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名校光環褪去,考不了公又找不到工作的留學生崩潰了…. 2025-04-23 21:48 留學全知道 最近,“2025北京定向選調不招留學生”的訊息讓不少留學生家庭破防。 定向選調是省級在指定的優秀學校中(國內通常是985,頂尖211,國外大學)選拔優秀大學生,安排去基層鍛鍊。不同於普通選調生,定向選調生基層鍛鍊結束後,會回到層級更高的部門。 所以在籠統的意義上,可以把定向選調生,理解為儲備幹部,發展前景更寬廣。 按照去年的規定,學校位於四大世界大學排名Top 100內,符合學歷、畢業時間等要求,無論是本科還是碩士,都可以參加北京定向選調。而今年,北京宣佈不再面向留學生開放選調。 留學生現在只能透過“優培計劃”來參與。 定向選調和優培計劃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種特殊的公務員選拔方式,面向指定的985、211、雙一流院校以及境外知名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屬於公務員編制;後者是北京市推出的一個人才發展專案,旨在透過集中招考,選拔具有潛力的年輕管理人才,屬於事業編制。 雖是事業編,但對留學生的要求更加嚴格。 要求包括: 畢業時間在2024年8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期間、 研究生畢業於2024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100名院校(學制在1年以上)、 本科階段就讀於“培優計劃”面向的國(境)外相關學校(學科)。 也就是說,學校排QS100以外,或一年制碩士基本無緣“優培計劃”了。 以前,留學生的這層「金」還有些許考公優勢,但現在看下來還真未必。 曾經,留學的盡頭是「考公」 這幾年,就業形勢趨緩,出現了“全民考公”的現實。有越來越多在海外工作難尋、畢業歸國求職的留學生投入到考公隊伍中。 《2023海外留學人才就業發展報告》資料顯示:17.73%的留學生選擇考公務員、有74.4%的留學生認為海歸群體中存在著“考公熱”現象。 在最新出爐的2024國家公務員錄取名單裡,也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學生。 (上下滑動檢視) 而上海市公務員局公佈的2024年考試擬錄用公務員名單中,被錄取的留學生學歷背景幾乎更是清一色的頂尖世界名校。 曾經,考公這條路算是留學生的“康莊大道“,因為優勢明顯。 比如時間更充裕。 國外學制和國內不同。像英聯邦體系教育本科三年,碩士一年。畢業快意味著可以更早進入崗位,發展更好,像一年制碩士特別有優勢。而考上國內一個985的機率比讀top100的學校(尤其是碩士)競爭更激烈,所以海外文憑是吃香的。 再比如,留學生考公的途徑更豐富。 留學生回國想進入體制內,除了常見的公務員考試、事業編考試,還有選調生考試和人才引進等途徑。公務員和事業編對於學歷背景相對寬鬆,每年競爭都很激烈,幾百甚至幾千人爭奪一兩個名額也是有的,而“人才引進”的考公過程相對容易一些。 各地針對留學生的政策不同,一些地方要求畢業院校在QS Top200內就不用筆試,面試過了就是事業編,上岸更容易。 圖源pexels 很多地方政府甚至還有“專屬”的海歸人才招聘計劃;尤其是工作中涉及到涉外金融、商事和智慧財產權相關內容的用人機關,在公務員招錄中會更青睞國際化視野更強、知識面更寬闊的留學生。 另外,就是在一些崗位上,留學生考公有語言優勢。 大部分留學生都考取過雅思或託福成績,而近幾年一些崗位招聘條件表顯示,每年有近百個職位明確表示要求6.5-7.5分的雅思成績或80-105分的託福成績。 留學生已提前過了語言關,加上在海外的生活學習經歷,英語口語也會比國內的學生更有優勢。 所以,留學生考公在某些方面確實吃香。 洋文憑貶值 然而,這兩年,高質量留學生(指那些名校、高學歷的)“低就”基層的新聞越來越多——“耶魯大學畢業去當大學生村官”“哈佛博士任職街道辦”“斯坦福博士報考鄉鎮公務員”…… 難免讓人感嘆,洋文憑“貶值”了。 而且不僅是北京選調生錄取,山東、重慶多個省市已經明確表示,2025年的選調生招錄將不再面向留學生開放。 其實,留學生考公雖然優勢明顯,但劣勢也是一堆: 比如,不光是“定向選調”像留學生縮緊,不少崗位對留學生都有限制。像公檢法、海關、移民管理局、出入境邊檢站這些都是留學生不能報考的,無論你的文憑含金量有多高。 (小紅書@Yi只跳跳虎因為曾連續6個月在海外,報考公務員稽核沒透過) 另外,如果留學生考某些職位的省考,往往在政審環節也會頗有難度。