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時深度實測TicNote,出門問問上市後的首款硬體做得怎麼樣?

不創造新場景,而是讓舊場景更聰明。

👦🏻 作者: 鏡山
🥷 編輯: Koji
🧑‍🎨 排版: NCon

李志飛又做了一個硬體。
在「出門問問」釋出 TicNote 的當天,愛範兒的文章標題寫道:《一個被 AI 硬體傷害了十年的創業者,又做了一個 AI 硬體》。不禁莞爾。
有人說以李志飛為代表的一批創業者和企業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 PTSD ——在經歷了殘酷競爭和多次摔跤之後,雖然也取得了讓很多人都羨慕的成績,但在面臨著每次新的機會時,都會不由自主就開始回憶摔過的各種跤、踩過的各種坑,因此左顧右盼、不敢貿然下場。
但李志飛這次又 All in 了。兩週前,他在國內釋出了一款 AgenticAI 硬體TicNote,而現在這款產品已經在一些區域斷貨了。
它的官方介紹是:
TicNote 是你的「隨身 AI 思考夥伴」,支援錄音轉寫、翻譯、總結、問答,還能陪你聊天對話。
沒錯,這是一個 Agentic Al 硬體,它並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新產品。
在 Plaud 定義了這個品類並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後,這一次,驕傲的李志飛選擇了段永平所說的那句話:
「敢為天下後」
——作為後來者,使用者和行業都會變得更加挑剔。
十字路口的內容團隊人手一個 TicNote ,我們分別體驗了一週,累積使用它錄音了大概 98 個小時 ——包括各種常見場景(會議、面試、演講等)和實驗性場景(逛街閒聊、自言自語、陪看學習影片),並且把 TicNote 所有功能用了個“底朝天”之後,我們一致認為:
TicNote 做得確實不錯!
雖然 AI 的幻覺還是會時不時鑽出來(後面會慢慢吐槽),但整個產品的完成度足夠高,使用體驗是絲滑和流暢的。
此外,我們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感受:
TicNote 等 Agentic AI 硬體產品像是手機的一個獨特「外掛」,讓手機變得更強大了 ——就像 Chrome 的外掛不會替代瀏覽器,而是讓它變得更強大。

🚥

下面是我們對 TicNote 的評測。
拆箱的第一眼,我直觀感受到了 TicNote 的輕薄程度。整個裝置看起來就像一張公交卡,厚度比一根充電線還要薄,大約 3mm 左右,重量連 30 克都不到。

初始化設定時,需先下載 TicNote App。

在我們的體驗中,都是很簡單、輕鬆、一次就順利和 iPhone 互聯成功(甚至比很多小米的硬體都更好連),過程絲滑 ——第一印象不錯!

附帶磁吸套,吸在手機背面,不會顯得很突兀。
TicNote 的設計做了很多減法,只有 2 個按鍵,都在卡片頂部:
  1. 一是模式切換鍵:TicNote 有兩種錄音模式:一個是「通話」模式(感應手機聽筒的震動),另一個是「現場」模式(錄製遠距離的聲音)。
  2. 二是圓形按鈕🔘,也是卡片的唯一按鈕,每次開始/停止錄音,只需長按它,感受到“震動”即成功的啟動/終止劑,使用起來輕鬆簡單。我放在褲兜裡也能順利盲操。
每次開啟 App 後,TicNote 會自動連線並傳輸資訊,速度很快。
如果選擇轉錄功能,一個半小時的錄音大概只需要不到 10 分鐘就能完成。測試中錄了 4 個小時,一直沒有出現故障,轉錄也很快完成,耗電量不超過 10%。
如果想加快傳輸速度,還可以讓 TicNote 直接連線 WiFi,目測傳輸速度漲了不只一倍。
單純從硬體互動角度上來說,TicNote 的表現足夠好。

接下來,我們分享兩個場景的實驗。
💡
一個,是所有 TicNote 使用者都會用的場景:會議
另一個,是我們自己發現的 TicNote 創造性場景:陪我學習
開會,是 TicNote 最最重點打磨的使用場景,它幾乎能把錄音的各種可能性都用上,完成一站式的工作,做到:
「守正出奇」

