抗爭,可我覺得一開始能夠吸引大夥兒進影院的甜頭,卻是前半段小哪吒的胡鬧。
影片中魔丸附體的哪吒,是個沒做出傷天害理之事的混世小魔王,換言之,他只是一個高配版的頑童,喜歡惡作劇捉弄人,還會作打油詩,他確實很鬧騰很惹人煩,但又沒到真正使人厭惡的地步。
對於隨心所欲、百無禁忌的人(尤其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來說,這個哪吒足夠親切還能共情,而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也會覺得這個哪吒很有趣,甚至是羨慕。

除了頑劣、急躁的人設立起來了之外,魔童哪吒的笑點還通俗易懂、簡單有效,可這也成了它被詬病的主要「缺陷」,特別是那些「屎尿屁」橋段。
就拿影片裡玉虛宮那段劇情來講吧,為什麼會出現踩裙子、喝加料仙露的結果,不就是因為玉虛宮那個虛,是「虛偽」的虛麼?

現實就是,許多電影人並不樂意取悅觀眾(他們更熱衷教育觀眾),而剩下那些願意的人,水平又普遍太差。
可餃子是個高手,他本身自己就很喜歡演,兩部電影裡他都親身參與了配音指導(在《魔童鬧海》裡配了土撥鼠大王),還整天打磨劇情與笑點,徹底讓吊兒郎當的小哪吒與搞笑掛上了鉤。
反正,每當我一想到/一看到白玉臺上哪吒流裡流氣地彈舌頭打招呼,然後被太乙真人捶頭的畫面,我就會忍不住笑出來。

這種角色形象+人設上自帶的喜感,已經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
一想到現在其他多數喜劇電影裡,依然要靠誇張的表情、受難的妝造、生硬的包袱、單執行緒的段子等來搞笑,我就愈發覺得《魔童鬧海》的不易……你可以說它的笑點粗俗、老套,卻無法否認它的「笑果」易吸收、易消化、易見效。
如今不斷破紀錄的票房成績,也證明《魔童鬧海》贏得了下沉市場,讓無數觀眾首次或重新走進了電影院。

只有讓廣大普通觀眾看高興、看樂呵了,他們才有興趣和耐心把故事看下去,並繼續認識到這部影片還有前文一開始所提到的那麼多優點。
「雅俗共賞」四個字,說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千難萬難。
我們不缺玩高雅的或者玩低俗的電影人(尤其是自鳴得意的「雅」和毫無下限的「俗」),缺的是能把兩頭兼顧好、真正願意花心思尊重觀眾的創作者。
《哪吒之魔童鬧海》當然不是什麼十全十美的好片,也存在許多不足和改進之處……可它能在讓大多數觀眾們笑出來的同時保證了雅俗共賞,維持住了很高的下限和上限。
能讓這樣一部影片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新晉的票房冠軍,實至名歸。

|答主:枕巾加檸檬不
2025 年 2 月 6 日 12 點 13 分,中國電影史終於迎來屬於自己的無冕之王。
《哪吒之魔童鬧海》以雷霆之勢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超越《長津湖》(57.75 億)和《戰狼 2》(56.94 億),而票房更是劍指終極預測的 87 億大關。

啊不對,87 億已經是過去式了,現在是更加恐怖如斯的 94 億!!!!

自 1 月 28 日上映以來,《哪吒之魔童鬧海》便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春節檔。
上映首日票房破 4.8 億,創下中國影史單日票房前三的紀錄。
隨後連續 5 天單日票房逆跌,從 4.8 億的高位一路飆升至最高的 8.43 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連續 5 天票房超 6 億的影片。

而更令人不可思議是,《哪吒 2》在春節檔排片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在 50% 排片率的桎梏下,《哪吒 2》以春節檔 70% 的票房佔比上演驚天反殺,單日票房連續 5 天逆勢攀升,8.43 億的巔峰時刻如同哪吒腳下的風火輪,將中國電影工業的潛能燃燒成耀眼的星辰。

以「斷層第一」的姿態帶動檔期總票房突破 100 億,觀影人次達 1.87 億,創下「史上最強春節檔票房」的記錄。

而《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無疑打破了資本精心編織的「流量明星=神話」傳統認知,讓其在真正的藝術面前土崩瓦解。
至此我們終於看清一個被它們刻意遺忘的真理。
觀眾從來都不是韭菜,他們只是手持放大鏡的鑑賞家。
當 1400 個顛覆想象的特效鏡頭在 IMAX 銀幕炸裂,當 30 分鐘獨佔畫幅重構視覺邊疆,所有對《哪吒》的質疑在此刻都化作齏粉。

