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發現了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儘管大家都被迫習慣了「遠距離社交」,有些人卻能把關係經營得像高段位玩家一樣遊刃有餘。
比如,我朋友敏敏的奶奶。



左右滑動檢視
雖然她和孫女不在一個城市,但每天的「關懷小問候」從來沒有落下過。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的問候,既不會讓人覺得壓力山大,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嘮叨和指責。反而每次收到,都讓人覺得心裡暖洋洋。
看到這裡,別急著覺得這是「別人家的奶奶」,在我們年輕人的關係裡,這種方式也不少——
仔細想想,當你那個損友突然給你發來一張又土又搞笑的表情包時,你是不是一邊心裡暗罵「蛇精病」,一邊也覺得「被人記掛,挺好」?

實際上,這種透過網路隨手扔來一段話、一個表情包的行為,和企鵝的一種經典社交動作非常相似。而且,這種行為有個可愛的名字,叫做「pebbling」。
Pebbling 源於企鵝等鳥類,通常指的是一種發生在兩隻企鵝間的浪漫互動,它們會透過給彼此送一塊鵝卵石來傳達「我心裡在想你」的愛意。
雖然沒有完全被證實,但 pebbling被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適用於人類與他人關係的增進,在親密關係中尤其重要。


人類 pebbling 4 件套:
表情包梗圖、社媒連結、
分享音樂和手寫信件
人類同樣有自己版本的「pebbling」:用簡單、體貼的小動作來表達我們對彼此的愛和感情——甚至有些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比如在過去,它可能是早起後給家人倒一杯熱水或牛奶、出門旅遊給朋友們帶伴手禮,亦或是路過花店給戀人買上一束花。
而現在,隨著網路時代和遠距離社交的到來,我們和父母、朋友,甚至和戀人可能都不再長期呆在一個城市,此時的 pebbling 早已有了進化。
這些傳達「我在想你」「我很關心你」的鵝卵石不再侷限於實物,而是化身成為電子物品——有趣的表情包、社媒影片、網路文章、帖子或一首打動我們的音樂。
#pebbling 1 :表情包
有研究就發現,meme 圖等表情包屬性的分享頻繁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在向我們關心的人傳播快樂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
比如你和戀人的對話——

你和許久沒聯絡的朋友透過「表情包」互祝節日快樂——

而你們的工作同事小群,大機率會長這樣——

#pebbling 2 :社媒連結
顯然,在社交媒體上閒逛已經成為我們聯絡、加強互動和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
相信點開大家的小紅書或抖音,或多或少都會長這樣——

而我們也會適時轉發一些足以啟動話題的社媒連結或文章,來開啟一段高互動的對話——

#pebbling 3 :音樂
回想看看你最近的朋友圈,年底一到,是不是滿朋友圈的人都在曬年度音樂集合?
音樂,其實是眾多 pebbling 裡最為特別的一塊鵝卵石,因為人們會透過音樂來定義自己,並將其作為與他人聯絡的一種手段[2]。
也就是說,當我們分享一首心愛的音樂或一份自己製作的歌單給到對方時,想傳達的其實是「這是一部分我,你對此有什麼感覺和看法?」

而當我們分享一首與對方有關的音樂時,傳達的則是「當我聽到這首歌時,我就想起了你。」

#pebbling 4 :手寫信件
最後一個人類 pebbling 比較特別,在一個數字通訊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手寫信件作為一種情感形式佔有特殊的地位。
美國郵政總局的一項研究顯示,受訪者認為 ta 們可以與 ta 們寄出手寫信件的人建立更為有意義和深入的聯絡[3]。
這可能是因為由手寫信件構成的鵝卵石,無論是真實郵寄出的,還是放在家裡等待彼此發現的——都能捕捉到情感和記憶,這是數字資訊通常無法做到的(且比數字資訊更為打動人心)。
*唯一建議保留的實體 pebbling


pebbling 之愛,
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主動發起聯絡,讓對方感到被人記掛
匹茲堡大學的一項研究裡,受試者被要求用一條簡短、溫暖但意想不到的簡訊聯絡一位朋友。結果發現,所有的 13 項研究裡,主動聯絡的人都明顯低估了對方的感激之情[4]。
換句話說,我們總是低估了別人對我們主動關心的反應。人們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喜歡被關注、被記掛,哪怕只是收到一條簡短的問候。
這種主動聯絡,正是 pebbling 的核心。它沒有壓迫感,也不需要承載過多情感負擔。在不經意間,它傳遞的是一種關心、是“我記掛著你”的溫暖。
・透過輕鬆的方式問候,建立無負擔的情感紐帶
你有沒有注意到,表情包和梗圖在我們的交流中變得越來越頻繁?看似只是幾張搞笑的圖片,但它們的作用遠不止此。
2023 年一項研究發現,表情包和梗圖等輕鬆幽默的內容,已經成為親密關係中的一種獨特語言。這種小小的數字表達方式,早已遠遠超出了其原本的娛樂功能,它更像是一種情感紐帶[1]。
透過分享這些有趣的、或者略帶自嘲意味的影像,我們無意中在傳遞一個資訊:「我在想你」——我希望你也能從中找到快樂。

