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決策本身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時機與情境才是重中之重。早期初創企業需要空間來探索和質疑基本假設,即使這會造成暫時的不確定性。更為成熟的初創企業可以使用科學方法在現有框架內進行最佳化,從而快速提升業績。歸根結底,科學決策就像任何其他工具一樣,它對業績的影響不僅取決於是否使用它,還取決於你用它來做什麼。

創業者們都熟知這樣的理念:要以資料為依據做決策。近年來,培育初創企業的科學方法——提出假設、收集支援或反駁假設的證據,並讓資料來指導決策——已被證明能提升企業的業績。
但我們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方法並非普遍適用。事實上,對於仍在摸索核心商業模式的早期初創企業而言,科學方法可能會損害其經濟表現,至少在短期內如此。
我們的這一發現基於對英國261家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來自多個行業的初創企業所進行的實地實驗。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的差異:商業模式明確的初創企業,採用科學決策方法後,在業績(以收入衡量)上立即有所提升;而早期創業企業的業績卻出現下滑。
關鍵差異在哪裡?在於它們的基本商業模式的成熟度,以及它們藉助科學方法來解決何種型別的問題。
科學方法對誰有益?
我們發表在《戰略管理期刊》上的研究採用了一種簡單的設計:我們建立了一個商業支援專案,對所有參與的創業者進行決策框架培訓,如商業模式畫布,以及相關技能培訓,包括如何進行A/B測試。除了這些培訓,我們還對一半的參與者教授並鼓勵他們使用科學方法來做決策。我們還詢問參與者其公司的戰略願景,以及公司做出重大變革的可能性。這有助於我們判斷一家初創企業商業模式的成熟度。那些戰略清晰且不易做出重大改變的公司被視為成熟企業,而模式靈活的則被視為早期企業。
培訓結束後,我們定期與參與者進行訪談,以評估他們對科學方法的運用情況,並收集了這些公司九個月的收入資料。我們發現,公司的成熟度與科學方法所應用的問題型別之間存在關聯:採用科學決策的成熟初創企業,用它來最佳化和微調現有戰略;而發展程度較低的初創企業,則運用該方法來解答一些關乎企業生存的根本性問題。
例如,一家主營儲存卡及其他產品的成熟公司創始人解釋道,他們運用科學方法完善了一套理論,即何種產品描述能讓更多購物者成為客戶。這位創始人向我們透露:“我們開始把產品宣傳為……適用於特定裝置的儲存解決方案。有了這些不同的產品宣傳文案後……我們發現這是最佳策略。”
這種有針對性的試驗帶來了更高的業績——該公司在改變產品介紹方式後,利潤增長了10%。
相比之下,早期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更傾向於將科學方法應用於那些迫使他們質疑基本假設的問題。一位參與者表示:“在參加這個專案之前,我們有非常清晰的願景。但當我們嚴格測試假設和想法後,我們對為使用者解決哪些痛點變得不那麼明確了。所以這就是我們現在試圖弄清楚的事情。”
這種更深入的探索往往導致重大的戰略轉向,在創始人重新評估整個商業模式時,增長會停滯不前。
長遠考量
我們研究的一個侷限性在於,它僅衡量了九個月內的收入增長情況。雖然我們發現早期初創企業在將科學方法應用於決策後收入有所下降,但與我們交談的大多數早期創始人都對這一試驗階段持積極態度。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幫助他們完善了願景,並將推動長期增長。
正如一位採用科學方法的早期創始人所反思的:“我們退一步思考……這是提升自我所必需的,這樣我們才能以更好的狀態重新出發。”
另一位創始人表示,他們 “著眼於更長遠的未來,並思考如何將其轉化為一個更具可行性的商業模式”。
我們推測,雖然最初的不確定階段對關注指標的創始人和投資者來說,短期內頗具挑戰,但可能有助於推動長期成功。透過在做出重大戰略承諾之前全面審視假設,早期初創企業可以避免一些可能帶來短期利潤增長、但會導致長期模式不穩定的錯誤。因此,科學方法可以成為一個重要工具,讓早期初創企業有機會嚴格測試其商業模式的長期可行性,即便他們知道這可能會導致收入方面出現一些暫時的業績下滑。

實際應用建議
我們建議創業者和投資者在採用高度系統化的方法之前,考慮初創企業的發展階段。雖然我們認為科學模式在初創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是有益的,但根據公司的成熟度不同,評估成功的方式可能需要改變。
1、早期初創企業創始人
關鍵在於,在初始階段將不確定性視為科學方法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領導者應預見到併為潛在的短期業績下滑做好準備,同時探索基本假設。在深入進行指標最佳化之前,重點應放在制定全面的 “價值理論” 上。向利益相關者設定關於這一探索階段的合理預期至關重要,因為試圖倉促度過這一階段,可能會使企業走上一條本可避免的失敗之路。
2、成熟初創企業創始人
成功源自於在既定商業模式內應用科學方法進行最佳化。這包括在產品功能、營銷方式和客戶服務舉措等方面進行系統測試,同時仔細跟蹤和衡量這些漸進式改進的影響。
3、投資者
根據初創企業商業模式的成熟度調整業績預期至關重要。他們應重視早期階段全面的戰略探索,即便這會暫時影響增長指標。投資者不應只關注短期收益,而應尋找企業內部深思熟慮、系統學習的跡象。
關鍵在於,科學決策本身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時機與情境才是重中之重。早期初創企業需要空間來探索和質疑基本假設,即使這會造成暫時的不確定性。更為成熟的初創企業可以使用科學方法在現有框架內進行最佳化,從而快速提升業績。
成功的創始人必須理解這一區別,並相應地調整他們的決策方法,知道何時應退一步重新評估基本要素,何時應進行嚴格測試以最佳化現行方案。歸根結底,科學決策就像任何其他工具一樣,它對業績的影響不僅取決於是否使用它,還取決於你用它來做什麼。
關鍵詞:企業經營
基婭拉·斯皮納(Chiara Spina)、埃琳娜·諾韋利(Elena Novelli)|文
基婭拉·斯皮納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創業與家族企業助理教授。埃琳娜·諾韋利是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貝葉斯商學院的戰略學教授。
豆包 | 譯 周強 | 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