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孩子們報考曾是美國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TJHS時,Essay考察的題目之一是堅韌(resilience),也就是舉例說明自己是如何應對挑戰的。
堅韌,是美國對於有潛力學生的普遍要求。
實際上,在學術界,堅韌也被廣泛推崇。
然而,Nature近期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學術界對“堅韌”的誤解可能會加劇職場中的有害文化,尤其是當“堅強”被誤解為不顧身心健康堅持到底時。
結合最近幾天朋友圈紛紛轉發的一個悲劇事件,一位就讀於美國頂級高中的亞裔12年級學生因為被藤校拒絕而選擇了自殺,我們很想和朋友們討論:什麼是真正的堅韌。
什麼是堅韌?
堅韌不僅僅是面對挫折時“堅強”的表現,它更是學會在挑戰面前做出冷靜、深思熟慮的決策,知道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調整方向。
心理學家 David Yeager 強調,堅韌並非壓抑情緒,而是學會如何調整心態,正視失敗並從中學習。
學術界的誤區
許多學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比如 Emily Wharton,一位生物力學研究員,在分享關於性別包容性的看法時,卻被告知“要堅強,適應這個環境”。這種壓力讓她陷入了“要改變自己”的困境,而不是讓學術環境做出改善。其實,真正的堅韌並不意味著承受不合理的要求或持續忍受惡劣的環境。
學術界對堅韌的新定義
真正的堅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不,什麼時候該放棄不健康的環境”;Sharon Milgram(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生物醫學研究員)如是說。她強調,堅韌應該是建立在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礎上,適時地設立邊界、尋求幫助,而不是一味地忍耐。
真正的堅韌也是“知道以退為進”,在短期目標受挫時仍堅持長期目標,接受短期的失敗、並迅速將從這個失敗中吸取教訓,將其轉化成實現長期目標的新支撐。
如何培養健康的堅韌性格?
-
調整心態:在遭遇挫折時,學會將消極自我評價轉化為積極的學習機會。
-
設立邊界:學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堅守個人價值觀。
-
建立社交支援: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有助於增強適應力和自信心。
-
迴歸初衷:時常提醒自己研究的意義,不為名利而失去方向。
學術堅韌與文化
Dusana Dorjee(認知神經科學家)指出,堅韌不僅僅是個人的責任,學術環境同樣需要創造一個支援性的文化。例如,設定定期的溝通檢查,鼓勵團隊成員在遇到困難時尋求幫助,幫助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尤其是醫學生,或者正在面對學術壓力科研者,不妨思考如何透過建立健康的心理韌性來應對未來的挑戰。
編輯:Amber Wang,微訊號:healsana;加好友請備註事由。
醫路訪學-留學,9年經驗,專注於醫學生物領域,Healsan™大資料分析工具,擅長篩檢匹配到最適合的導師和研究機構。
網站:https://healsan.com/
點選
,關注獲取更多招聘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