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問,作為管理者,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員工開會不說問題,會後亂髮牢騷,團隊氛圍一落千丈。
指令很明確,執行卻陽奉陰違,事情一直做不到位。
看他每天都很忙,進度卻紋絲未動,效率低得可憐。
這種情況,就說明:員工“口服”,但“心不服”。
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我就這麼倒黴?這一屆團隊,怎麼就這麼難帶呢?
不是這樣的。因為員工,就像一面鏡子,員工狀態不對,照見的,是管理者自身領導力的缺失。
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直播間邀請到了齊磊老師,他是首屆“我是好講師”百強、中國講師網評選中國講師500強,長期致力於企業諮詢和培訓,也是《扛責任,拿結果,帶著答案來找我》《非職權領導力》等暢銷書的作者。
對於如何訓練自身領導力,帶領團隊拿結果、打勝仗,他有特別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所以,我也把直播和書中獲得的部分案例、方法,分享給你,希望能對你提升自我,帶好團隊有所啟發。
分享之前,我們先從一個人人會犯的“毛病”,開始聊起。



請問,人在什麼方面,最容易高估自己?
3、2、1。時間到。你的答案是什麼?
齊磊老師的答案是:
長相、智商、領導力。
我真帥。我很聰明。我很擅長管理。三大錯覺。
這答案,乍一聽有點滑稽,可仔細一想,還真有點道理。
看見鏡子,總想照照。自測智商,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中等偏上。說起團隊管理,不少管理者都胸有成竹。
但長相智商,高估也就高估了,自己高興就行。
但當一位管理者,誤會“領導力”的時候,後果可能就有點嚴重了。
比如,他會覺得職位本身,帶來領導力。
於是,他把自己當權威,不允許被挑戰。面對不同意見,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而是應激式地鄙視、嘲諷。
於是,敢說“不是,不對,不好”的人,越來越少。留下的,是隻說“是,對,好”的人。
又比如,他認為自己做了管理者,就理應享受某些特權。
開會遲到、餐廳獨立、辦公室獨立、有自己的專屬停車位……越與眾不同越好。
否則,做了管理者,還和普通員工混在一起,有什麼意思?
可是,離團隊成員越遠,也就越無從瞭解團隊的真實想法和需求,資訊停止流動,組織成為一灘死水。
如果對領導力本身的理解有誤,又怎麼指望自己有領導力呢?
齊磊老師說:
大部分領導者之所以對自己的領導力比較滿意,是因為只關注到了口服,而忽略了讓下屬心服的部分。
什麼叫心服?
心服,就是你不做管理者,依然也保持強大的影響力。原來的下屬看到你,仍舊一如既往地尊重。
所以,有些權力,是職位帶來的,讓員工“口服”。
而有些權力,是管理者自己修煉出來的,讓員工“心服”。
讓員工口服,最多隻能算是一位管理者。讓員工心服,才能稱得上是一位領導者。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讓一位管理者,成為一名領導者呢?
齊磊老師說,要越過6道關。
行為關、目標關、氛圍關、語言關、決策關、輔導關。
我們一個個說。


行為:以身作則,言行合一
我猜,你一定聽說過、看過《亮劍》這部電視劇。
團長李雲龍,脾氣火爆,滿口髒話,總是兵行險著,膽大包天,但你就是對他討厭不起來。
為什麼?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戰鬥的時候,他喊的是“跟我衝”,而不是“給我衝”。
有次,李雲龍率隊突圍,明明人已經逃出包圍圈,但轉頭一看,發現部下張大彪還沒出來。
於是,他二話沒說,要來一挺機槍,大喊:從咱獨立團成立那天起,就沒丟下過自己的弟兄,衝回去!
張大彪看到李雲龍回來,還親自背上他往外跑。鐵打的漢子,哭得像個淚人:團長,我給咱們團添累贅了!團長,你不用揹我,我自己能走!
李雲龍揹著個人,顧不得回頭多說什麼,邊著急忙慌地跑路,邊怒斥道:閉嘴!我李雲龍就沒丟下過自己的弟兄!
你說,李雲龍,是管理者,還是領導者?
當然是領導者。所以,劇中哪怕他被降職成了營長,張大彪依然畢恭畢敬地喊“團長”。
想必你已經知道了。行為的影響,遠比言語說教更有威力。
孔子曾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員工不會聽你說,只會看你做。你想讓員工變成什麼樣,你自己就要先做到什麼樣。
想讓員工覆盤自省,你自己首先要日日自省,給出總結。
想讓員工擔責,你面對困難,就需要首當其衝。
想讓員工隨機應變,你就要針對不同員工,不同環境,調整自己的管理方法。
齊磊老師說,這就是行為的力量:先做好自己,才能領好他人。
但是,怎麼領?
這就要靠“目標”。


