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CGT上游智慧裝備國產替代,「賽橋生物」獲近2億元B輪融資|36氪首發

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加速新質生產裝置的商業化程序。
胡香贇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36氪獲悉,賽橋方舟(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賽橋生物)近期完成近2億元規模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本草資本領投,弘盛資本跟投,老股東水木創投、騰業創投、昌發展和深圳天使母基金持續加註。本輪所募集資金,將加速新質生產裝置的商業化程序。面向行業的長遠發展目標和終局要求,賽橋生物致力於協助客戶提升其產品的商業化競爭力,以期加速行業產業化的重要轉折點。公司將以中國為基地,服務全球市場,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卓越的解決方案。
賽橋生物成立於2020年,主要從事細胞與基因治療(CGT)行業上游的關鍵製造技術及成套核心裝備的技術創新和國產化工作,實現CGT產業化裝備的全封閉、自動化、數字化和柔性化,36氪曾對其進行詳細報道。
目前,賽橋生物已完成合成生物高階裝備從技術發明到規模應用的商業閉環,具備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和供應鏈。
過去數年間,多款自體CAR-T細胞療法在國內獲批,讓市場看到CGT產品的落地可能性,但百萬元級別的高昂定價註定導致其難以實現商業化突破。從當前產業鏈下游的需求出發,除了對國產製造裝置價格更低、實現生產環節降本的訴求外;更多創新技術開發路徑的應用也對國內廠商的底層製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現階段,賽橋生物產品組合覆蓋細胞治療全套完整流程:PBMC分離、分選啟用、基因修飾等核心環節。以PBMC分離裝置Gentle Flex為例,可覆蓋自體CAR-T細胞療法、基因治療、幹細胞治療等多種細胞型別工藝。
商業化環節,賽橋生物現已和多家行業公司達成合作,實現在CAR-T、NK、TILs、TCR-T等CGT領域的多類療法的佈局,支援33個管線的工藝申報或變更,涉及IIT/IND到III期臨床等多個階段。
投資人觀點:
本草資本創始合夥人方宇博士表示:“我們非常看重賽橋團隊將多年積累的儀器自動化技術與細胞生物技術相結合,構建了自主創新的自動化細胞分離、培養和收穫生產線,降低傳統方法人為操作汙染和生產成本,解決大規模細胞生產的痛點,是極有發展潛力的CGT上游企業。一系列產品不但在中國CGT行業快速應用,海外巿場也已開拓,我們相信大規模細胞生產過程中的降本增效會使全球更多患者在細胞治療中獲益。”
弘盛資本創始合夥人江厚佳表示:“賽橋生物是CGT上游核心裝備領域的領軍企業,經過本輪融資,公司有望持續擴大領先優勢,不斷豐富產品矩陣,進一步拓展多場景應用。我們十分看好公司團隊的市場嗅覺和超強的執行力,期待未來開展全面合作。”
賽橋生物創始人兼CEO商院芳博士表示:“我們感謝所有投資者的信任與支援。賽橋生物將繼續秉承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加速CGT智慧製造的新質生產力構建,真正朝著“讓天下沒有治不起的疾病”的使命前進。”

獨家、深度、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