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群裡有位媽媽分享了她11歲孩子的一段話:
“我不想好好學習了,現在研究生都去送外賣了,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想透過學習養活自己是不現實的,媽媽你也清醒一點。”

群裡的媽媽們被噎了半晌,突然有人冒泡:好一顆清醒的靈魂。
生活在短影片和 AI 時代的孩子,天然與資訊共生,網上流傳的熱搜沒有一條能瞞過他們。
北大軟體工程畢業生入職故宮當保安,985哲學碩士送外賣,24歲物理學碩士應聘中學勤雜工,4名碩士被某大學錄用為宿管和安保人員……

過去一年,這種足以顛覆教育觀的新聞層出不窮。
不要說孩子,連父母看了也開始懷疑學習的目的:孩子沒日沒夜刷題,我們含辛茹苦託舉,這樣十幾年下來,孩子連在社會上自食其力都難做到?
最近幾年,每逢中考過後,就有一個詞飄上熱搜——“蘑菇雲”。
在北京各城區的中考成績分佈圖上,近六成以上的考生成績都集中在600分至滿分的區間裡,甚至在接近滿分的660分處,仍有大量考生成績膠著在一起,整個形狀儼然就是一朵爆炸形成的蘑菇雲。競爭態勢不可謂不慘烈。

可怕的是,不僅一個地區如此,深圳、杭州、西安、長沙…… 這樣的蘑菇雲圖遍佈全國。
有多少孩子在幾年時間裡,放棄所有興趣愛好,搭上運動睡覺的時間,用盡全部力氣,只是為了衝刺中考成績的天花板?
但這並不是終點。隨之其後的高考、就業,仍然像一個個大寫的不確定。
在智聯招聘公佈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中,碩博士畢業生拿到offer的比例只有44.4%,反而比本科生(45.4%)和大專生(56.6%)更低。

連專家都大呼:學歷通脹時代已經到來。
這是朋友發給我的一張真實的照片。就在他所在城市的鬧市區,兩個本科生和一個研究生支起了一個早點攤,專賣小籠包。

他們倒是積極響應了前幾年的號召“脫下孔乙己的長衫”,但這情景讓人看了不免唏噓:如果三個小夥子知道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擺攤賣包子,當年還會不會拼了命去衝那一座座獨木橋?
更何況,2024年第一次出現在視野的無人駕駛“蘿蔔快跑”,已經拉開了 AI 取代簡單勞動力的時代帷幕。除了我們都熟悉的“失業三件套”:外賣、快遞、網約車這三大職業,連文案、設計、翻譯、影視製作等價值含量較高的“白領”工作也岌岌可危了。

更不要說,在10年、20年後才面臨就業的孩子們。幾乎有一件事已成定論: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下雞娃,毫無意義。
眼看當年我們經歷的專才式教育,已經嚴重滯後於社會需求,我們還要用同一套流水線去養育孩子嗎?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比眼睜睜看著孩子跳火坑更恰當的比喻。
我和堂主也曾經是應試教育的產物,但我們的人生軌跡,又跟絕大多數一路上學出來的同齡人不太一樣。

東西堂主
「少年通識」創始人、120+國環球人文行者、江商學院講座嘉賓
東西堂主,12年前開始行走世界,探訪過120+個國家的博物館和人文遺蹟,為得到、知乎等平臺撰寫過幾十萬字的專欄。旅行、訪談和海量閱讀,幫他建構了一個基礎紮實、淵博平衡的個人知識體系。
女俠
記者、跨國500強企業管理者
「記錄 • 少年」紀錄片策劃人

女俠,專業背景橫跨藝術、工科和商科,在環遊世界之前曾做過記者、外企高管、科技公司創始人,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學習者。
在女兒溜溜出生之前,我們曾用10年的時間斷斷續續行走過120多個國家。

在眾多國家的遊歷中,我看到了兩件事:
第一,全世界的機會都在流向那些有思考能力、創新能力,會溝通、懂協作的高素質人才,可是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學校,還在用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訓練工人聽從口令、操作機器的方式教育孩子。
第二,工業化發展成熟之後,社會對單一學科教育的需求就越來越小,它的行業結構變化決定了,教育應該轉向培養開放的世界觀、跨學科的知識結構,以及洞察真實生活的能力。
於是女兒的出生,讓我們靜下來認真思考:如果想讓孩子具備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思維,我們到底應該教會她什麼?
一個大膽的想法跳進了我的腦海:如果我們自己動手,有沒有可能在溜溜上小學之前,給她開發一套通識教育的啟蒙課程?
雖然這個決定看上去很理想化,但我們走的是一條經過很多人驗證的路——這就是世界頂尖名校和國內一流大學已經在踐行的通識教育。

