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懷疑Uber見賬戶有禮卡就漲價,官方:沒有這回事!

最近,一位來自加州灣區的網友 Rupinder Summan 分享了一個令人頭禿的經歷:
為度蜜月時打車方便,他提前在 Costco 買了 Uber 和 Lyft 的禮品卡,結果一充值,打車價格竟然悄悄升了?
我和我老婆在同一個地方、同一時間、同一個目的地叫車,我手機裡有禮品卡,她沒有——結果我這邊價格高出不少!
這不是偶然事件,他稱自己在去年 11 月和 12 月反覆測試了好幾次,發現「十有八九都是我這邊更貴。」
網友們 BE LIKE:「我也遇到了!」
不是隻有他一個人覺得怪怪的。在 Reddit 上的 r/CreditCards 和各種旅遊論壇裡,不少網友也表示,一旦賬戶裡有了 Uber 的禮品卡或積分,打車價格就神秘地往上漲。
知名旅遊博主 Gary Leff 也中招了。他經常在得州奧斯汀打車去機場,平時這趟路程多少錢,他心裡門兒清。
但那次,有了 Amex 送的 $15 Uber 餘額,價格突然高了一大截。
他立刻用 Lyft 對比,結果 Lyft 比 Uber 便宜不少——而他在 Lyft 賬戶裡沒有餘額。
Leff 寫了篇部落格,說這會不會是「系統偷偷看你有餘額,就敢給你報高價?」結果留言區一片共鳴:「我也有同樣感覺!」
部落格連結:https://viewfromthewing.com/uber-caught-overcharging-how-having-credits-in-your-account-might-be-costing-you/

是動態定價,還是看人下菜碟?

我們都知道 Uber、Lyft 這類網約車用的是「動態定價」模型:需求越高、司機越少,價格就越貴——比如你週五晚上從市中心打車回家,價格可能翻倍。
但問題是,為什麼兩個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叫同一輛車,價格卻不一樣?尤其一個賬戶有餘額,另一個沒有。
哈佛法學院的教授 Oren Bar-Gill 認為,這可能不是簡單的「高峰期加價」,而是更隱蔽的一種——行為定價(Behavior-Based Pricing)
翻譯一下,就是系統透過你的歷史資料,判斷你是不是大款,然後偷偷給你抬價。
他們知道你什麼時候打車、打過幾次、願意付多少錢,甚至可能知道你昨天是不是剛中了個獎。

如何「反訓練」演算法?裝窮!

面對這些神秘的定價機制,你不是完全沒辦法。Bar-Gill 教授建議:用行為“教育”演算法,讓它以為你是個窮人。
聽起來很神奇?其實原理和砍價差不多。
比如,你看到 Uber 給你報價 $11,即使你對這個價格已經很滿意了,但也別立刻下單,先假裝嫌貴,關掉 App
多做幾次之後,系統可能覺得你是個「特別摳門」的使用者,下次就不敢亂開高價了。
長期來看,這種方式可能能讓系統誤判你是價格敏感型使用者,從而報價更低。
不過要注意!不要頻繁用完一次又用一次,不然系統也可能認為你是「上癮型使用者」——那可能就不是漲幾塊錢的問題了……

Uber 官方回應:我們冤啊!

當然啦,面對「識別你錢包有錢就漲價」的指控,Uber 是堅決否認的。
他們的發言人 Zahid Arab 表示:
Uber 不會根據使用者使用的支付方式來調整價格。禮品卡、積分都不會影響定價。
他們解釋說,價格變動是因為即時供需關係、交通狀況、預計路程等因素,不存在什麼看人下菜碟的情況。
但這說法,似乎沒能完全打消使用者的疑慮,尤其是有網友實測,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目的地,不同賬戶差價超過 $5……

最後的彩蛋:別急著下單,先跟系統鬥智鬥勇!

如果你也經常打 Uber 或 Lyft,不妨試試以下小技巧,看看能不能「馴服」一下那隻演算法怪獸:
不要急著下單看到價格還可以,忍住別點!多關幾次App,讓它知道你不好哄。
多賬號對比跟朋友比比價,有時候你可能真的就是「冤種定價」那一位。
別讓系統覺得你有錢別太頻繁使用禮品卡或積分下單,儘量讓系統感受到你的「消費剋制」。
所以,小夥伴兒們有沒有遇到過這種神秘漲價?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打車玄學」體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