目標:達成共識,信以為真
2019年,齊磊老師去山東的一家貿易公司講課。
過程中,齊磊老師問了一個問題:今年的目標,大家有沒有信心?
氣氛一下子點燃了。不少員工特別亢奮,大喊:沒問題,我們全力以赴,一定能做到!
第一排有位小夥,喊得尤其賣力,脖子上的青筋幾乎要爆開。
齊磊老師開始有點羨慕這家公司的老闆了,從哪找到這一群精兵強將!
於是,他忍不住請教:受國外經濟形勢影響,貿易生意不好做,團隊也不穩定,你還有信心完成目標嗎?
小夥子穩定發揮,繼續用脖子上鼓脹的青筋表示決心,大聲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
齊磊老師也被感染,他激動地追問:好!那麼你大聲告訴大家,咱們公司的年度目標是多少!
小夥子沒有絲毫遲疑:我不知道!但是我一定要!做!到!
天哪!齊磊老師幾乎暈倒。你不知道,怎麼做到?
這,就是企業裡特別可怕的一種情況:員工看似充滿力量,但沒有方向。
當員工只知道低頭拉車,不知道抬頭看路的時候,出力越多,浪費越多。
那怎麼辦?達成目標共識。
因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達成共識,統一組織和個人的目標,才能形成合力。
不光要不厭其煩地重複、強調,讓員工“知道”;還要不斷提供資源、加以激勵,讓員工“認可”;最後,還要大操大辦,儀式感拉滿,讓全體人員高度重視,“信以為真”。
知道、認可、信以為真。員工參與程度越深,投入越大,整體效果就越好。
目標有了,該幹活了。
而幹活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氛圍。


氛圍:帶團隊,就是帶氛圍
我猜,你多半去過海底撈。
邁進海底撈,一股熱烈的氣氛就迎面而來。
在這股熱烈的氛圍加持下,海底撈的服務員們,情緒高昂,特別熱情。哪怕本來是個社恐,也能特別自如地迎來送往,服務顧客。
這,就是氛圍對於公司的作用。
它關係著員工做事,是“不得不幹”,還是“自發去幹”。
齊磊老師說:
帶團隊,本質上就是帶氛圍。
帶氛圍,怎麼帶?
方法當然有很多。
比如,打造一個開放的環境。
怎麼打造?三個凡事。
凡事放到會上說,杜絕人際關係和瑣事帶來的干擾;
凡事允許大家討論,因為你禁止討論,大家反而在私下會進行更多討論,干擾氛圍;
凡事統一溝通平臺,平常溝通工作,無論你習慣用幾個,最後請收束到一個,不論是微信、qq,還是飛書。
因為,這會有助於資訊的高效流動。
除了大張旗鼓的動作,你還可以在細微處入手。
比如,改變稱呼。
以往,很多人在工作中,習慣稱呼職位,比如張總,王主任。
但這樣做,無形中總會形成隔閡,導致員工有話不願說,也不敢說。
怎麼辦?叫花名。比如鐵柱,比如大象,比如兔子。
花名的價值,在於抹除職務帶來的干擾,潛移默化中讓大家感到平等,暢所欲言。
此外,你還可以設計一些活動。
比如,感謝卡活動。
每月一次,當眾念出自己的感謝卡。只是,不能感謝上級,也不能感謝同事在正常工作範圍內的事情。
那麼,可以感謝什麼?感謝對方在自己發燒期間,送藥送飯。感謝對方在假期期間,幫助自己照顧貓貓狗狗。
新時代,“管理”這件事,更多的不再是管理行為,而是管理人心。
一個良好的氛圍,就是管理人心的一大利器。
同樣具有巨大殺傷力的利器,還有:語言。