1)一個 Agentic Al 硬體產品的基本修養

AI 總結

當我用 TicNote 錄完音後,接下來會出現一個步驟——系統會讓我挑選一個「總結模版」。這個挑選過程其實挺靈活的,我可以自己設計一套自定義模版,也可以從官方準備好的幾十種現成模版中選一個適合錄音內容的。
根據模版的不同,AI 總結出來的內容以及字裡行間的排版也會更加的個性化:

TicNote 把會議的「總結」功能放在了第一個標籤頁,如果 AI 總結有遺漏或不準確的地方,還支援手動修改,並且還會根據錄音內容自動生成一個 To do list:

可跳轉、可修改的「轉錄」

TicNote的轉錄速度確實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準確率很高。當然,錄音應該是 AI 硬體的基本功能。
除了基本的說話人識別之外,TicNote 還把轉錄內容的每個片段都和對應的語音做了關聯。
因為無論是什麼轉錄工具,都肯定會出現幻覺。
所以,我覺得這種互動就很好,當我看到某段文字覺得有疑問時,點選就能直接跳轉到原錄音的對應位置,聽聽當時到底說了什麼,這對於確認重要資訊特別有用。
而且,所有內容可以一鍵轉換為不同的語言,如果是中文(簡體)還能換成幾十種方言。

2)TicNote 嘗試做出的差異化

AI 語音增強

語音部分還集成了 AI 語音增強功能,可以增強人聲,主要是為了讓錄製到的人聲更加清晰、自然、易於後期處理,可以很方便地匯出音訊,再轉到其他工作臺裡進行「二次加工」。
實測下來,AI 語音增強的「低 / 中」兩個級別就夠用了,即使是在嘈雜環境下錄製的音訊,也能獲得相對清晰的播放效果。

思維導圖

TicNote 還會自動將會議內容生成思維導圖,把討論的各個話題、分支觀點都結構化地展現了出來,每個分支下還會再細分具體的討論點。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這個思維導圖有點過於詳細了,資訊的「厚度」過高時,會給我一種「似乎沒怎麼總結」的錯覺

頓悟

值得一提的是,TicNote的功能模組裡有個很有意思的功能 —— 「頓悟」,這是一個 Shadow AI 與李繼剛的合作功能。
它會自動識別會議中的高光時刻——比如某個創新想法、洞察、啟發性思考的 Insight 等等,這些「頓悟」時刻會單獨地用卡片的形式標記出來。
有些時候,「頓悟」確實令人驚喜,但它的功能發揮並不是特別穩定。在我們的這次會議裡,它洞察到了在回憶的第一分鐘的一個視角 ——「商業洞察視角極具價值,需要重新審視」。
在官方案例中,「頓悟」可以敏銳地注意到工作中的同事會陷入迷茫的狀態,並給出獨特的見解:
真正讓人感到疲憊的是注意力被稀釋了,應該去找到核心錨點

深度研究

TicNote 還會根據語音內容自動生成深度研究的大綱
比如我們討論 「AI 初創企業方向的內容型公眾號」後,它生成了包含許多個維度的研究框架,一鍵即可開始研究。

TicNote 的研究報告的深度大概是 3000 字左右,5-10 個參考文獻的水平,可以當作一份專業一點的資訊簡報做參考。
比如,在這份《AI領域內容型公眾號的競品分析與創新方向報告》中,核心分析維度分的很細,像是 AI 內容公眾號的使用者畫像內容質量與使用者體驗的關係等等:

播客

TicNote 還可以根據前面 Shadow AI 以及內建的 DeepSeek 大模型所總結和轉錄的內容,重新制作一個播客。
AI 會自動篩選錄音精華內容,用更流暢的語言重新組織,這很有「語音簡報」的感覺。
我上傳了一個音訊,你可以感受下:

