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手機攝影自救指南:讓你在朋友圈脫穎而出

年味最濃的時刻,往往藏在手機相簿的遺憾裡。
當你翻看去年的春節照片,可能總是帶著幾分嘆息:年夜飯的蒸騰熱氣糊成一片,全家福總有人閉眼或變形,煙花炸開的瞬間像失焦的鬼影,精心擺盤的年糕在鏡頭下卻泛著詭異的油光……
為什麼明明眼前是暖意融融的團圓,拍出來卻像開了「年味祛魅」濾鏡?
別急著怪手機,先看看這些場景你是否熟悉:
拍全家福時拼命後退,直到貼緊牆壁才塞下所有人
舉著手機追煙花,結果手一抖拍出梵高抽象畫
想記錄媽媽包餃子,卻拍下半個冰箱和凌亂的廚房檯面
這並不是手機的鍋,而是春節攝影的潛規則在作怪——動態光影、複雜場景和濃烈情感的三重 buff 疊加,讓手機的預設拍照模式當場宕機。
但攝影最重要的還是鏡頭後面的腦袋,今年,我們動動腦筋,用這些技巧,把過年的溫度塞進方寸螢幕。
全家福的焦段玄學
雖然小時候不太愛拍照,但如今隨著長大,倒是越來越想將家人的年齡定格下來,放在手機裡。
但拍全家福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得好卻很難。
當拍照倒數時,影像模組中那顆預設的廣角鏡頭正悄悄啟動「人臉氣球化」程式:中間的人勉強保住五官端正,邊緣的親戚卻被光路拉扯成畢加索畫作——三舅臉腫成發麵饅頭,小侄女的腦袋像被門夾過的芒果,而你本人因為站在 C 位,榮幸地成為全家唯一擁有正常頭身比的人類。
根據 DXOMARK 實驗室資料,在 24mm 焦段下,照片邊緣會被拉伸約 12%
這尷尬的全家福,罪魁禍首其實是手機主攝的廣角畸變。
現在的手機主攝鏡頭多在 24mm 焦段左右,有些甚至更廣達 23mm,雖方便在狹小空間內「裝下所有人」,但它的特性會讓畫面邊緣出現輕微變形。
考慮到全家福通常是在空間有限的室內拍攝,而參與合影的人數往往遠超兩三人,用廣角主攝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但對於站在照片邊緣的家人來說,這未必是個好訊息——他們很可能被橫向拉伸成奇怪的形狀。
這畫面,活脫脫就是賽博版的「每逢佳節胖三斤」。
24mm 更適合用來拍縱深感強烈的城市建築或自然風光
此時,有兩種辦法避免畸變:
在家中找縱深更強的空間,掏出手機點開相機,在「1×」按鈕上瘋狂試探,直到調出 1.2×(28mm) 或 1.5×(35mm) 焦段——這兩個焦段能壓縮畫面空間,順帶解決掉畫面畸變,並且倍數越高,畸變越小
如果手機實在沒有多焦段選項,也可以為照片左右留出些空白空間,拍完後手動把照片裁掉左右 1/5,將畸變部分透過裁切遮蔽掉
除了畸變外,春節全家福真正的終極難題,是總有人在快門響起的 0.01 秒前閉眼。
當你第 8 次喊出「再來一張」時,不妨試試 Live Photo:
Live Photo 會記錄下你按快門那一瞬間前後約 1.5-2 秒的畫面,並且可以同步記錄下當時的聲音。
Live Photo 會記錄下按下快門前後約 1.5-2 秒的畫面,並同步保留當時的聲音。拍攝完成後,系統會自動為你挑選這幾秒內的最佳一幀作為照片,而如果不滿意,也可以隨時進入相簿重新選擇,讓每個人都在最美的一刻定格。
除此之外,Live Photo 也是回憶的極好載體,以往的全家福只能提供一幀定格的畫面,而在 Live Photo 的記錄下,還記錄下了大家異口同聲地倒計時、笑容漸漸綻放的過程,甚至拍完一瞬間迴歸自然的嬉笑與熱鬧。
真正的團圓,本就該帶著倒計時和哄笑的背景音。
煙花轉瞬即逝,如何留住?