需要出具很多證明,比如在讀學校導師、學院的各種證明。還要考慮留學目的地是否是友好國家。 除了身份受限外,還有海內外高校專業名稱不統一,也會帶來尷尬。 比如央行很多專業一般對應到二級學科,國外的專業翻譯過來名稱對不上就會被卡。而其他一些在國外院校很常見的學科名稱MPA/MPP(公共管理碩士/公共管理政策)、Business Analysis(商業分析)考公又沒有能報的對應崗位。 再者,一些海外地區高校學制短,畢業時間對上考公也會存在衝突。 國內6、7月畢業,留學生可能是11 、12月畢業。算上學歷稽核,根本趕不上報名,失去了應屆生的身份。有留學生網友2月份拿到了畢業證,卻還是報考不了廣東省的公務員崗位,因為對方要求1月中前有畢業證。 其實,現在不僅考公之路正在對留學生變窄,部分地區的國企央企都開始把留學生排除在外。 我有一位本科在國內頭部財經院校就讀、碩士去了海外top50的朋友,歸國後發現,以名校海外碩士身份報考一些公務員崗位,或國字號單位價效比很低。 像央企、四大總行這種,海外文憑完全沒有同等水平的國內學歷好用。經他粗略計算,報考崗位都差不多的情況下,他本碩都在原本本科學校的同學,簡歷透過率大概是90%;國內本科+海外碩士的透過率只有30%。 留學生的那紙畢業證,從過去的優勢(優秀人才引進政策、定向選調的寬鬆)、變成了普通(留學花費百萬回國月薪幾千、考公去基層)、現在甚至有了些許劣勢(身份受阻)。在國內就業市場,留學生的紅利似乎吃到了盡頭。 圖源pexels 有留學意向的中產家庭,騎虎難下? 目前,僅從國內考公、進國字號這類工作機會看,985本科+TOP100留學碩士>普通本科+43所國內碩士>留學本科+留學碩士。 對於希望留在歐美國家、或者至少積累幾年工作經驗的人來說,除非是專業熱門、有志於讀到博士、將來進學術圈的留學生,他們在國外和國內的就業市場上可能還有一點點優勢。 而大部分出國只讀本碩(尤其是學校還普通、專業還不熱門)的人來說,幾乎就是進入了一個“就業死迴圈”: 國內卷不過高考或者讀完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卷不過考公/考研→出國留學鍍金→畢業留不下來回國,依舊找不到工作。 於是,就出現了一種“違和”的局面:有越來越多的中產爹媽在送娃出國留學後,開始積極逼孩子考公。 圖源pixabay 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留學後被父母逼迫考公的故事:他本科英語專業、碩士TESOL,雅思8.5分,想當雅思老師,用專業助力學生進步。 然而,他的父母堅持他考公務員,認為這才是體面且穩妥的職業。但英語專業能報考的公務員崗位很少、且競爭激烈,讓他感到壓力重重。他更願意去教培行業做英語老師,卻被父母視為不思進取…… 還有港大的留學生,積極備戰秋招,結果父母每天比她考公、求一個能待一輩子的穩定單位。 真是孩子尚未畢業、爹媽就操心到了退休。 作為一名媽媽,父母做出的這種行為我能理解,在留學生紅利的消退的當下,有留學意向的中產家庭確實越來越猶豫。 首先,高昂的教育投入與回報的不確定性成為揮之不去的擔憂。 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花費並不保證孩子未來能獲得理想的職業回報。眼看身邊一些海歸子女拿著普通薪資,甚至就業難,家長們不禁自問:這樣的教育投資,究竟值不值得? 更讓人糾結的是,傳統的“學歷至上”觀念與現代“能力為王”的現實不斷碰撞。 作為中產家庭的一員,我們往往從小被灌輸名校光環的重要性,自然也希望孩子憑藉一紙名校文憑在職場上佔得先機。 然而,在如今內卷化嚴重的社會,僅憑文憑早已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 圖源pexels 雖然,創新力、溝通力、抗挫力這些實際能力才是孩子未來能否立足的關鍵。可是在面對擇校抉擇時,內心還是難免搖擺:學歷真的不重要了嗎?沒有名校背書,孩子會不會錯失機會? 與此同時,社會的無形壓力和家庭的期望也像一根根隱形的線,將我們拉向焦慮的深淵。 身邊的朋友、同事紛紛把孩子送去海外深造,朋友圈裡“XX的孩子拿到美國名校offer”的訊息層出不窮,讓人不由自主地擔心自己孩子的未來“落後於人”。 我們明明知道不應盲目跟風,但國內考公/考研的白熱化競爭又讓中產家庭的父母既不想落後於人、又想給孩子找一條“退路”。 所以,對於家裡有礦、但不多的中產父母來說,除非能抱著“給孩子花錢就是為了開開眼”,對留學價效比也沒太強求,才能直視這筆教育投入。 否則,想著透過留學給臉上貼金的父母,最終逃不過一場賠本買賣。 近期活動推薦 近期可預約直播場次如下,點選【預約】,開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