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狂野的年輕人,正在自駕探尋超冷門獵奇景點

國慶假期近在眼前,自由似乎正在對牛馬招手。
但面對近在眼前的假期,有一種對旅行的倦怠也在蔓延。
“感覺去哪都一樣,明明身處旅途,但身心好像從未遠離自己的生活日常”。
千篇一律的風景和打卡點讓人疲憊,人擠人的環境讓人崩潰。
咱懂得都懂,絕大多數城市的小吃街千篇一律:滋滋作響的轟炸魷魚,以城市命名、口味整齊劃一的老酸奶,一本萬利的薯塔,讓我感覺自己並沒有遠離自家樓下的菜市場;一個個網紅打卡景點,宛若工業流水線批次生產的人造奇觀。
趨同的網紅打卡景點,以“我在XX很想你”為例
有人受困於此,有人試圖發起反抗,不知道你們最近有沒有發現,一種新型自駕遊方式正在悄然流行。
如果你見識過當代年輕人偏愛的“小眾景點”,便會推開一扇關於“差異化旅行”的大門。
感受到什麼是廣闊天地,無奇不有。

沒有你想不到的
只有你去不到的獵奇景點
相較於那些“大眾化”的景點,年輕人選擇自駕前往的小眾、冷門景點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1. 這些景點,往往不屬於大眾眼中的旅遊風景區,知名度極低
2. 許多景點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需要自駕才能前往 
3. 不同於大眾景點的人文價值和自然風光,冷門景點總會透露出一種新奇、劍走偏鋒式的奇妙觀感
根據調查,年輕人偏愛的冷門景點,可以歸為“巨大沉默物體”、“中式夢核遺蹟”和“冷僻知識聚集地”三類。
接下來,我們就跟隨年輕人的自駕旅程,感受下冷門景點的新奇與驚喜

 巨大沉默物體(BDO)

所謂“巨大沉默物體”(Big Dumb Object),最初源於科幻小說中,對巨大、神秘、擁有不可思議力量物體的描述。看過洛夫克拉夫特《瘋狂山脈》的朋友,應該不會對此陌生。 
而經過傳播和流轉,這一概念逐漸被廣泛用於形容令人著迷的巨物,被納入了審美範疇。 
或許是因為,此類物體在整齊劃一的城市中顯得稀缺且另類。一些年輕人開始了自駕探訪之旅,讓更多的巨物被“發掘整理”出來。

其中的典型是三河天子大酒店。值得一說的是,這一巨物首次進入公眾視野,源於一位藝術家驅車探訪的過程

譬如,有年輕人發掘出了北京寶藏景點白瀑寺。此前,也許是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據說很長一段時間,這所寺院都鮮有人問津,屬於小眾中的小眾。

如果將北京三里屯設為出發地,那麼僅憑公共交通很難去往白瀑寺

但即便小眾,寺內的景象卻令人大為震撼。
其中巨型的馬頭觀音塑像所帶來超現實主義與魔幻觀感,就像把神怪題材的3A大作移植到了現實。這讓長期浸淫在ACG文化中的年輕人,收穫了無可替代的驚喜。

圖片來源網友@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與此同時,身處重慶的年輕人,也在南坪居民樓中,探訪到了當地的巨大沉默物體——無頭神像。
據資料顯示,這座神像在幾年前的老舊小區改造中被發現,起初只作為新聞素材被報道。但追求新奇感的年輕人卻憑藉著碎片化資訊,比對照片按圖索驥,在現場體驗到了“賽伯朋克”式的震撼

圖片來源網友@ZHAOKEER

還有的巨物,則殘存在當地人的記憶中。譬如,石家莊90後的回憶碎片中,往往會有一個與巨物有關的迷幻場景,他們曾在孩童時期,跟隨有車的親戚長途驅車,目睹過一個巨型烏龜,只是難以分辨,這究竟是現實,還是夢中出現的場景
但根據當下網友的自駕走訪,終於在石家莊平山縣東方巨龜苑,找到了實物。

圖片來源網友@諸葛金剛俠

不難看出,這些巨物和大眾景點的觀感迥乎不同,雖然小眾,但它們所帶來的衝擊,彷彿正在讓感性與理性邊界模糊。而提到這種衝擊,就不得不說另一類小眾景點——中式夢核遺蹟。

 中式夢核遺蹟 

這兩年,“中式夢核”絕對是年輕群體中,討論度直線上升的小眾文化。
中式夢核的本質是懷舊和傷感。人們透過影像包裹的千禧印象,回味童年時遠去的幸福。
儘管千禧年的生活早已遠去,但這依舊無法阻擋年輕人找尋那些殘存的遺址,讓昨日重現
比如,有網友在玉門老城,找到了回憶的墓場。在人跡罕至的建築中,依舊儲存著中式復古未來主義美學的雕像。彷彿下一秒,眼保健操的廣播即將響起,帶你回到“無法離開的教室”。