語言:找對時機,言之有物
有次,齊磊老師去石家莊講課,企業李總訴苦:
團隊一盤散沙,該說的我都說了,該給的我也都給了,但員工總是油鹽不進。
怎麼回事?齊磊老師決定跟隨這位李總參與晨會,看看發生了什麼。
推開會議室的門,本來熱熱鬧鬧的會議室一下子安靜下來,大家都有些緊張。
李總把筆記本往桌子上一扔,就開始大聲訓斥。
你,好好琢磨琢磨績效,別天天自我感覺良好。你,上次負責的文案,壓根就不知道寫的是什麼。還有你,生產質量到底還抓不抓?咱們快成次品工廠了。
20分鐘的晨會,齊磊老師作為旁觀者,如坐針氈。
會後,李總抱怨:您說,就這幫人,死氣沉沉的,怎麼幹好工作?
齊磊老師說,李總,如果一定要分開,晨會和夕會,您想在哪個會鼓勵人,哪個會解決問題?
李總沉默兩秒,說:我是不是不該罵人?畢竟他們馬上要投入工作了……
這,也是很多管理者經常出現的毛病:說話的時機不對,內容不對。
齊磊老師說:
晨會,還是建議鼓勵表揚為主,解決團隊士氣問題。問題,放到夕會解決,理性分析思考,切忌代入個人情緒。
晨會的表揚,可以上綱上線。但夕會的批評,一定要就事論事。
管理者有著遠大構想、真知灼見,這當然很好。
但當他“說不出”、“說不好”,缺乏語言魅力的時候,這些精妙的想法,就很難綻放價值。
那怎麼辦?
至少,你應該做到兩點:找對時機,言之有物。
找對時機,就是搞明白自己講話的目的,和對方能接受的程度,在“對”的時間講“對”的話。比如,在晨會上鼓勵,在夕會上解決問題。
言之有物,就是講話有中心思想,有邏輯,引人入勝,簡明扼要,儘量節省員工的時間。
畢竟,員工的時間也很寶貴,浪費員工的時間,等於往水裡扔錢。
柏拉圖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智者說話,是因為有話要說。愚者說話,是因為想說。
目標設定好了,氛圍搞好了,你的講話也越來越在點上了。在你的帶領下,工作很快進入了正軌。
接下來,你可能要面對一件事:無窮無盡的決策。


決策:拍板拍得快,拍得準
什麼樣的管理者,更值得追隨?
我想,排名前列的原因裡,肯定有這麼一條:經常打勝仗,做對事。
這也就意味著:決策做得好。
如何把決策做得又快又好呢?齊磊老師透過一個例子,詳細地解釋了具體步驟。
假如有這麼一位高管,我們叫他王總好了。
王總剛剛得到通知,說公司進軍山東市場,要設定濟南分公司,任命他為負責人。
現在,需要他去動手,去找到一個合適的辦公場所。
王總回到辦公室,看了看待辦事項,很自然地把“找辦公場所”列為了優先決策的重要事項,因為它風險大,責任也大。這,就是第一步:覺察。把面前這項決策,在心裡當作要緊的事情,認真對待。
好。接著是第二步,目的。思考一下,找辦公室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山東公司,在3個月內,順利地啟動運營。
人們在決策的過程中,往往容易鑽進細節,而忘掉了目的。就比如,開會的目的,是為了討論核電站建不建,會上卻大吵了兩個小時,該用什麼顏色的油漆粉刷屋頂。
接著,王總把問題的限制條件,寫了下來。這,就是第三步,條件。捋清楚,實現這個目的,有哪些制約和限制。
首先,是總經理吩咐的:必須要做到的要求:1)面積>1000平方米;2)租金<28萬元;3)3個月內正式運營。
接著,是電子商務部和企業管理部的要求:1)有車位充足的停車場;2)附近有高階餐廳,方便接待客戶;3)裝修風格和現在一致;4)走廊寬敞,方便做宣傳。
嗯。上級給出的要求,是最基礎的,優先完成。其他條件,儘可能做到。做不到的,拿出替代方案也行。
條件捋好了,就是第四步,尋找方案。
王總很快找到幾種渠道,比如,朋友、客戶資源。比如,網路、地圖搜尋。比如,中介。
很快,各處的訊息紛紛傳來。王總沒有著急評估,只是記錄。這是對對方和方案的最大尊重——只蒐集,不評價。
很快,方案收集了不少,共有七個。怎麼評估?王總列了個打分表,分成了底線條件和期望條件,分別打分。請看圖,分高者勝出。這是第五步,評估。

答案出來了。但……還沒結束。還有最後一步,確定。告訴自己,再來一遍。檢查之前每個步驟是否理性決策,然後整理好資料,和同事上級,再做確認。
覺察。目的。條件。方案。評估。確定。六個步驟,不斷迴圈。
不斷壓抑自己的主觀猜測,只以事實為依據,決策才能又快又準。
太好了。現在,你已經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領導者。
但如果想再進一步,從“你能”,到“你們能”,你可能還差:輔導。