・看似微小,但高頻、直給的關心,帶來快樂的連鎖反應
然而,pebbling 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接收者身上。心理學家 Cameron Caswell 博士指出,給別人送去「鵝卵石」的行為,同樣會給傳送者的大腦帶來積極的化學連鎖反應[5]。
每次透過這種方式關心他人時,我們的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與快樂和獎勵相關的神經遞質。
簡單來說,當我們送出一條關心的資訊或一個幽默的表情包時,我們自己也會感到愉快,而這種愉悅感會形成一個積極的迴圈,促使我們更頻繁地進行這種溫暖的小互動。
所以說,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舉動,不僅讓接收者感受到被愛,也讓傳送者體會到給予的樂趣和滿足,而這種心理反饋最終會增強彼此關係的深度。
・久而久之,這段關係既實現了情感滿足還能提升心理健康
更重要的是,這些日常的 pebbling 互動不僅能帶來情感上的滿足,還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研究表明,較高的「感覺愛基線水平」與更高的心理健康顯著相關。換句話說,那些經常透過 pebbling 感受到關愛的人,可能往往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狀態[6]。
在繁忙的日子裡,突然收到朋友發來的一個幽默表情包,或者一條分享有趣見聞的短訊息,那種被記住的感覺總能讓人嘴角上揚。
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互動,其實是在不斷提醒我們:有人在乎我們,有人願意花時間讓我們的生活多一點亮色。而這種愛與支援的積累,正是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來源。


傳遞 pebbling 時,
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Pebbling 互動雖然輕巧隨意,但也需要一些小技巧,才能更好地傳遞溫暖。畢竟,細節裡的關心才最動人。
1. 時機和適度是關鍵
鵝卵石互動的魅力在於它的隨意和貼心,但如果用力過猛,可能就變成了「騷擾」。
比如,當對方在忙著趕最後的工作進度時,你連續發幾十個表情包,效果可能就不太好了;或者對方剛好食物中毒時,你分享一張精美甜點的照片,這樣的「用心」也可能適得其反。
2. 不需要太嚴肅的姿態或「正確」的語言
投遞鵝卵石時,輕巧很重要。一個簡單的動作,比如分享一張趣味表情包,或是發一條短短的問候資訊,都能傳遞「我在想著你」的溫暖。它不需要完美的措辭,也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只需要一份自然的心意。

3. 個人化的 pebbling 很關鍵
鵝卵石互動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不僅傳遞了關心,還傳遞了「我懂你」。
所以,瞭解對方的喜好和習慣,才能讓這些小互動更有意義。
比如,你知道朋友最近喜歡某部劇,可以分享相關的梗圖;或者知道對方喜歡某篇文章,可以主動接茬,「我也讀了這一篇,你想聊聊嗎?」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舉動,往往能讓對方覺得自己被真正看見了。而這種「被看見」的感覺,會比任何言語都更讓人感到溫暖。
其實,主動發起 pebbling 的那個人,往往也會因此更加幸福。因為這些小小的關心,不僅讓別人感受到溫暖,也讓自己收穫了快樂和滿足。
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沒時間準備複雜的驚喜,但這些簡單的小互動,反而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它們不需要完美的言辭,只要是真心的關懷,一條簡訊、一個表情包,就能傳遞出「我在想你」的溫暖。
所以,今天也別忘了給你愛的人發一個 pebbling 哦!



今日互動
你今天給重要的人發射pebbling了嗎?

References:
[1]Brody, N., & Cullen, S. (2023). Meme sharing in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humor styles and functions. First Monday.
[2]North, A. C. (201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usical tast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3(2), 199-208.
[3]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2020). USPS Market Research and Insights: COVID Mail Attitudes – Understanding & Impact. about.
[4]Liu, P. J., Rim, S., Min, L., & Min, K. E. (2023). The surprise of reaching out: Appreciated more than we thin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4(4), 754.
[5]Behr, k. (2024). What Is ‘Pebbling’ and Why Are Teens Doing It? Parents.
[6]Oravecz, Z., Dirsmith, J., Heshmati, S., Vandekerckhove, J., & Brick, T. R. (2020).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re associated with experiencing love in everyday lif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3, 109620.
本文關鍵詞:pebbling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純純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式 或 知我心理APP

點點 在看,給KY發射一個pebb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