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也逃不開的成功底層規律究竟是啥?【新年致辭三】

點選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使用者請用電腦端開啟小程式)
本期要點:走向成功,要翻過幾座山?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這是新年致辭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在前兩篇中,我們探討了2025年的機會,並闡述了AI革命的底層規律。
但常言道,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要獲得成功,做對的事無疑成為了關鍵。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AI時代,該如何行動。
在絕大部分人的認識中,成功就是要有個創新的想法,就是某個聰明人腦海中的靈光一現。
馬斯克一拍腦袋,認為火箭應該重複利用,就有了SpaceX的成功;喬布斯說手機別帶鍵盤了,於是就有了iPhone;馬雲覺得網路交易缺乏擔保機制,就有了支付寶。所以,似乎好想法就等同於創新,有好想法就能成功。
但真實情況必然沒那麼簡單。從創新的想法到成功是一個複雜且充滿挑戰的過程。成功之所以可貴,就在於它的不易得。
因為創新不只是想出個新點子或新產品,還要將其引入市場並打破現有格局,但這就會引來競爭對手的反擊。同時,創新就意味著打破常規,但這就會遭到社會、甚至是公司內部的質疑。對於創新者來說,必須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勇敢地面對挑戰和困難。
現在,全球擁有客房數量最多的公司是誰?是Airbnb,但它不是酒店集團,而是一個開創了共享住宿新模式的應用平臺。
然而,讓陌生人住在自己家裡,或是住在陌生人家裡,在一開始,這個念頭實在太讓人覺得瘋狂。
不過,創始人堅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他們認為透過網際網路平臺,人們可以建立信任,而且將家中閒置的空間轉化為旅行者臨時住所,可以提供更個性化的旅行體驗。
為了從酒店集團所把持的市場中脫穎而出,Airbnb採取了獨特的打法。早在2008年,他們就建立起了完善的系統,具有評論機制、安全支付和透明流程,讓房東和房客都能輕鬆上手,增強了使用者的信任感和滿意度。為了提供真實且個性化的預訂和旅行體驗,Airbnb還聘請了專業攝影師為房源拍攝精美的照片,展示房源的最佳狀態。
有了這些“基礎設施”的支撐,Airbnb逐漸吸引來了一批死忠粉,得以存活並緩慢擴張。但Airbnb的爆發來自於他們利用特定事件來進行推廣。
比如,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西南偏南(SXSW)音樂節,使得每年都會有多達20萬人次的遊客,來到這個僅有70多萬人的城市,導致酒店房間供不應求,住宿價格也隨之飆升。
Airbnb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他們事先與奧斯汀的房東們溝通,同時也向大會的參與者推廣Airbnb。就這樣,藉助西南偏南大會的契機,Airbnb成功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類似地,2008年丹佛民主黨全國大會期間一房難求,2011年倫敦的一場騷亂讓遊客滯留且無處可住,Airbnb都迅速響應,解決了住宿難題。
這些事件不僅讓更多人理解了Airbnb的理念,接受了Airbnb的產品,而且還形成了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效應,讓Airbnb的業務得以爆發式增長。
Airbnb的例子告訴我們,創新不僅意味著需要額外的付出和努力,還需要對未來趨勢有深刻理解,從而擁有堅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要持續不斷地推廣自己的理念,說服使用者。在推廣過程中,要抓住適合自己的契機,創造“殺手級”的產品、應用或服務,迅速體現自身優勢,吸引大家主動嘗試,並在社會產生裂變效應,打破觀念的壁壘,得到廣泛傳播。
只有當被大多數人接受並融入行為習慣,甚至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時,創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回顧那些成功者,他們不僅是創新者,更是觀念的傳播者。例如馬斯克總是在推特等平臺,用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分享著自己的理念和想法,還策劃了無數事件去推廣產品和服務,雖然這讓很多人覺得馬斯克是個瘋子,但也讓更多人瞭解並接受了他的創新。
然而,一些更基礎性的創新,往往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出海,但大多還停留在透過特定渠道將產品和服務銷往國外,或是在歐美國家再開個工廠,繼續向原有客戶銷售產品。這些都更像是原有模式的延伸,而這種做法已經引發了不少國家的反彈,也必然會迎來歐美各國新的監管要求和打壓政策。所以,要實現適合中國的全球化,出海模式應該在戰略層面上有所創新。
