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基本保持每天更新 5 條朋友圈的狀態,
有帶貨,有價值,有生活,有感悟
,比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我覺得最舒服的狀態。
這個習慣我堅持好幾年了,只算一年的話,也有365×5=1825條。
假設其中有20%是帶貨的,那就是有365條能幫我賺錢的朋友圈,每條假設賺1000元,而我有10個號會同步,那就是36.5萬。
有人會覺得,自己微信私域沒幾個好友,所以不想寫朋友圈。
但有時候,恰恰是私域少,才需要發更多,因為你需要用更多的數量來提高變現的頻率,帶來獲得更高總收入的機會。
那要如何打造一個能「持續變現」的朋友圈?
我在新書《一人公司》中,分享了一套朋友圈運營方法,節選一部分,給大家搶先看一波。

以下是正文:
很多人剛開始做自媒體時會遇到一個問題:擔心親朋好友看到。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和大家說的是,“臉皮厚”就是紅利。
1/ 現在是厚臉皮「出頭鳥」的紅利時代
一開始,我做自媒體在朋友圈分享相關內容時,會選擇分組可見,家裡人和朋友不可見。
但後來有一位朋友和一位家人,偶然得知我在做自媒體,逐漸地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我也就無所謂了。
不過,由於我每天都會在朋友圈轉發自己的文章,頻率比較高,所以我會把“熟關係”都設定為不可見,例如同學、家人、朋友。
因為我覺得,這些“熟關係”並不一定認可我的觀念。
而我做自媒體恰恰是在不斷分享自己的觀點,熟人們未必能接受,但又不能刪除我。
所以我在朋友圈釋出自媒體相關的內容時,就會將他們設定為不可見。
但如果他們自己主動去關注我的公眾號,那就順其自然了。
很有趣的是,一開始我的很多家人都會堅持幫我轉發,但時間一長,他們就放棄了。
一是因為他們不如我有毅力,二是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對我的關心可能是好奇心驅動的,一旦好奇心沒了,他們也就不再關心了。
再到後來我轉型拍影片了,也還是有這個擔憂,因為曝光程度更高了。
不過情況和我寫公眾號時一樣,大家剛開始也很關注和支援我,後面就沒聲音了。
人是極度適應習慣的動物,時間一長就會習以為常。
就好比我原本性格特別內向,但現在變得越來越外向了,剛開始家人也很不習慣,但時間久了他們就慢慢習慣了。
總的來說,不要太擔心別人的看法。
一是他們一定會習慣,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多數人只關心自己,並不會過多地關注你。
當你能夠不介意被熟人看到自己的內容之後,就要開始敢於 “臉皮厚”了。
因為有太多“臉皮薄”的人,所以你“臉皮厚”就能享受到巨大的紅利。
在做自媒體的這七年中,我越來越發現,在這個時代,“臉皮厚” 就是很大的紅利。
比如脫口秀演員和網紅,他們能成功的一個原因就是臉皮厚,敢於展示自己的個人特色。
以前是“槍打出頭鳥”,因為技術不發達,資源被壟斷,大家的溫飽問題還沒解決,人們都在忙著工作,哪有時間看你“表演”呢?
但未來是“出頭鳥”才會有更多機會,只有讓別人看到你,你才會有更多可能性。
這個“出頭鳥”的思路不僅限於朋友圈,在各種社群、圈子都是一樣,我在書裡也分享了一套“出頭鳥”式混圈子的方法。
感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等一下4號新書首發,後續直接看新書:

2/ 厚臉皮的同時,也要打造一個不被罵的環境
上邊說要厚臉皮,不要害怕被人關注、被人罵,但接下來我要說一個相反的觀點:
要儘量打造一個不會被人罵的朋友圈環境。
也就是說,你要進行高價值輸出,你的內容越好,別人對你的廣告的容忍程度就越高。
畢竟雖然你在打廣告,但使用者也免費獲得了有價值的內容,這就平衡了使用者的心理。
並且,在發朋友圈時,你的內容在價值上要與產品匹配。
這裡有兩個層面:
一是,你的內容要和你未來推廣的產品相匹配。
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健身教練,那麼對使用者而言最有價值的內容,就是關於健身和營養的科普知識。
有了這些內容,大家就會覺得你是這方面的專家,並且懂得非常多。
這樣他們不僅不會過於反感你未來做推廣的行為,還更有可能購買你未來推廣的產品。
二是,你要把匹配產品的內容最佳化得更好。
這就比較考驗你的專業知識積累和文案功底,因此你在這一方面的優勢也是別人無法快速超越的壁壘。
例如,我認識一個連續創業者,他本身就很喜歡寫作,能夠很輕鬆地做一個創業 IP 教練,因為別人能透過他的文字看到他的價值。
這種方式屬於良性的推廣,對於個人能力的要求相對更高。
你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幫助別人,然後順理成章地把產品賣出去。
但如果你的專業度還不夠,我建議你可以營造一個“喜歡學習”的人設。
比如你是健身教練,雖然你不懂太多健身相關的理論,但你正在努力學習,當你把學到的知識同步分享到朋友圈,同樣會對別人很有價值。
再比如,我是從大二開始做自媒體的,那時的我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以外,什麼都不會,甚至我還是個“學渣”。
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無法教別人,那怎麼辦呢?
於是我就看了很多關於學習的書籍,例如《刻意練習》《學習之道》《練習的心態》等。
我在學習的同時,提取出書中的好內容,再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到公眾號和朋友圈,這樣就能為別人提供很大幫助。
那麼我未來如果出一個和學習相關的課程,對方就可能會購買。
除了分享知識內容之外,你也要多分享一些個人的生活,比如你過去的成長經歷、你的所思所想、你的日常等。
為什麼要分享這些呢?
因為使用者一開始關注你,可能只是想從你這裡直接獲取某些知識或資訊。
但透過你分享的自己的故事,對方也會開始瞭解你這個人,這樣一來,你的個人品牌就慢慢形成了。
使用者一旦對你產生了信任,那麼未來他不僅會買和你的專業有關的產品,甚至在你推廣其他領域的一些產品時,對方如果有需要可能也會購買。
這就是 IP 的力量。
關於如何打造 IP ,我會在書中的第六章和大家分享。
11月4日,新書《一人公司》會正式發售,同時也會有線上新書釋出會。
想做自媒體IP、想做「一人公司」的小夥伴,可以下方掃碼進新書釋出會群,這幾天還會有系列一人公司乾貨分享。
目前已經開到107群,滿200人即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