在海外名校已經實踐了七八十年通識教育之後
國內一流大學也在逐步開展通識課程體系
在我們看來,通識教育的理念不該只針對高等教育,恰恰相反,有條件的話五六歲就應該開啟通識教育。
因為,在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從興趣入手,教會他如何探究世界”,就像低齡兒童啟蒙英語一樣,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讓孩子無痛習得多元化知識。
並且,通識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最大不同,就是它並不側重掌握知識,而是掌握不同學科背後的思維方式。

《少年通識》獨有的三階式學習模型
目標在於訓練孩子如何主動思考
所以,我們在最初就確定,做給孩子的這套通識啟蒙課,應該:
第一,包含豐富的跨學科認知線索,建立孩子的多元知識框架。
因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是構成世界的三個不同維度,它們之間有著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絡。
· 自然科學,幫助一個人瞭解現代科學的基本框架,它側重邏輯思維的養成;
· 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的發展和演進規律,它培養一個孩子的判斷力、洞察力和思辨思維;
· 人文藝術,代表人類的能力邊界和思想遺產,它塑造孩子的感受力、想象力、表達力。
在過去的專才教育之下,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出自某個專業的培訓,極少有人能帶著孩子跳出學科界限去看待世界。而這恰好是堂主所擅長的。
12年在世界各地的探訪、海量閱讀和專欄寫作,讓堂主積累了廣博全面的知識結構,這樣的個人知識體系,讓一個人快速切入一個新的領域成為可能。
所以,我們在《少年通識》裡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啟發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一邊從不同維度的線索瞭解世界,一邊在豐富的線索中探索自己的興趣所在。

跨學科的交叉知識結構
幫孩子建立對事物間的有機關聯和理解
第二,保護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養成他的提問能力。
看多了現實生活中孩子厭學、休學的案例,我在孩子成長中最想保護的就是她的好奇心。
這世界變化這麼快,哪有什麼讓人一勞永逸的能力,如果說真的有,那不如說是對世界充滿好奇,驅動自己持續學習的能力。
其實,保護好奇心並不像很多父母以為的那麼玄妙,孩子天然就對周遭事物感到好奇,只是當他們提問時,我們往往無暇理會,或是不知如何引導。
因為《少年通識》的初衷,就是做給女兒的“私人訂製”,所以我們在課程上線之後特別設定了問答社群——“好奇心廣場”,我們希望完全擺脫標準化、流水線式的填鴨教育,讓孩子自己觀察世界,提出問題。
事實上,《少年通識》的孩子們讓我看到了他們思考的深度和涉獵的廣泛。





點選可檢視大圖,滑動檢視更多

大到“宇宙的邊緣仍在膨脹嗎”,小到“為什麼大多數水果都是圓的”,深刻到“時間真的存在嗎”,腦洞大到“如果地球停止自轉會發生什麼”“一朵雲有多重”……
“問答社群”裡天馬行空的問題,都來自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每一個問題,都有堂主叔叔這位良師益友,陪他們一起抽絲剝繭,探尋答案。
所以,我們在《少年通識》裡想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讓孩子養成愛觀察、會提問的習慣。
從層出不窮的父母反饋,看得出孩子的溝通表達、邏輯思維、搜尋整理、對未知事物的探究等等能力,一一湧現出來。






點選可檢視大圖,滑動檢視更多

因為在提出問題、尋找辦法的過程中,一個人才真正學會搜尋、溝通、判斷、決策,這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幫助一個人理解世界、認識自己。
在肉眼可見的未來,當 AI 承擔了大多數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不再需要訓練孩子反覆背誦和肌肉記憶,一個人清楚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想要做什麼,將是教育裡不可忽視的課題。
這一點,有賴於父母的教育觀。學歷通脹的時代,培養一個考上大學但內心空洞的“空心人”,不如迴歸教育的本質,讓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成其為人”。
所以,我們在《少年通識》裡解決的第三個問題,就是父母的共同成長。我們在社群裡日常分享教育中的發現和感悟,還邀請高知父母、教育探索者不定期進行專題講座。



→ 向上滑動檢視所有內容
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和就業困境之下,能克服現實的焦慮,想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標並不容易,探索傳統應試教育之外的路徑,更需要互相支援,抱團取暖。
我堅信,改變養育孩子的方式,遠比等待一個體制的改革來得更現實。歡迎來《少年通識》為孩子開啟新的可能性。
為了讓您更好的瞭解「少年通識 · 家庭成長營」,我們從整個課程體系中遴選出部分章節,打造了「少年通識 · 體驗課」。

體驗課購買掃這裡

新增小助手領福利掃這裡
掃描上方海報二維碼,即可報名。購買後,記得新增小助手的微信,憑購買截圖可以領取你的專屬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