圖片來源網友@李看山

同樣,童年回憶中,有時也埋藏著孩提時期對世界的好奇。一些和好奇有關的記憶片段,則構建出了所謂的“童年陰影”。在世紀交接時,諸如“西遊記宮”、“逛地獄”的獵奇設施,在各個城市公園、廟會層出不窮,最終卻在資訊時代快速隕落,難尋蹤跡。
但有心的年輕人,已經在寧夏中衛的地獄遊樂設施,尋得了懷舊、恐懼、好奇帶來的新奇體驗。

圖片來源網友@三山旅居

這些小眾景點,就像1999年打出的懷舊子彈,正中2024年的眉心。雖然熟悉,卻又新奇。
然而,年輕人的旅途並不止於此。於是,另一類小眾景點,以新奇有趣的姿態,逐漸出現在了眼前。

 冷僻知識聚集地

有人認為,旅行的意義之一,是從當地的人文景觀中,透視出一方水土的風土人情。
但對於那些將宏大敘事爛熟於心的年輕人而言,一些細碎、隱秘的景觀,反而更具吸引力。
比如,若不是親眼所見,人們恐怕會認為“湘西趕屍”只會出現在《走近科學》和香港殭屍片當中。
但有年輕人在湖南吉首市,找到了異鄉人聞所未聞的“湘西州博物館”。館中不僅對湘西秘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甚至展示了相關法器。小眾景點探訪,也是瞭解隱秘文化、祛魅的過程

圖片來源網友 泰蘭德的夏天永不停歇

類似的小眾旅途,可以說不勝列舉:有人在北京通州,找到了鮮為人知的“琉球國墓地遺址”,也有人在滄州博物館中,瞭解到了魔術、幻術的發展史……
但與此同時,我卻在尋找小眾景點的資料中,卻發現了一個矛盾。
一方面,這些景點足夠新奇、有趣。但另一方面,它們卻是小眾的。
這很難不讓人產生疑問,小眾景點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的意涵?

冷門景點的背後
是年輕人對新奇、未知的剛需

當我們對年輕人的心態進行深層次洞察後,便會發現,在這個萬事趨同、充滿共性的時代,年輕人所追求的,往往是個體的獨特性,旅行亦然。
當那些千篇一律的大眾景點被“祛魅”,失去了應有的獨特與差異時。觀光就會變成一種模板化的體驗。在此過程中,年輕人所收穫的新奇感、驚喜感、成就感幾乎可微乎不計。
此刻,小眾化的景點,則更像是一種充滿樂趣的私人體驗。正如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所寫,旅行不僅僅是一種休閒放鬆的方式,更像是一種探索,一種尋找,尋找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生活意義
而探尋帶來的喜悅,也並非僅限於上述所說的冷門景點。更多尚未被過度開發、只寫了少數人,甚至自己名字的旅途,或許即將成為年輕人下一個目的地
譬如,豆瓣有個“佛跳牆廢墟探索”小組,以廢墟為物件進行攝影創作,有近4萬名成員。

小組所發現的廢墟不公佈位置,而只讓大家憑藉圖片細節探索其所處的衛星定位,因為只有真正對其感興趣的人才會費功夫探索。
作為“發現者”,既挖掘了一處冷門的景點,讓一座“未知”重見天日,就有讓其保持小眾的權利。
畢竟冷門地點之所以冷門,是因為他們往往地處偏遠的地方,公共交通工具很難達到,很多都是漫無目的的自駕途中所發現的。

圖片來源網友@五島桐繪_

得益於自駕的不急不忙,有人在黃崗發現了一處碩大的鼓樓,他不知要如何形容這個地方。
這裡本就不在旅遊黃金路線上,正值霧天,就是觀景臺也寥寥無幾。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豬肝麵

但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他看到了一個沒有門票,沒有任何商業,是一個真正隱藏在貴州大山裡的,原生態的侗族,因為不像千戶苗寨和肇興侗寨那樣出名反而保持了更多的純粹與寧靜。
村民穿著手工製作的侗衣,坐在自家門前的小溪聊天,曬太陽喝茶,割豬草,喂家禽。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豬肝麵

一切就像海子在詩裡寫的: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自駕旅行的他,為發現了這一地方而感到欣喜,旅行的意義在此完成了具象化——
探尋的是“世外桃源”,遇見的是屬於自己的“緣”。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豬肝麵

