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菲能不認親媽嗎

家庭不應成為商業修羅場。

汪小菲宣佈與張蘭斷絕母子關係。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因張蘭在直播間傳播“汪小菲包機運送大S骨灰”等不實資訊,母子賬號被平臺以“違背公序良俗”為由永久封禁。汪小菲認為張蘭的炒作行為牽連自己,憤而宣佈“三觀不合”,並以“錢不夠用命抵”的極端言辭劃清界限。 
張蘭長期以“養活數十萬員工”“撫養孫子”為由,將家庭矛盾包裝成商業賣點,甚至在大S去世後仍藉機營銷。汪小菲面對輿論反噬時選擇“切割保身”,暴露了商業利益與家庭情感的不可調和。
“斷親”的核心原因,或可歸結為流量爭奪失控與家庭倫理崩塌的雙重危機。
1
大S病逝後,汪小菲被曝因賬號被封“臥床不起”“質問平臺高層”,甚至公開辱罵張蘭,其情緒管理能力與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感嚴重失衡。而張蘭在直播中公開兒子罵人語音,進一步將家庭矛盾娛樂化。
汪小菲與大S的婚姻從“偶像劇愛情”淪為“互撕連續劇”,雙方透過曝光出軌、家暴等隱私爭奪輿論支援。張蘭更以“企業家”身份介入,將家庭矛盾轉化為直播間GMV。  
逝者消費的倫理紅線是不是被突破了?
大S去世後,張蘭母子透過“雨中下跪”“骨灰包機謠言”等操作持續炒作,甚至被平臺判定“傷害公眾感情”。這種“吃人血饅頭”的行為,突破了“死者為大”的社會共識。  
撫養權爭奪也似乎充滿表演性。

汪小菲高調宣佈“接回孩子”,卻頻繁釋出子女照片製造話題,被質疑利用親情博取同情。而張蘭曾放言“帶孫直播”,暴露了將下一代納入流量產業鏈的意圖。
2
輿論在這個議題上也非常分裂。究其根源,實為公眾對“真實”與“表演”的認知撕裂。
支持者與批評者的對立,映射了流量時代價值觀的深層矛盾。 

部分網友相信汪小菲的崩潰源於“用情至深”,認為其雨中下跪、臥床不起是“失去摯愛的自然反應”。他們更同情單親家庭出身的汪小菲,將母子矛盾歸咎於張蘭的控制慾。  

另一派則認為母子聯手上演“狼來了”戲碼:汪小菲四次宣佈斷親又迅速和好,張蘭屢次利用家庭矛盾帶貨,本質是“以隱私換流量”的商業模式。大S去世後的系列操作,被指“借逝者完成KPI”。  

公眾對汪小菲的爭議,實質是對“富人倫理”的審判。當商業成功與道德瑕疵並存時,人們既渴望看到“逆襲神話”,又無法容忍“踐踏底線”。

3
這場鬧劇的最大受害者,恰是汪小菲與大S的子女。
兩個孩子從出生起便被作為“流量道具”:汪小菲無遮擋釋出子女照片,張蘭計劃“帶孫直播”,全然無視未成年人權益。  
她們目睹父親與祖母公開互罵、母親離世後的輿論混戰,其心理健康與家庭觀念恐受終身影響。 
她們的未來也將被資本裹挾。若撫養權最終歸屬汪小菲,孩子可能被捲入張蘭的直播帝國,成為“流量世襲”的犧牲品。  
汪小菲與張蘭的“斷親”鬧劇,本質是流量經濟對傳統倫理的降維打擊。當親情成為劇本、隱私化作籌碼、逝者淪為IP,這場“楚門秀”已沒有贏家。
公眾的憤怒與嘲諷,既是對倫理失序的抗議,也是對自身可能淪為“看客韭菜”的恐懼。  
是時候停止這場惡性迴圈了,家庭不應成為商業修羅場。畢竟,真正的家庭倫理,不應在直播間拍賣,而應在生活的靜默中生長。

本號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相關閱讀:
她靠運氣成為阿里合夥人,又憑實力敗光了……
坐輪椅的趙本山還能“站起來”嗎?
林彪十八怪
當年明月的價值觀到底多惡臭?



《知情人透露當年明月發瘋細節》已404,可點選關注“智識漂流”公號,在智識漂流輸入“當年”領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