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去世五個月後,接掌其帥印的女兒宗馥莉的一封辭職信,引發公眾關注。

有說是因為娃哈哈股權結構問題的,也有人仔細分析了娃哈哈幾個月以來的高管人事變動,眾說紛紜之下,很多人覺得比較接近真相的一種看法是:
曾經公認的爭氣二代終究還是無法服眾,被踢出局了。
其實,早在此前各路媒體的報道中,老一輩中式企業家宗慶後和接班人、海歸女兒宗馥莉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廣為人知了。

宗馥莉高中就獨自前往美國加州聖馬利諾高中學習,後考入佩珀代因大學,主修國際貿易,2004年學成歸國。

儘管回國後從基層一線做起,繼承了父親的勤勉,但10年海外求學生活對她管理思維的塑造是顯而易見的:
-
不認可父親把員工當家人的“家文化”,而是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淡化職位和頭銜,做不好的員工無論資歷深淺都會被辭退;
-
不看好過度依賴傳統經銷商的聯營體模式,著手開發了自有電商平臺哈寶;
-
父親人情練達,她卻難以理解中國式的人情社會,很長一段時間內水土不服……
宗馥莉的滑鐵盧並非個例。
同為企二代留學生的王思聰,狂的時候幾乎把父親王健林的朋友罵了個遍,狠起來連自己集團的酒店都要吐槽,完全不給他人留情面。

不過,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失敗、鉅額賠償,以及網路上鋪天蓋地的嘲笑後,他現在已經妥協低調了很多。
可見,企二代們得先經歷一遍從國內到國外的文化休克,再經歷一遍回國後的反向文化休克,琢磨消化之後,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開創新的局面。不過,要實現這樣的理想狀態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企業接班這種觸及眾人蛋糕的事情上。
01
企二代
繼承人版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留學回來的孩子想要發揮所長,一種比較輕巧的辦法是當副手,比如特步二公主
丁佳敏
,她只負責特步女子品類的“半糖系列”,有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但上面還有爸爸罩著,出不了大亂。或者像同為二公主的華為
姚安娜
一樣,逐夢演藝圈,自由做自己。
但要想當一把手,沒有爸媽的照顧也能坐得穩位子,能承擔中國式義務和家族責任,還得學華為大公主孟晚舟。她大學畢業時想繼續出國深造,結果因為英語不好被拒籤,就順勢留在國內,跟著華為一起成長起來。她對公司的管理就會本能地考慮到中國社會的人情世故,因此,她來接班就會更順暢。
既然如此,企二代們還有必要留學嗎?
這個問題可以由已獲5.8億元融資的Pika創始人郭文景來回答。她先後就讀於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父親是上市公司信雅達科技的實控人。
但與前述幾位企二代們不同的是,她不是來繼承父輩企業的,而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利用好優質的教育資源,來為自己的創業添磚加瓦的。自己辦自己的公司,且還能為父親的公司股價上漲出力,就不存在父親公司的元老們不服她的情況了。
兒女繼承父母,不是繼承父母實際的金錢(企業)和權力(職位),而是繼承父母優秀的智力、拼搏的精神,然後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繼承企業和職位,就有下面的人服不服、國情和自己的性格合不合之說,但繼承智力和精神,則可以在任何符合自己性格的社會里,挑選出服從自己管理的人,來建設自己的事業。
這才是繼承人版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02
普通中產
既來之,則安之
當然,對於大多數中產留學生來說,並沒有“繼承家業”這樣奢侈的煩惱,但回國就業時經歷“反向文化休克”並不少見。
我認識的A同學在美國學的公共健康專業,回國後進入了某地衛健委工作。入職後不久他就意識到自己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大部分同事都是中國那幾所與行業強關聯的大學畢業的,同校就是同派系,他作為為數不多的留學生,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站隊。
為了自保,他只能選擇“避世”,靠自己優秀的專業能力,不斷在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漸漸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後來還因為英語口語出眾,在特殊時期發揮所長,獲得領導賞識而升了職。
按他的說法,心態最重要:“既然我已經選擇了這個崗位,就要抱著好好工作的態度來做。既來之,則安之。但是,這也不代表我就一定要按同事們固有的模式社交,人和人之間是有氣場合不合之分的。我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總歸是沒錯的。”

上國際學校、出國留學的孩子常被人詬病為“生活在泡泡中”,本土文化中那些隱性的遊戲規則絕不是參加幾次學校裡“中國傳統文化周”就能參透的。
作為家長,時不時地讓孩子走出既有生活圈去看看,認真探討一些跟國情相關的真問題,也許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文化中的底層邏輯。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
關鍵詞
娃哈哈
宗慶後
企業
父親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