就像當年英國透過控制紡織業,實現了本土產業鏈的延伸;美國則透過規模化生產,將這種模式推廣到了各行各業,成為了工業革命的集大成者。然而,如今它們的出海戰略都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市場,忽視了發展中國家和窮國。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在上個世紀初,福特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做出了符合工業革命根本規律的事情,開發了大眾能負擔得起的T型車,覆蓋了更大市場,實現了大規模生產,從而降低了成本。
同樣,在出海戰略中,我們可以繼承和發展福特當年的精髓——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市場規模的最大化。
以前,西方主導著全球市場,但他們的供應鏈主要服務於發達國家。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崛起,中國成為了西方製造業的重要支援力量,但我們的市場依然是以歐美為主。然而,未來是屬於全球的,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和市場的戰略定位與佈局。
我們應該構建一個既能支援發達國家,也能支援發展中國家的供應鏈體系。因為是同一個供應鏈,成本可以降到最低,從而讓全世界都能享受到科技的紅利。
當然,這個理念還比較超前,現在大部分國家仍然和歐美國家的想法一樣,認為我們在向全世界傾銷產品。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傳播,並把握服務規模化這一契機改變現有觀念。同時,中國的供應鏈企業也需要改變策略,把供應鏈藏到本地化的設計和品牌後面,避免引發地緣政治風險。
更關鍵的是,我之前的文章曾指出,AI革命所帶來的是一次正規化轉移,要支援正規化轉移,金融的創新同樣不可或缺。
就像19世紀,著名的銀行家J.P.摩根,透過投行的方式支援鋼鐵、電力、鐵路等產業的興起,推動了生產的規模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矽谷的興起催生了風險投資,為半導體、軟體等長研發週期但潛力巨大的技術企業提供細水長流的持續支援。
如今,科技產業又站在了數字革命與實體工業革命交匯的關鍵節點。
我們曾反覆強調,這場AI革命將引領服務規模化時代的到來,服務就不可能只是虛擬的,還需要各類智慧硬體。屆時,企業既需要長期的研發週期和投入,以開發變革性的新技術,還需要規模化生產各類智慧產品。中國的“量產化”能力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比如,沒有中國製造業的支援,特斯拉將很難短時間內實現Model3等車型的大規模量產,也就不會有馬斯克如今的輝煌。而2014年便由中國人創立的電動車企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卻因為在美國進行研發設計和建廠生產,遲遲無法實現規模化的量產和交付。
未來,這種情況還將在無人機、機器臂、機器人以及其他各類科技產品的量產過程中上演。因此,中國在規模化量產方面的能力必須要能被資本看懂,並得到應有的支援,這樣才能夠推動新型的產業形態最終成功。
這就對金融工具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夠孵化出新的智慧服務運營商,還要支援智慧硬體的規模化生產,同時助力中國供應鏈與其他國家本土產業的合作。
我們就正在金融創新上進行著自己的嘗試,而且把目光放在了未來,聚焦於那些能夠代表服務規模化趨勢的企業,透過新的金融工具支援這些企業的發展,孵化出新的正規化。當然,既然是創新,就需要有堅定的信念,並長期堅持下去,忍受孤獨和質疑。但我們也認識到,需要不斷地傳播金融創新的理念,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認同和支援。
比如,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創業專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透過金融創新,孵化出健康服務運營商。
就像當年的福特開創流水線生產方式,將規模化生產帶入各行各業。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示範,讓大家都能夠理解並接受服務運營商這一新形態,成為未來理財、教育、個人助理等等各個領域的普遍形態,讓基於AI的個性化、專家級服務普惠、持續地提供給每個人。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一帆風順,中美科技戰、美國利率的大幅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波動,都曾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我們依然堅信,新的正規化轉移正在到來,需要為新的正規化提供金融創新的支援。
很多人問我,你們總能發掘出優秀的科技企業,為什麼不乾脆投資他們的股票賺錢。因為我們有一點小野心,所以必須專注,我們的目標不是做投資,而是找到新的科技產業發展的正規化,孵化和扶植這個新正規化的發展,也就是將中國的製造業優勢與AI帶來的服務規模化以及金融創新相結合,共同促進全球的科技產業發展。我們不是要成為下一個巴菲特,而是希望成為下一個J.P.摩根。
最後,如果你也認同我們的理念,並希望持續關注科技前沿動態,洞悉產業發展底層規律,歡迎掃碼加入科技特訓營,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點選加入學會用AI為你工作(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2025年CES展看點預測PP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