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生成式AI的史詩與現實》序言

本文是我剛剛出版的《巨浪:生成式AI的史詩與現實》一書的序言,原名《生成式AI的突然降臨》。序言除了大致描述生成式AI對國內科技圈和投資圈的影響之外,還集中解釋了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以及本書讀者可能獲得的價值是什麼。
2022年下半年,我與多位科技投資圈內的朋友喝過咖啡或下午茶,探討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當前的科技行業,還有什麼特別值得關注、值得投資的新東西嗎?”這些朋友,有的就職於網際網路大廠的投資或併購部門,有的就職於風險投資基金,也有些從事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他們的資歷和背景各異,但是對上面那個問題的看法很一致:“沒有什麼特別引人注目的新東西了,現在是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結束後的沉寂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百舸爭流、人人爭先的創業熱潮已經劃上了句號,現在的沉寂期可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如果一定要找什麼新東西,還是找得到的,例如Web3。2022年,新加坡已經成為亞洲乃至全球Web3投資和創業的中心;當年10月,香港特區也發表宣告,鼓勵基於Web3的虛擬資產業態發展。在以中心化、平臺化為特色的Web2.0發展到極致之後,以去中心化為特色的Web3似乎註定要接過探索下一階段的火炬。關於Web3的話題,在我的上一本書《大勢:站在十字路口的網際網路行業》當中,討論的比較詳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一讀。
問題在於,Web3在監管合規上存在太多灰色地帶,太容易被野心家開發成龐氏騙局。很多Web3應用從一開始就不是基於“實用”目的,而是基於“金融炒作”的目的。自從2008年“中本聰”(此人的真實身份迄今還是一個謎)發表《比特幣白皮書》以來,Web3產業鏈與金融投機一直密不可分,許多Web3圈子的大佬都帶有不清不楚、黑白兩道通吃的“原罪”;他們奔赴新加坡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逃避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在2022年下半年跟我喝過下午茶的一位網際網路公司投資負責人,曾對我毫不諱言:“不要參與任何Web3創業專案,除非你非常信任其創始人——否則你大機率會遇到騙子。”
元宇宙是另一個新概念,但在2021年以後已經有些過氣了。Meta(原名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是元宇宙最大的擁躉,但他親自操盤的Meta Reality Lab一直沒有拿出令消費者眼睛一亮的產品或應用。以羅布樂思(Roblox)為代表的“早期元宇宙概念公司”已經在資本市場被祛魅了,現在投資者只把它們當做普通的遊戲公司看待。元宇宙與Web3的結合是一個有趣的方向,但也會不可避免地涉及金融投機和監管問題。附帶說一句,元宇宙到底需不需要擁抱Web3,迄今還是一個爭議話題,可能還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得出結論。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自動駕駛也是熱門賽道,可惜其投入實用的速度還是慢於大部分人的預期。藉助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的東風,世界各地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努力進軍汽車行業,把汽車變成一種消費電子產品。這種努力產生了一定的成效,可是汽車實在太複雜了,不像當年的手機行業那樣可以被科技巨頭輕易“顛覆”。事後看來,2022-2023年恰好是科技大廠造車的一個“中衰期”,大家已經接受了對汽車行業的“科技改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盛宴已經結束了”,這是2022年下半年,我與科技投資圈的朋友們的一致觀點。對於熱愛創新、熱愛接觸新生事物的人來說,親眼目睹創新源泉的枯竭,真是一件無比悲涼的事情!我們這代人還等得到下一場盛宴開啟嗎?當時我們並不知道,下一個令全世界屏息凝神、熱淚盈眶乃至尖叫的重大創新已經蓄勢待發——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的公測改變了一切。
那天晚上,我看到了新聞,也看到了一些與ChatGPT對話的初步演示。與大部分人一樣,當時我並不覺得那是特別重要的事情,充其量是2016年AlphaGo的重演罷了。AlphaGo擊敗李世石引發了媒體鋪天蓋地的討論,不過事實證明,它沒有開啟所謂“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更沒有導致人工智慧對人類的替代。對於人工智慧專業之外的人而言,一個能夠與人類流暢對話的AI應用,跟一個能下圍棋的AI應用相比,好像並沒有高明到哪裡去?何況,從社交媒體上流傳的“ChatGPT愚蠢對話集錦”看,這個AI應用的智慧水平十分值得懷疑。
