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志農:自然攝影迎來了最好的時光丨不惑2024


▲ 奚志農。(農健 / 圖)
全文共2376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 少有人如奚志農這樣,三十年間,總能帶著新故事出現在《南方週末》的報道中。
本文首發於南方週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南方週末記者 海陽
責任編輯|汪韜
端起相機的第四十個年頭,奚志農似乎更忙了。這位將鏡頭對準野生動物的攝影師,早已習慣站在鏡頭下。2023年的最後一個月,奚志農輾轉北京、太原、上海、杭州、北京、廣州、北京……一遍又一遍地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樣的演講,最多的時候他每年要進行五六十場。
標誌性的迷彩服、迷彩帽,年屆六十的奚志農是位鬥士。滇金絲猴、藏羚羊、綠孔雀……這些漂亮的野生動物遭遇了威脅,奚志農透過鏡頭“救”了它們。
斬獲多個大獎的奚志農一直在複製自己,他拍紀錄片、出書、演講,二十年如一日地培訓自然攝影師。訓練營的年輕學者、科普作家已有攝影名作,與動物們為鄰的當地人也結下了碩果。2023年11月,由奚志農執導,三位牧民攝影師參與拍攝的《雪豹和她的朋友們》獲得了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
隨著攝影器材與影片平臺的普及,奚志農“影像保護自然”的願景正前所未有地接近,“自然攝影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時光”。
1

保護野生動物的親歷者

作為自然攝影師,奚志農工作的起點是傳媒,他也活躍於媒體圈。但很少有人如奚志農這樣,三十年間,總能帶著新故事出現在《南方週末》的報道中。
19歲的奚志農是科教片的攝影助理的助理。攝製組用尼龍繩拴住鳥兒的腿,放上枝頭拍攝,與他愛看的《動物世界》中,鳥兒翱翔天際的畫面截然不同。
他決心學會攝影,拍攝自由的鳥兒。拍鳥是他的起點,1990年,奚志農拍攝的白鷺照片贏得了《大眾攝影》的一個獎項。1992年開始,他六次進入白馬雪山,拍下了最早一批清晰的滇金絲猴影像。
這段邂逅將改變他的命運,也是中國動物保護的里程碑。1990年代初,森林的價值是木材而非滇金絲猴的棲息地,藏羚羊的價值是雍容華貴的沙圖什披肩而非珍稀動物。
1995年,雲南德欽縣一片原始森林將被砍伐,威脅兩百多隻滇金絲猴的生存。奚志農致信時任國務委員宋健,並附上自己拍的照片,最終保住了原始森林。在此期間,奚志農接受了雲南晨光出版社一位編輯關於滇金絲猴保護的專訪,文章發表在了當年的《南方週末》上。
他環保行動者的生涯就此啟程。在可可西里,他看見死於盜獵者槍口的母藏羚羊屍堆。它們的頭顱上還留著彈孔,睜著空洞的雙眼,修長的羊角無言地指向天空。
“母羊的皮被剝去,眼睛被禿鷲啄去,有的屍體還在滴血……慘象目不忍睹。”他在《我的心在滴血》一文中寫道,這篇文章發表在1999年的《南方週末》。奚志農懷著悲憤記錄下的影像,藏羚羊的危險處境為全球所知。
環境保護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環境立法、設立保護區;也可自下而上,由志願者、環保組織發起監督,“自下而上保護野生動物,我是親歷者,也是最早的推動者之一。”他說道。
2005年,環評法剛剛實施不到兩年,在沒有依法開展環評的情況下,圓明園被鋪設了防滲膜。這將使得河湖底層土壤與水隔絕,可能會對園中生態鏈條造成破壞。《圓明園埋下了什麼?》的稿件搭配奚志農拍攝的照片,共同登上《南方週末》。
生態學者發聲、環保志願者監督、媒體接力報道,政府採取行動……這一工程所引發的“圓明園事件”成為中國公眾參與環保的典型,引出了中國首個環評聽證會。
時間在奚志農的眼角和鬢角留下痕跡,也改變了公眾參與環保的方式。
2017年,雲南恐龍河保護區下游開始修建水電站,一旦建成,這一綠孔雀最大的野外棲息地將遭摧毀。綠孔雀在中國野外分佈數量不到500只,比大熊貓還要稀少。
這一次,除了奚志農擅長的影像記錄,包括奚志農建立的野性中國,三家環保組織向政府寫了聯名信。環保組織“自然之友”還與上述水電站的建設單位對簿公堂,提起環境公益訴訟——2015年,被稱為“長了牙”的新環保法施行,界定了公益訴訟主體資格,2015年也因此被稱為“環境公益訴訟元年”。
這次參與者眾的保護行動,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界合作,水電站被暫停施工(詳見南方週末報道《一場多家環保NGO掀起的“綠孔雀保衛戰”》)。
2

主角退場

2023年,奚志農再次出現在《南方週末》的報道里,已經不是主角了。
紀錄片電影《雪豹和她的朋友們》中,奚志農第一次當了導演,次丁、達傑、更求曲朋——三位藏族牧民攝影師貢獻了許多珍貴的畫面(詳見南方週末報道《拍雪豹的牧民攝影師,在鏡頭裡重新認識家鄉》)。
自下而上的動物保護道路仍然要走,但要賦予新的內涵。“好多年前我就說過,只有把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建立在每一個人的心裡,自然和野生動物保護才真的有希望。”他表示。
牧民熟悉家鄉的地形和氣候,在高原如履平地,還有銳利的“鷹眼”,更重要的是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沒有人比他們更適合記錄自然的故事了。
奚志農的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已成立近二十年,學員的構成從早年的野生動物保護和研究人員擴充套件到了牧民這樣的普通人。雪豹紀錄片成功之後,奚志農已經開始展望第二部、第三部野生動物主題的電影。
新冠疫情之後,奚志農得以重新暢遊他熱愛的大自然。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這種情懷很容易召喚回來。2020年,亞洲象北上的旅途就“萌翻了”全國網友。
奚志農正在自然教育上傾注大量精力。2022年,他將自己的家改建為“蒼山自然影像博物館”,除了展覽,還開展週期性的培訓活動;他和女兒開啟了一檔影片節目《奚遊記》。最新的幾期節目主題是參訪北美地區的國家公園。
奚志農端起相機的四十年間,藏羚羊的數量從6萬增長到40萬隻,大熊貓、朱䴉、雪豹、麋鹿……多種保護動物被生態環境部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降級”,熱衷食用野生動物的人也越來越少。
奚志農們數十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但他認為目前的野生動物保護體系依然注重商業性利用,將野生動物視作礦產一樣的資源。“希望現在的孩子們長大後,能改變這一切吧。” 
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