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升級學術封鎖!中國,為何不怕打科技戰?

文|雲木
貿易戰硝煙瀰漫,科技戰也升級了。
日前,特朗普同時向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動手,祭出所謂“對等關稅”將有效關稅率推至百年以來新高水平,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
這還沒完,就在同一時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釋出公告,明確禁止多個“受關注國家”機構訪問“受控資料”,涉及SEER 癌症資料庫、TCGA 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dbGaP等。
無論是以貿易平衡之名行極限施壓之實,還是以資料安全為由行科研封鎖之實,都足以說明全球化遭遇阻礙,大國博弈步入深水區。
形勢的快速變化,再次驗證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進一步凸顯國內大迴圈、國家戰略腹地建設、關鍵產業備份、國產自主替代、核心科技自立自強等國家戰略的前瞻性。
與上一輪相比,這一次爭端空前升級,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更為淡定,非但沒有出現普遍性的恐慌情緒,反而在第一時間開啟強力反制,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底氣。
種種訊號表明,事情開始起變化了。 
01
強力反制,底氣從何而來? 
今年以來,面對連續不斷的加徵關稅和技術封鎖,我國多次強調“奉陪到底”,並先後將多家美國企業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或出口管制清單,有針對性地對等反向加徵關稅,同時對部分企業展開反傾銷調查。
與六七年前相比,這一次無論是反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組合拳之猛,均超出預期
出手反制美對等關稅,不可靠實體清單、反傾銷、出口管制等連環發力,第一次將美國生物科技巨頭納入實體清單……
如果說上一輪貿易戰突然襲擊,打得許多人措手不及。這一次從官方到民間都已有了心理準備,尤其是經過七八年反覆不斷的博弈拉鋸,我們積累了足夠多的“鬥爭”經驗,且預留相對豐富的工具箱。
同時,特朗普面向全球動手,相當於將絕大多數國家都推向了對立面,反而有利於形成合縱連橫的多元格局,而較先強力反制的也能站到道義制高點,在未來的博弈中搶佔更大的主動權。
但是,有對沖能力只是第一步,要想到大國博弈中真正立於不敗之地,關鍵產業的國產替代、核心科技的自立自強、“卡脖子”技術的全面突圍才是最根本的。
可以看到,在這一輪祭出的諸多反制手段中,首次出現美國生物科技企業的身影。
早在年初,基因測序巨頭因美納公司就因“違反正常市場交易原則,採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而被納入我國不可靠實體清單。
這一舉動被譽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也是對過去幾年來我國數百家企業被納入美國實體清單的有力反擊。
其背後,正是以華大智造為代表的本土龍頭企業,在基因測序裝置領域從無到有、從追隨到領先、從國產替代到反向卡脖子的突破。
同理,面對美國限制中國機構使用生物資料庫的禁令,許多學者雖然為科學泛政治化而痛心不已,但並沒有對資料斷供風險感到措手不及,原因同樣在於我們早已做好了準備。
近年來,我國在一南一北先後佈局了深圳國家基因庫、國家生物資訊中心兩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破國外對生命科學領域資料庫的壟斷,在關鍵時刻發揮著重要的兜底作用。
這一前瞻性佈局,最早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
當時,在市政府的推動之下,深圳先後完成生命科學領域的兩大創舉,奠定深圳及中國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2011年,國家發改委同意深圳依託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國家基因庫,這是中國第一個、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2016年深圳國家基因庫試執行(圖片來源於網路)
彼時,經濟全球化高歌猛進,國際學術交流暢通無阻,科技開放合作還是時代的主旋律,但從深圳到國家層面,都已意識到構建自主可控的資料平臺的重要性。
經過長達10多年的持續投入,深圳國家基因庫已成為世界領先的綜合性生物遺傳資源基因庫,基因樣品儲存規模、儲存量和可訪問資料量均為全球領先,國家基因庫生命大資料平臺(CNGBdb)在成果發表及資料資源自主性等方面已逐漸打破國際壟斷。
可見,任何對等反制都不是簡單的意氣用事,而是基於前瞻性的規劃佈局、數十年如一日的投入、持續的核心科技突破而來。
這正是“中國不願,但也不怕打貿易戰、科技戰”的底氣。
02
大國博弈,不只是貿易、科技之爭,還是資料主權之爭。
無論是經貿衝突還是科技競爭,往往集中於有形的商品或高科技產品之上,誰能想到,連全球公開共享的資料庫和正常的學術交流,都能成為泛政治化的工具?
