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的傳言沸沸揚揚傳了幾個月,終於一錘定音。
陳曉、陳妍希雙雙發文:
“感恩遇見,今後各自安好,未來同為孩子的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當初封神的浪漫頭紗吻,落俗地從白月光熬成了白米飯。
離婚原因,沒有官宣。
但不是沒有蛛絲馬跡。
據網友分析,陳曉最近一次和陳妍希同框互動,還是兩年前。
陳妍希過生日,一家三口一起切蛋糕。
知情人透露,兩人全程零交流,甚至不曾對視,陳曉的注意力都在兒子身上,連一句生日祝福都沒給。
最後的大合照,乍一看以為是陳妍希開的個人趴,陳曉避嫌似的蹲在一邊。

某年一檔節目,陳妍希說,陳曉婚前婚後差別很大。
結婚之前過生日,陳曉會偷偷到她的劇組,把房間佈置得非常浪漫,鋪滿玫瑰花瓣,打氣球,訂超級大的蛋糕給她驚喜。
結婚後,她再沒收到過任何的生日禮物。
還有人扒出,陳妍希生完孩子後,陳曉住了三個月的劇組酒店,臺媒還曝出陳妍希在論壇發帖求助“喪偶式育兒如何調整心態”。

到後來,更明顯。
記者拍到陳曉出席活動,摘掉了婚戒,再沒戴上過。
曾經是以夫妻名義捐贈的愛心活動,現在變成了陳曉以個人名義捐贈。
陳妍希身陷輿論,陳曉說“心裡特別難受”,但對風暴中心的妻子只是沉默。
還很酷地提了句“一個是對我造成不了什麼影響,還有一個是回應要付出精力,沒必要,當個玩笑看看就好了”。

一吵架,就搞冷暴力。
他自曝和前女友吵架分手,解決態度是回老家,關機加停機,攏共一個半月。
對陳妍希也一樣。
她閨蜜說,只要兩人吵架,就會是無休止的冷戰。

狗仔也爆料,陳曉對陳妍希提出離婚時沒給任何理由,說完就單方面和陳妍希斷絕了聯絡,拉黑她並且更換了手機號。
去年12月陳妍希父親去世,陳曉不僅沒有出席告別式,也沒有任何公開悼念的表示。

昔日金童玉女,如今一拍兩散,沒有出軌鬧劇,無關風花雪月,連官宣文案都公式化地像是不願和對方再有一絲糾纏。
是的沒錯,這個時代,其實已經沒有人因為出軌離婚了。
有兩個真實資料。
《事實說》做過一個《中國人出軌態度調查報告》,參與調查中的女性有64%、男性有83%有過出軌的想法。
其中60%的男性和38%的女性把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
一張麻將桌,可能有兩個人有過婚外情,打擊面著實廣。
但再看另一個調查。
去年離婚登記有262.1萬對,但浙江高院曬出當地關於離婚糾紛的一組資料:
因生活瑣事要離婚的佔34.21%,因分居要離婚的佔30%,因家庭暴力要離婚的佔8.44%,因感情基礎薄弱要離的佔8.63%,而因出軌要離婚的只佔2.52%。
都說婚姻的底線是不能發生婚外情,連精神出軌都要濤哥說法,可真當背叛發生後,大多數人都成了啞巴。

有個網友發帖,她凌晨一點發現老公出軌,內心意外的平靜,有一種靴子落地了的感覺。
她花了三個小時看完丈夫和小三的聊天記錄,知道他們戀愛一年多了,每天早安寶寶,晚上臭臭,一天無數的語音,通話兩小時,還穿一樣的情侶T恤。
可笑的是,這兩件一樣的情侶T恤還是快遞到她家裡,她老公再把小三的那件寄走,她看見後還笑話老公買重了。
她老公喝水的杯子和小三也是情侶款,她用過幾次,還誇讚好用。
小三擁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時不時的微信小紅包,他們一起逛街看電影,一起去廈門旅行,還一起買了驗孕棒。
然而她在她老公手機裡,是一個“煩人的臭婆娘”。
第二天早上,她照常開心地送孩子上學,然後收拾好自己去上班,無數次想哭,無數次忍了回去。
她沒和任何人吐露過一句丈夫的不忠。
“我真的怕丟人,在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領導的眼裡,我都是一個特別幸福的人。老公踏實努力,公婆視我為半個閨女,孩子聰明可愛。我也覺得我有一個特別幸福的家,我常說自己真的很幸運,還在暗戳戳打算再生一個寶寶,可突然最重要的那個人給了我一記重錘,把我徹底捶醒,原來幸福只是我自己覺得。”
講到這,她都覺得自己可笑。
明明經濟獨立,工資是老公的兩倍,顏值和身材保持得都好,離婚方案在腦子裡過了十幾遍都張不開口。
年輕的時候信誓旦旦絕不會委屈自己,人到中年現實狠狠甩了她一巴掌。
“為了孩子。”“分走我的錢還要成全他們,憑什麼?”“離了再找,誰能保證換個人就會更好?”
一樁痛如剝皮抽筋的事情,在不到48小時內被她輕輕放下了。