煙花攝影的終極悖論是:你拍下的永遠不是眼睛看到的那一朵。
要麼是煙花上升階段一根孤零零的「火柴頭」,要麼是煙花已經凋謝消散的火光,最慘的是手一抖拍出「克蘇魯觸手」,那些本該絢爛的光軌在螢幕上扭曲成不可名狀的線條。
問題出在手機 AI 的自作聰明:自動模式以為你要拍的是靜態夜景,於是降低了快門速度,再加上手機的快門遲滯,總是讓人判斷不准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按下快門,我們也不知道該何時穩住自己的雙手。
上一段提到的 Live Photo 是個好辦法,但受制於手機 CMOS 的面積大小,脫離了夜景模式的照片可能畫質不夠好,噪點也多。
主流旗艦機的 CMOS 為一英寸(實際面積還不到一英寸)
不過,這個問題也不算麻煩,除了 Live Photo 外,在傳統攝影的領域,有一種記錄光線軌跡的辦法——堆疊與慢門,現在的手機廠商將其整合到手機上,並輔以演算法,可以簡單又快速地得到不一樣的照片效果:
華為與榮耀使用者請祭出「流光快門」,OPPO 與 vivo 則認準「長曝光」模式,還有些時候,它們也叫「車水馬龍」,而 iPhone 使用者則可以到 App Store 下載類似於 Slow Shutter 的攝影軟體,這些軟體或模式能讓快門開放 2-4 秒——剛好夠把煙花從升空到綻放的軌跡縫成一條星河
進階玩家用專業模式手動調參:ISO 拉到 50 ,快門速度設 2 秒,對焦鎖定無窮遠,再謹慎地按下快門即可
不過,這兩種辦法都需要很穩定的支撐,最好的選擇是手機三腳架,如果實在沒有就用保溫杯 + 口罩 DIY 臨時腳架,或是尋找街邊穩固的地方支撐。
不過,只拍夜空中的煙花,也許會顯得有些寂寥,為照片增加一些元素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很多時候,周圍環境可不會配合——煙火一綻,便利店燈牌把天空染成賽博綠,隔壁陽臺晾的衣物亂入鏡頭,樓下垃圾堆照得纖毫畢現……這些比煙花更搶戲的「氛圍組」,分分鐘讓浪漫變荒誕。
此時,我們可以巧借周圍觀望煙花的人群,將他們當作遮擋雜亂環境的「主角」:降低手機位置,將焦段放到 2× 到 3×,將人物上半身納入取景框,讓煙花炸開的瞬間成為天然輪廓光。
將有意義的人與煙花一起定格,一定是新年最好的海報。
眼裡全是煙火氣,拍出來卻是打卡照
新年將至,少不了走街串巷選購年貨,順便品嚐美食。如果你是個熱愛記錄的人,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你拍到的永遠比肉眼所見少三分靈魂。
用俗話說,就是少了些氛圍感。
紅燈籠看起來像批次複製的程式碼塊,春聯千篇一律,舞獅隊經過時,鏡頭裡只剩下一片高舉手機的羽絨服後腦勺……那些本該鮮活的煙火氣,最終全變成了不願再點開的「打卡記錄」。
要想拍出有氛圍感的照片,不妨換個視角。找到被燈籠裝點的巷口,蹲到膝蓋發麻的位置,用超廣角鏡頭向上仰拍,捕捉燈籠與天空的對比。
如果燈籠的排列有規律,也可以讓建築與燈籠在畫面中連為一體,形成具有延伸感的構圖,瞬間讓照片擺脫平庸。
驅趕年獸是長久以來的春節傳統,也許如果下一個街角,我們就與鞭炮不期而遇。
點鞭炮只需半根火柴,想把這份熱鬧塞進手機卻難得多——與煙花不同,鞭炮沒有絢麗的升空軌跡,也沒有綻放瞬間的驚豔,要想「拍出點東西」,需要從別處入手。
鞭炮,是新年最難拍的東西之一
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鞭炮炸完以後留下的滿地紙屑?