輔導:培養下屬,解放自己
如何對症下藥,輔導好下屬?齊磊老師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中的管理者,叫老李。故事中的下屬,叫小王。
小王一畢業,就來到了這家公司,熱情十足。
老李十分欣賞,就佈置了新的工作任務給他。但小王畢竟沒有實操經驗,做起來很吃力。
過了一段時間,小王感覺自己有點頂不住,就找到了老李,說明了情況。
老李檢查了小王的工作細節,承認工作安排出了問題,立馬補救。
怎麼補救?
現在,員工的能力太差,應該以“做成事”為目標,展開輔導。
開始前,說明目的和目標,展開培訓。過程中,指令清晰,說清楚時間、地點、方式、合作物件、具體事項、為什麼做、有什麼支援。發現問題,管理者決策,下屬學習。
不斷輔導之下,小王可以開始獨立完成某些工作了,不過,依舊不足以獨當一面,問題解決不利索。
於是,小王開始越來越不自信,工作也越來越拖沓。
老李很快注意到了這種情況。面對懂業務,但還不能獨當一面,心裡著急焦慮的下屬,怎麼處理?
既要注意感受,又要提升技能,所以應該以“安撫人+做成事”為目標,展開輔導。
鼓勵、傾聽,看看他是怎麼想的。不斷提問,讓下屬描述自己的工作思路,發現問題,再解釋自己的標準做法,讓下屬看著參考答案,儘快成長。
小王在老李的鼓勵下,慢慢重拾信心。對於專案,他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但是,隨著業務逐漸熟悉,他開始失去了最初工作順利完成的成就感,開始倦怠。
面對可以獨當一面,但熱情減退,倦怠嚴重的下屬,又該怎麼辦?
老李這次,把注意力放在了“安撫人”上。
有什麼變動,他都提前和小王通氣,徵求意見,也仔細傾聽他的想法,並經常鼓勵他,讓他嘗試新的挑戰。
透過這一步輔導,小王逐漸接手了一些新的專案,狀態也逐漸回升,還主動幫助業務有問題的新同事。
老李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精心培育的小樹苗,終於成為了頂樑柱。
終於,該進行最後一個階段的輔導,讓他承擔更多責任、更大專案了。
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就是“放手”。
一旦事先通好氣,確定原則和方向,老李就很少插手,讓小王自己梳理思路,找出對策。並且,還不斷請小王分享工作經驗和成果,正式作為“大師兄”,帶一些新同事。
就這樣,從一開始的做成事,到慢慢開始安撫人,再到最後的放手。老李對小王的輔導,走過了4個階段。
GE前總裁傑克·韋爾奇說:
成為領導前,成功只和自己有關,但成為領導後,成功只和別人有關。
借用齊磊老師的一句話,就是:管理者賦能的過程,就是從“我能”,變成“我們能”的過程。


齊磊老師說:
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領導力的競爭。
因為客戶與合作伙伴,往往透過員工表現,評價一個企業。
如何不斷提高員工表現呢?這就需要領導者持續發揮領導力,逐漸帶動了。
說的真好。感謝齊磊老師的分享。
是啊。管理者,是職位。但領導者,是身份。
從“管”到“領”,看似寥寥幾字的差別,但真想要做到,背後,是難以想象的細節和努力。
但也正是這種細節和努力,才能讓你真正擁有區別於其他人的領導力,成為真正的頂尖高手。
祝你,真正從管理者,走向領導者。
祝你,成為頂尖高手。
P.S.
天氣,暖和起來了。又到了出發的時間。
今年,我們重新啟動了,暫停了4年的“問道全球”。
1月份,我們去到了中東(沙特、阿聯酋)。6月份,我們剛剛去完日本,並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成了6篇文章。如果感興趣的話,也歡迎你前往翻閱。
6月14日,也就是明晚7點,我們會在“劉潤”影片號直播間,和你做更加詳細的彙報。
歡迎你的預約、分享。也期待你的到來。
接下來的9月份,我們還會去美國、墨西哥。看看人工智慧的最前端,有哪些技術,從“天上掉下來”,又有哪些應用,從“地上長出來”。看看美國的友岸外包,到底會怎麼影響我們的製造業,和供應鏈格局。

之後的12月份,我們還會去東南亞(越南、印尼)。看看中國供應鏈溢位的地方,到底會發生什麼。看看那些完全不一樣的土壤裡,能開出什麼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

*文章為齊磊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非職權領導力》,齊磊,人民郵電出版社

觀點 / 齊磊主筆 /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78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