再次驗證學者潘綏銘的那句話:
中國夫妻只有30%是真心相愛的,剩下的70%根本不愛,但他們堅持不離婚,是因為覺得“穩定性壓倒一切”。
是什麼讓離婚的夫妻不顧一切地破壞了那種穩定性?
《幸福的婚姻》裡,戈爾曼問:
我們為什麼想和一個人結婚?
因為錢嗎?因為房嗎?因為外貌嗎?
不是。
因為細節。
有一位妻子記錄自己和丈夫的日常。
-
老公在開車時突然停車,跑到副駕駛那擦起了那邊的車窗,我一臉不明所以,結果丈夫說:
“馬上就能看到海了,我擦乾淨窗戶這樣你就能欣賞到最完美的景色啦。”
-
我做飯時總是會忘記開換氣扇,老公每次就會問我“換氣扇開了嗎?”如果開了,他會誇我“棒棒噠”,要是又忘了開,他會說“怪不得呀,我這裡都聞到香味了!”來提醒我。
所以說,表達方式真的很重要。
-
每晚睡覺前和老公說“晚安”的時候,他都會說“晚安”和“明天見”,這樣真好。
這些細碎的記錄爆紅網路。
原因很簡單,細節打動人心。
好的婚姻,愛不愛,都藏在細節裡。
可打敗愛情的,也是細節。
有人因為小龍蝦離婚。
她下班買了小龍蝦回來做,婆婆看到她的小龍蝦就不高興,說弄這麼費事的東西沒時間帶孩子,老公在旁邊幫腔。
做好之後,她去給孩子餵飯。
孩子吃完了她準備吃飯的時候,發現小龍蝦一隻不剩。
她就那麼看著空盤子,然後一句話沒說,轉身出門。
住進賓館,拉黑了公婆電話,找了離婚律師,鐵了心要離。(@江海)

有人因為一場手術。
結婚十年,孩子九歲,不小心摔成粉碎性骨折,腿需要做手術打鋼板固定。
她媽媽到醫院陪床,孩子每天到醫院寫作業一起吃飯,再由她爸爸帶回家睡覺。
前夫得知她的訊息後第三天晚上才來醫院,接孩子回家。
到醫院後,孩子作業沒寫完,他打了個招呼就出去站在病房門口玩手機。
她做完手術整隻左腳腫得非常厲害,皮發亮,青紫色,她媽媽心疼得撫摸,試圖讓女兒緩解些疼痛,還喊她前夫過來看。
她前夫站在病房門口繼續按著手機,頭也不抬“那有什麼,做手術都是這個樣子。”
出院後她就離了。(@日月冉冉918)

有人因為一句話。
幼升小還有五天結束,她問室友什麼時候報名,他說“睡醒再說”,然後玩手機。
這一刻,悲從中來。
這句話,這個場景她經歷了無數遍。
叮囑他送娃上學不要闖紅燈的時候,他說“嗯,明天再說”,然後沒有下文。
囑咐他週末去學校送下材料,他說“嗯,週末再說”。
這個說辭昨天也用了一遍,“嗯,明天我早點下班來弄”,直到現在沒有任何行動。
這個感覺就像是《我的阿勒泰》裡巴太嫂子說的那句“我讓他給我帶個搓衣板,說了一年了,他死了,也沒有做到。”
看到丈夫研究躺著玩手機,她撕掉了幼升小的報紙。
這段婚姻徹底破裂。(@二勺)
從猩猩進化成人,最大的突破就是溝通行為,可從什麼時候起,有些人就開始退化了。
兩個人相顧無言,像書裡寫的那樣:
沒有誰是因為一時衝動而離開你的,那些難過無助又一次次忍耐的眼淚你都看不見,就像堤壩下逐漸因侵蝕而拓寬的縫隙。
你看見的,只是它崩潰的那個瞬間。

雙陳戀徹底終結,沒人感到奇怪,甚至覺得是“公開了一條眾所周知的訊息”。
不知道有多人從他們的相處中窺探到了和自己相似的部分。
但婚姻吧,也就那樣。
有人因缺乏判斷力而選擇了婚姻,有人因缺乏忍耐力而放棄了婚姻,有人健忘因而再婚。
不管你怎麼選,婚姻和生活就像玻璃杯裡的冰塊,總是在碰撞。
所有人都是孤獨的。
苦樂自渡,冷暖自知,我也給不出答案。
但有句話大家估計會認同,真正推動兩個人的,不是轟轟烈烈的愛,而是瑣碎的光陰。
使人感到疲憊的,並非遠處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沙。
日常,才是最遠的跋涉。
作者: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