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人工智慧·
OpenAI、谷歌分別釋出新模型
今日凌晨,谷歌 Gemini 2.5 Pro正式釋出。據介紹,相較於谷歌首個推理模型Gemini 2.0 Flash Thinking,Gemini 2.5在基礎模型和後訓練技術上都有改進。不僅在大模型榜單 LMSYS Arena 上排名第一,在各種推理、數學、科學、程式設計基準上,Gemini 2.5 Pro都表現出色。目前,Gemini 2.5 Pro已經面向Gemini Advanced付費使用者開放。谷歌表示,未來幾周內還將在Vertex AI上推出該模型。
同時,在今日凌晨,OpenAI也釋出了新品——GPT-4o的多模態生圖功能。據介紹,新功能能夠精確渲染文字內容,支援多模態輸入輸出(影像、文字、音訊),並且能夠理解複雜指令,結合上下文隨時變換圖片內容。另外,4o還展現出了堪稱驚豔的文字處理能力,可以在圖片中百分百還原文字內容,且指定文字擺放位置。目前,新功能已向所有Plus、Pro、Team和免費使用者推出。(APPSO、量子位、Google、OpenAI)
· 健康 ·
一塊口香糖可釋放數百到數千個微塑膠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地時間3月25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夏威夷大學合作在美國化學會(ACS)春季會議(ACS 2025春季會議於當地時間3月23日至27日舉行)上報告稱,每片口香糖可以將數百到數千個微塑膠(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釋放到唾液裡,而後被攝入到體內。
研究者測試了5款天然口香糖(由天然物質製成)和5款合成口香糖(由人造替代品製成),並讓受試者對每款口香糖都分別咀嚼7片,以減少因咀嚼方式和唾液差異而引起的人為因素。研究者讓受試者咀嚼4分鐘,期間每30秒收集一次唾液樣本,接著用顯微鏡觀察並計數各個唾液樣本中被染成紅色的微塑膠。結果顯示,平均每克口香糖釋放約100個微塑膠,部分口香糖的微塑膠釋放量高達每克600個。一片口香糖約重2到6克,假如一個人每年咀嚼160到180片這樣的口香糖,就可能導致其攝入約30 000個微塑膠。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天然和合成口香糖的微塑膠釋放量相似,而且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結果表明,二者釋放的微塑膠含有相同的塑膠成分:聚烯烴(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醯胺和聚苯乙烯。
此外,為了觀察每片口香糖釋放微塑膠的速度,研究者讓受試者咀嚼了20分鐘,並收集唾液樣本。結果發現其中的大多數微塑膠會在咀嚼的前兩分鐘內從口香糖上脫落,並在咀嚼8分鐘後,釋放出94%的微塑膠。這表明咀嚼口香糖會顯著增加人體攝入微塑膠的數量。儘管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表明微塑膠對人體有害,但動物研究和細胞實驗顯示其可能造成傷害。(ACS)
· 物理學·
重子CP破壞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對基本對稱性及其破壞機制的研究是粒子物理領域最具挑戰的前沿課題之一,其中CP對稱性是自然界基本對稱性的一種,是電荷共軛(C)和宇稱(P)的聯合變換不變性。底夸克探測器(LHCb,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已在重味強子的CP破壞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包括首次發現粲介子和Bs介子的CP破壞、精確測量CKM矩陣引數等,卻尚未在與重子相關的衰變中發現確鑿的CP訊號。
當地時間3月21日,LHCb合作組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釋出了一項里程碑式的突破(未經同行評審),他們終於找到了重子CP破壞的實驗證據,並於當地時間3月24日,在“Moriond電弱相互作用與統一理論”會議上公開了這項成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利用LHCb探測器觀察了約4萬事例的重子Λb的弱衰變過程,以及相對應的CP共軛過程。實驗結果顯示,這兩個反應過程發生機率之間的相對差異較大,達到了5.2σ的置信水平,表明結果的可信度超過99.9999%。也就是說,研究者發現了重子系統中的CP破壞現象。這一發現填補了粒子物理學中的一項重要空白,為理解宇宙中物質的主導地位提供了關鍵線索。
另外,2025年3月12日,LHCb合作組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論文稱在重子電荷共軛-宇稱聯合變換對稱性(CP)破壞領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重子Λb0衰變中觀測到重子CP破壞跡象,置信水平為3.1σ,為進一步認識重子CP破壞和深入理解標準模型CKM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技術物理系,現代物理知識雜誌)
· 神經科學·
人類1歲左右已存在記憶活動,但被大腦主動抑制
我們通常難以回憶起自己嬰兒時期的記憶。已有研究顯示,在4歲以前形成的記憶似乎會在我們經歷青春期時消失,而且類似的現象也存在於許多其他哺乳動物中。最近,一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研究發現,嬰兒的大腦可能早在 1 歲時就開始形成記憶,這些記憶並未消失,只是難以被正常訪問。
這項研究基於一套嬰兒記憶標準測試:如果嬰兒對某幅影像更熟悉,他們就會看得更久。研究者給嬰兒展示了一系列圖片,其中部分圖片會在長期間隔後重復出現(避免短期工作記憶的影響),同時透過磁共振成像(MRI)監測嬰兒的大腦活動。研究者發現,長期注視影像與海馬體活動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並且1歲左右的嬰兒大腦海馬體區域似乎已經開始出現了記憶活動。此前的研究曾發現,透過光遺傳學技術,可以重新啟用小鼠嬰兒期的記憶。這項新研究的研究者表示,人類或許和小鼠一樣:嬰兒時期的記憶並未真正喪失,而是被某種機制抑制而無法啟用。(ArsTechnica)
· 社會科學·
智慧手機可能對兒童有益,但使用社交媒體存在風險
近年來,智慧手機與社交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備受爭議。普遍的觀點認為,此類數字裝置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負面的影響。然而近日,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智慧手機可能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研究團隊對美國佛羅里達州1500名11至13歲的兒童進行了線上問卷調查,重點分析了智慧手機擁有情況、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及心理健康指標。分析結果表明,擁有自己智慧手機的兒童在幾乎所有健康指標上都表現得更好,但經常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公開發布內容的兒童患抑鬱或焦慮的可能性更高。此外,近 60% 的兒童表示在過去三個月內遭受過網路霸凌,此類人群更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該研究挑戰了“智慧手機必然有害”的固有認知,強調關鍵在於使用方式而非是否擁有裝置。研究團隊建議允許11歲兒童擁有自己的智慧手機,但家長應限制孩子公開發布內容、警惕網路霸凌,並禁止孩子睡前使用手機。接下來,研究團隊計劃以此次調查結果為基礎,啟動一項覆蓋8000名青少年、持續25年的全國性長期追蹤研究,旨在解析社交媒體對人的長期影響。(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撰寫:馬良驥、王怡博、二七
編輯: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