這種“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故事在自駕旅行中並不少見,發現一
處小眾景點,就像打開了旅行的隱藏選單。
它們的風土人情不同,旅人得到的心靈感受也不同。
發現黃崗隱藏村寨的人真正愛上的是這裡留存的舊時空,數百年前的舊模樣,而發現安徽小眾仙山的人愛上的則是誤入仙家聖地的獨佔感。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那個拍照的知柏
比起隔壁名氣更大的黃山,齊雲山並不出名。
如果不是自駕,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黃山市下屬休寧縣還有座仙山。
真正來了才知道,齊雲山反倒更有仙家聖地的味道,峭壁下的道觀,丹霞奇山,懸崖上的古村,森林,雲海都構成了“道教仙門”的避世感。
也就是自駕可以隨時放大地圖修改目的地,才能見識到徐霞客精選的魅力。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那個拍照的知柏

因此,經常自駕旅行的朋友都知道,一旦開啟了小眾景觀“探險”,就很難在同質化的景點中,享受被人為編排的體驗。
因為旅途中的驚喜總是不期而遇的,有些小眾景點總隱藏在不通鐵路的地方,從飛機上向下望去更是一座無名小點。
也就是自駕,才能沿路發現未知建築群,而不用求人。

沒車就得求人

自駕讓旅途中充斥著許多驚喜,而那些小眾景點並不僅僅只意味著新奇,更是和“自我”深度繫結。
這就像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開啟的“盲盒”,是自我所創造的和這個世界獨有的連結和回憶
所謂“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許多年輕人,看到了自駕旅行的意義,卻苦於沒車的現狀。
編輯部的老馬就是因為沒有車,雖然在北京呆了三年卻從未去過白瀑寺,像前文所述那樣,因為公共交通不便,一直擱置,這成了他的一大遺憾。
而這並非老馬一人之遺憾,是所有無車一族的共同課題——
甚至有人會為了旅行,特意去社交軟體徵集意見,自己該買一輛什麼樣的車?
但通常來說,對於這一問題的回覆,也大有“醍醐灌頂”之感:
為啥不租車呢?
也許,生活的真相就是這樣:問題的解決之道,總會近在眼前。
這讓我想起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是自己的
旅途亦然,對於自駕而言,車輛的歸屬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租車,獲得一段有價值的旅程
其他交通工具或許也可以到達目的地,但都沒有自駕自由。
唯有自駕時旅行可以是漫無目的的,方向盤是自己的,你是自由的。
你可以根據心情調整路線,探索那些不在計劃中的地方,隨時停下,發現那些冷門的美景。

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家無形間做到了放棄所謂的“正確”,放棄隨波逐流。那些不期而遇的冷門景點,就是“放棄”的勝利
放棄了陳規,年輕人就可以有選擇的表達,並最終獲得連結世界與回憶的標誌
這不同於都市裡的那種看似選擇很多,實則沒得選,這是“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是追隨心靈所創造的一場奇旅。
總有人覺得租車麻煩,在網上搜索租車自動出現的詞條不是問如何取還,就是問手續是否冗雜。
事實上這些都是對租車過時的偏見,以年輕人們更傾向選擇的神州租車為例,保險覆蓋範圍廣,租車程式簡單快捷,線下門店數量多,哪怕在一些小眾城鎮也能租到車。
可以說是,真“自由出發自在神州”的快樂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的分享中,神州租車的最大好處就是“懂”,它不僅提供便捷的服務,更深刻的洞察到了人們對新奇和未知的追求。
此前神州租車推出的全新IP神州小黃盒專案,便旨在陪伴使用者探索發現旅途中的未知和新奇。
神州小黃盒的出現就是為了打破旅途的單調,將之變為復調模式
不同於一般的盲盒,神州小黃盒將現代都市人熟悉的戶外活動、新潮玩法與自駕旅行相結合。
裡面有可以在曠野一起互動遊戲的飛盤,還有他戶外裝備,比如涼感毛巾與防曬衣
小黃盒不僅是令人驚喜的,而且更實用,更自由。神州出行彷彿在用這一驚喜,去鼓勵大家不單要走出去,而且更要舒適和有驚喜的走出去

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神州租車也給租車自駕的使用者準備了新的驚喜。
最高30天的免租券其他還有多日的免租券做大家自駕途中的“贊助商”。

我們說,“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旅行不應該是一種同質化的體驗,而是發現只屬於自己的月亮。
正如著名旅行作家保羅·索魯所言:“我是所有我讀過的作家,去過的地方,在所有時代遇見和愛過的人。”
每一段旅程都是我們經歷的一部分,豐富著我們的記憶與人生。
對於那些渴望新奇和未知的人來說,冷門旅遊的美就在於它不被雕琢的原始和真實的狀態。
而選擇租車自駕,選擇的不僅是便捷,更是一種選擇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掌握方向盤的過程,也是人們迴歸旅行自主權的象徵。
自由是相對的,不自由是永恆的。
即時退出當代生活獲得的片刻自由,這是對逼仄都市樊籠晚一點投降的底氣。

設計/視覺 Lvv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