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特朗普禁止哈佛招收國際生!不轉學就遣返,留學生天塌了……

一覺起來,留學生的天塌了!
哈佛和特朗普這場撕X大戰,又又又升級了!
就在今天,美國國土安全部表示,特朗普政府已下令暫停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
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訪問者專案(SEVP)認證即日起被撤銷。在2025-2026學年不得招收任何持F類或J類非移民身份的外籍學生。
此外,持F類或J類非移民身份的學生必須轉學至其他高校
此舉意味著哈佛大學將無法再招收國際學生,現有的留學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
不僅如此,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還稱正考慮在其他大學採取類似舉措。
不是,一口氣撤了哈佛數億經費還不夠,現在又拿我們留學生開刀?!
很快,哈佛大學做出回應稱,國土安全部阻止其招收國際學生的舉動“違法”。
哈佛大學表示將全力維持招收來自140多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和學者的能力
而在此之前,哈佛也是破天荒地允許國際新生同時接受哈佛大學和另一所非美國大學的錄取,就是怕特朗普突然拿國際學生開刀,沒想到這一天還是來了….
哈佛大學錄取規則一向嚴格,要求學生在哈佛與其他學校之間做出唯一抉擇,選擇哈佛就意味著放棄其他院校的錄取。
但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特朗普政府頻繁施壓,簽證政策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這就導致很多國際學生被錄取了最終也可能面臨無學可上的悲劇
這樣的背景下,哈佛大學向即將入學的國際學生髮送了一封意義重大的電子郵件,宣佈了這一新政策。
郵件明確指出,學校充分理解國際學生及其家庭,因近期一系列不穩定因素而感到焦慮尤其是政府頻頻施壓、簽證政策搖擺不定等現狀。

因此,哈佛大學破天荒地支援學生為自己準備Plan B,並願意為他們提供更多靈活性和安全保障。
如果新生因為簽證被卡,無法如期赴美,可以選擇入讀其他英美澳加等國的高校,不算違背哈佛的承諾協議。
但要注意的是,哈佛大學建議大家準備的Plan B僅限於其他國家或地區的offer。
這不僅僅是美本本土高校之間的排他性,更重要的是美國高校面臨的共同政策壓力
哈佛大學也強調,出於法律和政策一致性的考慮,不允許學生同時接受其他美國高校的offer。
因為其他美國學校同樣可能受到簽證問題影響,如果新生的另一個選擇同樣是美國大學,那麼這個後備計劃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對於那些堅定要進入哈佛大學的新生,學校也有新的建議,如果無法在新學年開始前獲得簽證,可以申請延遲入學。
但在此期間選擇就讀其他大學的學生,後續又想轉入哈佛大學,那麼就要重新提交轉學申請。
這一規定既給予了學生後備選擇,也留出一定的緩衝時間,又明確了轉學的相關要求。
從方方面面來看,哈佛大學為新生的入學考慮得非常周到了。
哈佛此次政策調整,不僅是對個體學生的體恤,更是美國大學在當前國際競爭中所做的一次戰略妥協。
隨著特朗普政府對高等教育系統的持續施壓,哈佛多次成為政治博弈的焦點。
雖然前段時間,哈佛大學很剛地拒絕特朗普政府的要求,甚至為了維護高等教育的獨立自由訴諸法庭。
哈佛大學校長艾倫·M·加伯曾表示,政府提出的要求超出了聯邦政府許可權,不管哪個政黨當政,政府都不可以命令私立大學教授什麼、招收和僱用誰、可以研究和探索什麼領域。
這一行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支援,但也將哈佛自己推入了更大的政治對抗之中
目前雙方的對決依然在拉扯中,局勢尚不明朗。

在哈佛釋出這項新政策之前,美國國土安全部曾威脅說:
如果哈佛未能在4月30日前交出國際學生的紀律處分記錄資訊,包括與參與抗議活動有關的資訊,將撤銷哈佛贊助國際學生的資格,後來又宣佈取消向哈佛大學提供合計超過270萬美元的兩筆撥款。
最近,特朗普政府再次要求美國國稅局取消哈佛大學的免稅資格。特朗普砍向哈佛大學的刀,可謂刀刀致命。
哈佛大學就主動建議學生準備Plan B,鼓勵國際學生保留一個非美國大學的入學選項,不難看出背後的深意。
一方面可能是擔心特朗普一系列簽證限制措施,影響新生順利入讀;另一方面是擔心學生為了降低風險,更傾向其他國家的大學
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政策對學生是有現實層面的好處,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學生擁有更多選擇權。
學生不僅可以兩手準備,甚至可以利用這一政策,向非美國大學爭取更高獎學金。
而且對部分從事敏感專業的申請人來說,非美國家的offer則成為一條重要的“保命選擇”。

在哈佛新政策公佈不久,香港大學就再次強調了接受全球排名Top 50院校的轉學生,這同樣是一個訊號,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大學張開懷抱接受哈佛“新生”。
畢竟能夠入得了哈佛法眼的優秀學生,無論到哪裡都備受歡迎。
哈佛的這一調整可能會影響很多留學家庭的留學決策,未來全球精英學生可能集體進入多國聯申多校保底的留學策略時代。
越來越多的家庭不再只盯著美國獨木橋,而是拓寬視野,增加自己的選擇權
不過,多國聯申真的是百利無一害嗎?
從利好的角度來看,多國聯申最大的優勢就是提供避險保障,一旦某個國家留學、簽證政策發生變化,可以及時轉到另一個國家,把握新的機會。
如果手握多個國家的頂尖offer,學生更可以根據自身偏好與未來規劃,在教育質量、語言環境、學科優勢、生活成本乃至移民政策之間作出最佳選擇。
多國聯申也不是穩賺不賠的選擇。
不同國家的大學申請存在顯著差異,比如美國注重綜合評價和個性化文書,英國看重學術筆試與預估成績…

多國申請並不只是在申請deadline前多填幾個申請表,而是需要非常繁雜的過程準備。
對於申請人來說,單單準備美本申請已經壓力山大了,如果再加上英本、加本、甚至港本申請,很容易就會導致準備混亂、精力分散、心態崩潰的情況。
面對不同國家的不同要求,申請人很容易顧此失彼。
多國聯申,本質上是一種風險對沖策略,表面上選擇更多了,退路更寬了,但現實中的準備成本卻遠比過去高得多。
在這樣的局勢下,對於留學家庭來說提前做出清晰判斷,反而成為更有保障的策略。
比如,選擇低齡留學,儘早確定孩子的留學路徑;再比如透過移民為孩子提前配置海外身份。加入美國教育互助群,瞭解更多美國留學和身份規劃資訊。
現在越來越多的留學家庭乾脆放棄歐美主流申請路線選擇中外合作辦校或者港澳申請。
無論是哪一種選擇,最重要的是要理清自己的目標,這樣才能節省大量金錢與精力投入,也避免讓孩子反覆切換申請方向帶來長期焦慮和消耗。
無論是多國聯申、低齡出國,還是其他,這些不同的選擇背後都體現出一個共同的邏輯轉變:
在不確定的時代裡,盲目多方押注不一定是最優解,真正有遠見的家庭,是以終為始,從一開始就尋找屬於自己的路徑。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Letsight,微訊號:letsight520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