事實上,美國限制中國機構訪問所謂敏感資料,並非頭一遭。
早在拜登時代,美國就拋棄了“資料跨境流動自由”的傳統理念,限制基因組資料、生物識別資料、個人健康資料、地理位置資料的流動,被坊間稱為“資料脫鉤”
這裡的資料,並非全部都是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資料,就連正常的商業資料乃至學術資料都被納入其中。
資料安全概念泛化的背後,意味著資料正在成為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標誌著資料主權爭奪戰日益白熱化。
資料,從來不只是簡單的資訊集合,而是數字經濟時代最為核心的生產要素,資料庫也由此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最為關鍵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經濟學人》曾斷言,資料是新的“石油”,也是當今世界最寶貴、同時也是最需要加強監管的資源。
早在2020年,我國將資料定義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並列的第五大生產要素,視為驅動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生命科學、合成生物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躍升的重要力量。
可見,資料不只關乎國家安全,也直接影響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變局。因此,打造屬於自己的自主可控的資料開放平臺,就成了大勢所趨。
在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資料“基座”當屬基因庫。
這一次美國試圖限制的正是以人類基因組、表型資訊和疾病研究為主的核心生物資料庫,劍鋒所指,不只意在限制科研訪問和學術交流,更試圖遏制生物科技產業的長遠發展。
所以,“訪問受限”只是前菜,科研論文發表受到影響只是開始,未來不乏大範圍斷供乃至全面脫鉤的風險。
這一變化,足以震醒許多人,以為只要全球已有成熟且開放使用的資料平臺,就沒有斥巨資自建本土資料庫的必要性,這種“學術自由幻覺”早已被現實無情地刺穿。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祖國;資料沒有腳,但資料庫卻有主權,這句話的含金量與日俱增。
所幸的是,深圳國家基因庫等本土生物資料庫的存在,在為國家提供核心資料“備份”、維護資料主權安全的同時,也在新一輪科技戰中搶得先機,避免從科研到產業都陷入受制於人的局面。
從資料完備性來看,深圳國家基因庫可儲存不同生物的基因樣本超過 1000 萬份,由華大建設和運營的CNGBdb已歸檔多組學資料17664TB,支撐全球642個科研單位的科研資料匯交和共享。

從全球對標來看,CNGB獲得國內首個全球核心可信儲存庫CoreTrustSealCTS)國際認證,併成為國際科學理事會(ISC)世界資料系統(WDS)在生物資訊領域的首個正式會員,顯著提升我國在國際生物科學資料領域的主權地位。
從技術創新來看,深圳國家基因庫獨創的生物樣本庫、生物資訊庫、數字化平臺,實現從樣本採集到資料分析的全鏈條國產化,徹底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為我國在全球生物科技競爭中塑造更大的話語權。
可見,資料主權,既是國家安全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核心科技競爭的重要一環。
03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每一次大國“失範”之時,都是重塑國際經濟秩序、開放合作格局乃至地緣政治秩序的機遇。
當美國退出其主導的全球化秩序,重回 “小院高牆”、“脫鉤斷鏈”、孤立主義的老路,中國毅然擎起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旗。
全球化越是遭遇逆流,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越是甚囂塵上,中國越是強調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維護與促進多邊主義,堪稱全球化最堅定的維護者。
經濟貿易如此,科技和學術領域同樣如此。
當美國撕下學術自由、科學無邊界的面具,主動孤立於科技創新網路之外,全球科技治理格局勢必迎來大洗牌。
面對這一局面,我國明確將“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作為目標。
無論核心科技自立自強還是資料主權自主可控,目的都不在於反向“卡”別人脖子,而是成為全球科技合作、國際學術交流的積極踐行者,重構全球科研秩序和治理格局。
深圳國家基因庫,正是這一理念的積極踐行者。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資料要素流通樞紐的核心引擎,自成立伊始,就以“共有、共為、共享”為宗旨,被賦予發起設立“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的重任,為全球科研機構貢獻“開放共享、安全可信”的中國方案。
資料顯示,深圳國家基因庫透過建立自主可控的資料資源共享平臺,已支撐全球 642個單位機構超過 17PB 資料的開放共享需求,覆蓋 202 個國家和地區。
不僅如此,深圳國家基因庫參與發起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百萬微生態計劃(MMHP)、萬種鳥基因組計劃(B10K)、萬種植物基因組計劃(10 KP )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吸引全球科研力量聚焦生物多樣性研究,更被視為國際科技開放合作的樣板。
不可否認的是,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有部分核心科技面臨“卡脖子”風險,資料庫尚未形成完整替代效應,資料主權能力建設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但只要秉持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態度,集全國乃至國際之力,終將重塑全球科技話語權。
事實上,無論是美國全球科技主導地位的形成,還是中國改革開放所締造的經濟奇蹟,無不受益於自由、開放、包容、合作的國際大環境,得益於雙向流動的科技、人才、知識交流,沒有誰能在封閉系統中長期維持優勢地位。
“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誠哉斯言。
近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