《哪吒 2》團隊用五年半的蟄伏,4000 名動畫匠人的心血,2427 個鏡頭的精雕細琢,向世界宣告:中國觀眾值得被當作有審美的成年人對待。
而這部現象級作品,已然成為中國電影界嶄新的里程碑。
它讓「國漫崛起」從營銷話術變成可量化的工業標準,讓「自來水安利」從意外驚喜變成可複製的傳播模型,更讓資本市場意識到「IP 價值≠流量明星堆砌」,而是需要用心打磨用品質去說話。
當同行還在用大投資,砸出五毛特效塑造的「藍毛紅髮的藍精靈」時,《哪吒 2》團隊早已在沉下心神,五年磨一劍只為保正品質。

這充分證明觀眾不是不願進影院,只是不願為工業流水線上的殘次品付費。
而當《哪吒 2》影片放映結束,銀幕燈亮起,片尾滾動的致謝名單上,赫然出現了 100 多家動畫公司的名字。

這些看似冰冷的名字,早已不再是無意義的位元組符號,而是助力《哪吒 2》勇攀中國電影票房巔峰的一片片堅不可破的「萬龍甲」。

從光線傳媒連帶旗下特效公司彩條屋對《哪吒 2》的全力投入。
到《白蛇》《長安三萬裡》的製作團隊追光動畫,無私分享最新研製的 3D 渲染水墨技術。
締造 80 億票房老牌動畫 IP《熊出沒》的製作團隊方特動畫,也來鼎立相助。
陳思誠旗下的熠熠和光動畫、打造《凡人修仙傳》系列的原力動畫,乃至創造《深海》的十月文化動畫,都將寶貴的深海水墨粒子技術應用於《哪吒 2》。
而《流浪地球》特效製作方 Base 傳媒,更是臨危受命,接手被外國團隊搞砸的部分,重新打造。

追光動畫的筆觸,方特的童心,彩條屋的特效,Base 的程式碼,都為《哪吒 2》注入了獨特的魅力。
現實中這些曾各自為戰的中國動畫孤勇者,此刻如同東海龍族般剜鱗鑄甲,排除萬難,放下成見,共同淬鍊出這代表中國動畫美學巔峰、最為堅不可破的寶甲,才讓《哪吒 2》成為中國影視票房第一的傳奇。

相比前作 1600 人的創作團隊,《哪吒 2》以 4000 名動畫人的血肉之軀,在 1800 個日夜中完成 2427 個鏡頭的極限挑戰。

正如《哪吒 2》的特效總監所言:「10 年前做動畫,30 個專案裡 29 個會夭折。現在,我們終於能自信地對觀眾說:中國動畫,值得期待!」
站在這一歷史節點回顧,票房冠軍的榮耀,銘刻的不僅是某個團隊的成功,更是一代動畫人以青春為注的產業變革。
就像電影裡太乙真人那句「不認命,就是吒兒的命!」這說的又何止是哪吒,更是餃子導演一路艱辛下來的自我寫照。

1900 多個鏡頭,4000 多名動畫人,1800 多個日夜。
曾被外國人嘲諷「只配做代工」的中國動畫人,用血肉之軀在特效領域築起新的長城。
如同電影裡天元鼎中龍族與海底妖獸放下成見,合力助哪吒破鼎,現實中每個團隊都是這份榮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定海神針合力託舉起天元鼎的瞬間,銀幕內外實現了跨越次元的勝利。
我們終於讀懂中國動畫最燃的隱喻:
當哪吒敖丙以及萬千龍族合力衝破天元鼎的桎梏時,中國電影亦在打破「唯好萊塢論」的枷鎖。

當被輕視者團結一心,當微光匯聚成璀璨星河,那些曾被視為不可攻克的難關,終將成為我們走向榮耀的階梯。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登頂,不僅是票房的勝利,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它向世界宣告:
屬於中國的新神話時代,已然拉開帷幕!能超越哪吒的,唯有哪吒自己!
春節檔唯一真神《哪吒 2》的細節彩蛋,你都發現了嗎?
題圖來源:《哪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