在寫作中,有一種常用技巧叫「留白」,透過省略部分直接描寫,利用「讀者補全」的心理,留下更深遠的解讀空間。
而這滿地的紙屑,正是鞭炮的絕佳「留白」。
這些飛濺的紙屑,是「留白」的最佳載體
想要拍攝鞭炮,我們可以找一塊顏色單調的地面,慢慢蹲下,將鏡頭切換到 2× 或 3× 焦段,屏除周圍雜物,只留下地上密密麻麻的紅色碎屑,再按下快門。
在單調的地面上,只有重複且密集的紅色紙屑,大面積的純色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而重複且密集的元素又能進一步加強心理暗示,雖然沒有直接拍到鞭炮炸開的畫面,但每當看到這張照片,你彷彿能聽見那熱鬧的爆竹聲,正從取景框外由遠及近傳來,空氣中似乎還能嗅到硝煙的餘韻。
不過,考慮到環境與人身安全問題,請大家謹慎放鞭炮,也注意拍攝安全噢!
團年飯,考究的是構圖功力
在廣東,美食講究一個「雞有雞味,魚有魚味」。
但當面對一桌美味佳餚,舉起手機的那一刻,這個道理似乎就對照片失靈了。
當你用預設的 1× 焦段懟著宮保雞丁按下快門,鏡頭會毫不留情地捕捉到瓷盤的高光反射;清蒸魚原本優雅的線條,被拍成了解剖課標本;動態白平衡在暖黃燈光下漂移失控,硬生生把紅燒肉的誘人糖色拍成油膩的黃色……
平時可以不講究,但年夜飯可是每年一次的重頭戲,大家都指望你的照片發個春節朋友圈的時候,可不能掉鏈子。
想要將美食拍得好看,愛範兒總結了兩種構圖:
如果想記錄滿滿一桌的團圓佳餚,可以試著放棄平視角,將手伸高,用小於 2× 的焦段,從餐桌正上方垂直向下拍攝,這種俯視視角能展現每一道菜的擺放全貌,同時避免雜亂感
如果鍾情於某道菜,不妨將手機與視線平齊,略微斜向下 30°-45° 拍攝,再利用其他菜品作為前景或背景,既能營造層次感,又能讓主體菜品更突出、更有氛圍感。
除了構圖技巧外,手機本身的功能也能為你的美食照提供不小的幫助。
如今,大多數手機的相機 App 都配備了 AI 場景識別或更為直接的美食模式,這些模式可以透過演算法自動識別畫面中的食物,並進行智慧最佳化。
比如,增加飽和度讓食材色彩更鮮豔,調整白平衡還原自然光感,甚至還能針對盤中油光或湯汁進行細節提升,讓食物看起來更為誘人。
出片雖重要,也別忘了放下手機
2024 年,手機攝影界迎來了一場分歧——照片到底是回憶,還是真實?
面對這個問題,有些廠商選擇了保守的路線,堅持追求照片的真實感;也有些廠商更加激進,將照片視作畫布,賦予使用者盡情創作的自由。
不同的使用者對此也爭論不休,各執一詞。
但新年來臨之際,我們不妨暫時繞開這場矽基辯論,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那些被 28mm 焦段搶救的親情、用長曝光編織的煙花、靠演算法加持的年夜飯……它們其實不過是為現實世界添加了一段溫柔的「作弊程式碼」。
許多許多年後,當你再次翻出這些照片,不會再去考究這張照片有沒有畸變,只看得見長輩年輕時還沒禿的頭;不會糾結煙花在慢門下的光軌也是一種合成,只會想起綻放瞬間的快樂與觸動;更不會在意美食濾鏡的飽和度,卻能聞得到隔著螢幕都溢位來的花椒香。
你看,演算法的意義或許不在於替代真實,而在於讓每個人都能更輕鬆地拍出足以傳遞共鳴的照片。
不過,出片雖然重要,也別忘了放下手機,就像電影《白日夢想家》中那句經典臺詞:
不要為了拍照而拍照,如果遇到很珍貴的某個瞬間,只想享受這一刻。
畢竟照片再美好,也不過是生活的剪影而已,快門聲外,才是團圓的本味。
文|周奕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