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了四十年的謠!

作者 | 燕大

清華闢謠“八成畢業生都出國了”,已成每年慣例。
21年的時候,“清華畢業生80%都出國了”的小作文一度引起熱議,當年9月,彼時清華邱校長在21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就公佈一組資料:
過去十年,清華學生出國深造的約佔14.2%,2002-2011級出國的校友中已有超半數回國工作。
間接闢謠。
沒想到,到後面,清華的闢謠竟成了每年固定節目。
23年,清華澄清十個謠言,其中第一條就是“清華畢業生有80%都出國了?”
並給出資料,清華2018年-2022年出國(境)深造比例,依次分別為:16.5%、15.3%、9.6%、6.9%、7.1%。
24年1月17日清華官微發推文,自問自答,問:“清華畢業生80%都出國了?”,答曰:“NO!”
今年更早,元旦剛過3天,清華就“闢謠”。
表示所有填寫了所在地認證的校友中,在中國的約佔91.7%,本屆畢業生出國(境)深造比例為9.6%,出國(境)深造的認證校友六成以上已回國。
並炫了一把就業“高階局”:
2024屆清華本科畢業生中,國內重要領域重點單位就業率超過85%,赴製造業、能源業就業的人數同比去年增長11%;
本屆簽約人數名列前茅的單位有,華為、中芯國際、國家電網、中航科技、中國兵器、中核工業、比亞迪、騰訊、阿里。
我記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上總有人宣傳“華為為什麼很少招清華北大等名校生”、“華為校招的這6所大學,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之類。
不但有人熱傳,更不乏有大批人信。
然後給出觀點,說什麼華為心知肚明、愛國當然是第一位的,暗示清華北大的都出國了、不愛國。
這種吃愛國飯的招數,洗腦一大批觀眾。
現在看到清華大學新出爐的資料,華為赫然在簽約清華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單位名單中。
那些吃愛國飯的所謂大師、博主,要麼是純騙,要麼就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不過,必須得說,“清華畢業生八成都出國了”,這句話十分有魔力。
吃愛國飯的,靠製造對立、創造矛盾來吸引流量,暗示清華畢業生不愛國所以華為不招,自然是最簡單卻又最好最管用的故事。
吃出國飯的,暗示國外的月亮更美、空氣更甜,歪果仁更高貴,暗示頂尖人才都在往外跑、你還在等什麼,PUA家長趕緊砸錢出國,這樣,留學中介、出國就業中介機構等就能迎來客流小高峰。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清華畢業生八成都出國了”這句話,也是營銷手段的經典之作。
因為這句話暗示的出國熱,30多年前真實存在且歷歷在目。
更關鍵在於,很多人的認知,又遠沒有時代進步的那麼快!
1978年鄧公與基辛格展開對話,中美建交的關鍵環節打通,兩國在78年12月15日簽署《中美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自此中美結束長達30年之久的非正常狀態,隨後開啟將近10年的“蜜月期”。
建交之後:
外交上,美國承認只有一箇中國,中國是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把中國從敵對國轉變為友好非盟友國家序列。
軍事上,西方國家前所未有的敞開了對中國的武器出口大門,包括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幾乎“除了大殺器、啥都可以買”。
中國引進或購買了黑鷹直升機、空管雷達、海軍使用的通用LS2500船用燃氣輪機、以色列空空導彈、法國艦空導彈,等等,為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技術經驗,填補了眾多空白。
可惜彼時外匯實在有限,空軍距離豔羨良久的法國幻影2000戰鬥機最近的一次,但最終失之交臂。
經濟上,中美雙邊貿易大幅增長,十餘年時間增長超過10倍,到93年,美國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於日本和尚未正式迴歸的香港,中國也成為美國第五大貿易伙伴。
截至96年底,美國在中國投資專案數就達到2.1萬個,協議金額340億美元,實際投下13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在中國的投資。
以前很多東西學習和照搬隔壁老大哥的,79年之後,歐美對我們開啟大門,國人見到新大陸。
國家成千上萬的派出留學生,以求儘快提高中國自然科學水平。
建交後的十年間,國家公派留學的人就達到3萬人,被單位公派的人數達4.3萬人。
自然而然,清華北大這兩所中國最頂尖學府,學生出國留學的機會遠超其他學校,身處經濟政治中心的首都人民,同樣先天擁有接觸世界最前沿資訊的視窗。
公費留學,國家付出巨大代價,除了學費,可查到的資料顯示,每年還能領取3000-5000美元的生活費,相當於每月250-400美元,雖說遠低於美國1200-2000美元的平均收入區間,但相比國內,那會兒一個職工的工資才幾十塊,少的可能只有十幾二三十塊,北大食堂一份素菜才五分錢,一份西紅柿雞蛋才1毛錢。
而彼時1美元能換1.5元人民幣,到了1990年,1美元則能換約5元人民幣。
彼時能出國賺美元,一個月賺的就能抵得上國內職工攢好幾年的,努力工作就能買車買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彼時的中國,貧窮落後是主要底色。
所以,可想而知,為什麼那麼多人擠破頭要留學,為什麼那麼多人去了之後不願意再回來。
我記得葛影帝主演過一部電影,92年上映的,男主把老婆送出國,在機場遇到懷著孕的女主把老公送出國,為了出國,可以不要老公、不要老婆甚至不要孩子,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的底色之一。
與發展百年的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落差太大,想回來都需要巨大勇氣。
“我國留學生學成後將有80%滯留不歸”,這句話在80年代就出現過,1986年青年報還特別報道過此事。
因為85年底,國務院專門派出工作組到美國22個州、66個城市、98所大學,同7000多名留學生見面、座談,也統計到78年-85年留學生出國共3.8萬人左右,回國的就已經有1.6萬,而非“80%不歸”。
四十年前的事情,傳到四十年後早已經面目全非,直接被一些磚家、老溼變成“清華畢業生80%都出國了”,強烈的暗示和定義導向,夾帶滿滿私貨。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時至今日,如果還有人迷信80%名校畢業生都出國了、不回來了,那隻能說明雞湯灌的太多。
光從清華學生出國深造的比例趨勢就能看出,出國早就不是最優選項,留學生回國就業反倒是常態。
今天不是四十年前,不論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中國都不需要仰視任何人,更不應該把四十年前的印象當做對當下認知。
還滿腦子外國人就高人一等、就比中國人就更高貴的想法,甚至被外國人比作“巴X牛排”,只能說是沒文化更沒腦子的自取其辱。

位卑未敢忘憂國!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2023-205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