短短半個月之後,我的觀點開始扭轉,因為在我身邊已經有人開始使用ChatGPT輔助工作,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諮詢公司的員工用它翻譯郵件、回覆郵件;券商研究所的員工用它整理會議紀要、一鍵生成可以傳送給客戶的版本;自媒體用它分析全網熱門話題並輔助生成影片文案,儘管其生成的文案還有些稚嫩,只能作為參考而非直接使用。有人明確告訴我,ChatGPT讓他每天都能節約一小時左右的工作時間。當時GPT-4及其付費版本尚未開放,僅僅使用免費的GPT-3.5就能達到上面的效果。這不禁讓我重新嚴肅審視ChatGPT,及其背後的生成式AI熱潮。我相信,絕大部分人的觀點,都是被那些點滴的實用案例所慢慢扭轉的。
當投資者普遍認識到了生成式AI的巨大潛力,資本市場就開始反應了。在歷史上,在通貨膨脹率還很高、美聯儲還處於加息週期的情況下,美股觸底反轉的機率極低;科技股的估值受到利率的影響很大,在加息週期中反轉就更不可能了。然而,2023年的事實證明,在生成式AI的浪潮面前,就連美聯儲的威勢都不值一提。作為OpenAI最大的投資方,微軟的市值超過了3萬億美元;英偉達的市值在十二個月之內先後越過了1萬億和2萬億美元大關。美國科技股的“七巨頭”(Big Seven),即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Meta、英偉達、特斯拉,均受到了生成式AI不同程度的增益。有些科技巨頭,例如谷歌和亞馬遜,在自然語義大模型方面的佈局似乎落後一些;像蘋果這樣的巨頭則缺乏大模型基礎研發層面的佈局——可這並不妨礙它們在業務層面成為生成式AI的潛在受益者。“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至理名言在美國資本市場再次得到驗證。
雖然中國企業只是生成式AI的追趕者而非領跑者,但是中國資本市場還是圍繞這一新概念開啟了盛宴。從實際情況看,二級市場(A股)的狂熱程度比一級市場(風險投資和PE投資)更高,由此產生了大量光怪陸離的概念、說法。比如說,中國企業開發的大模型,比世界先進水平究竟有多大差距?中國到底缺不缺乏算力,算力瓶頸又該怎麼突破?中國的生成式AI研發人員應該追隨OpenAI已經開闢的道路,還是應該另闢蹊徑?上面每個問題,在市場上都存在無數種回答,有的十分樂觀,有的十分悲觀。如果你是一位經常閱讀券商研究報告、經常找行業專家做調研的基金經理,相信你的腦海早就被各種矛盾的觀點席捲過無數次啦。
我既不是AI研發從業者,也不是AI創業者。雖然我業餘很喜歡擺弄、測試AI大模型,但至今我的大部分工作並不依賴生成式AI(或許說明我已經落後了)。作為行業分析師和觀察者,我之前的關注重點在於網際網路、大消費和泛文娛產業,與AI有一定相關性,但也僅僅是“相關”而已。由我來撰寫一本關於生成式AI的書,真的合適嗎?直到大約一個月前(注:2024年2月),我自己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然而,我的態度終究還是改變了,因為透過與幾位在網際網路大廠從事AI研發的朋友交流,我意識到了下面的事實:
  1. 國內對生成式AI產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割裂的。技術開發者、管理者、投資人和分析師,各自看到了生成式AI的一部分,站在不同的“立場”之上,卻缺乏足夠的交流。至於圈外人士,要想看清生成式AI產業鏈的整個圖景,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2. 生成式AI涉及相當複雜的技術細節,僅僅描述這些技術都很困難。市面上大部分關於生成式AI的產業研究和普及讀物,要麼過度糾纏於技術,導致非技術人員看不懂;要麼基本不討論技術,導致整個著作失去立足點。找到平衡點是至關重要的。
  3. 生成式AI的技術進步太快了,當人們還沉浸在文生影片大模型Sora的震撼中時,GPT-5的公測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更不用說飛速進化的開源大模型了。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都很容易沉浸在浩如煙海的新資訊當中,找不到焦點。
因此,我決定寫一本與眾不同的關於生成式AI的書。首先,它應該對AI產業和AI技術過去多年的發展脈絡做一個總結,以高屋建瓴的視角分析事物的全貌。其次,它應該深入淺出地討論AI尤其是生成式AI的關鍵技術問題,但不應沉溺於這些問題。再次,它應該既涉及歐美最先進的生成式AI產業,也涉及中國在追趕中的生成式AI產業。最後,它應該脫離資本市場的短期視角,儘量討論一些基本的、長遠的問題,例如生成式AI到底要如何改造傳統產業。
生成式AI是人類科學家與工程師智慧的結晶,但它並不是四平八穩、按部就班發展的自然結果。恰恰相反,OpenAI的重大突破來源於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在技術研發路線上的固執己見、不惜與主流思想背道而馳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多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的支援。英偉達在AI算力方面的統治地位,則來源於以黃仁勳為首的管理層目光長遠(甚至過於長遠)、在看似不可能開花結果的土地上耐心耕耘的精神。如果有一天,OpenAI在大模型方面的領先地位被超越,乃至英偉達的晶片帝國也被推翻,那也一定是某種更加瘋狂、更加偏執、更加純粹的理念獲勝的結果。“不瘋魔不成活”,只有固執己見的天才才能改變歷史——這是研究生成式AI給我帶來的最大啟示,也促使我下定決心,以這本書作為生成式AI史詩的一個註腳。
“我來,我見,我征服。”
——蓋烏斯·朱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
“那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呼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