一個 Link 全部轉發

以上的這些功能把會議錄音的價值「榨取」得很徹底,而且所有內容都能透過一個 Link 直接分享,像是:總結、錄音轉寫、思維導圖、頓悟時刻、深度研究大綱、播客等等,涵蓋了多個模態的資訊:

同時,對於所有生成完畢的資訊,無論是錄音的轉錄還是 AI 增強過的內容,都可以再繼續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可以說,在會議結束後不久,所有參與者都能透過這個連結快速「對齊」認知,在最短時間內瞭解會議中到底聊了什麼「有用的乾貨」。
這對於快速覆盤和製作後續報告來說,效率提升非常明顯。

Shadow AI

隱身在前面所提到的這些「守正出奇」的 AI 功能背後的是 Shadow AI,即 TicNote 內建的 AI Agent 。顧名思義,它像是一個「如影隨形」的 Agent 助理,做你的影子,學你怎麼思考,幫你完成記錄、總結、深度研究等工作。
Shadow AI 也可以被當作 Chatbot 使用,TicNote 也為它單獨設定了一個版面。比如說,你可以直接問它錄音裡說了什麼,總結的要點是什麼,文字記錄有哪些關鍵資訊,它都會自動幫你找到並給出答案。

Shadow AI Chatbot

不過,當我們連續問太多問題的時候,Shadow AI 還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幻覺」,給出一些不太準確或者壓根不存在的答案。這個問題,我們希望後面能慢慢改進完善。
下面我們來仔細聊聊 Shadow AI 是如何支撐起一些「創新用法」的。

陪我學習的 「Aha 時刻語音筆記本」

在深度體驗中,我發現 TicNote 這類 AI 硬體非常適合當作「陪我學習的 Aha 時刻語音筆記本」。
由於它的硬體屬性本身就定位於錄音產品,所以它對不同說話人的識別比較準確。而且 ShadowAI 功能的無縫接入,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記筆記」的作用,能夠迅速拼湊碎片化資訊

1)找出我的 Aha 時刻

《小而美:持續盈利的經營法則》作者、Gumroad 創始人 Sahil Lavingia 前段時間做客 Lenny's Newsletter 播客,分享了 AI 時代「小而美」企業的生存指南

當我看這期訪談影片時,會把 TicNote 靜靜地放在一邊,專注聽內容。
遇到任何「需要學習成本的知識點」或者「Aha,這個觀點不錯」的時刻,都可以隨口說出來,做個「語音筆記」。因為有了之前的體驗,我完全不擔心我會很「費力地找到我的靈感」
TicNote 很快就識別出了三位說話人:我、主持人和 Sahil Lavingia:

不得不說,TicNote 的 AI 總結精準度和上下文分析能力確實不錯。比如下面這個 AI Coding Agent 工具鏈流程,在原訪談中就是個重要資訊點:

甚至還根據播客內容生成了待辦事項清單,也支援手動修改:

比如主持人和 Sahil 談到 PR 概念時,我就隨口問了一句:PR 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41% PR?
但是,針對一些專業垂直領域的術語,Shadow AI 的解析還是會出現幻覺。像是,它就把 「PR」理解成了「公關」,而這個術語的原本意思其實是計算機學科語境下的「Pull Request」:
此時,就可以進去手動修改下 Shadow AI 出現幻覺的部分。不過,我還是很希望 TicNote 能夠出一個「術語庫」,降低幻覺。
之後,我可以直接讓 Shadow AI 根據錄音的上下文找出我做的「Aha 時刻筆記」,它能夠很快且精準地找到我的提問,並結合上下文做一個結構化的總結。
像是「PR 是什麼意思」被歸類到了「提問型互動」裡,「AI 工具流」則被歸類到「工具使用反饋」中。我還特意仔細對照著翻閱了下,發現那些我所做的「Aha 時刻」全部都被它找到了,而且每一個都被整整齊齊地放到了對應的分類裡:

然後,開啟 Shadow AI 的「搜尋」功能,就可以回到大家很熟悉的 Chatbot 式對話了。可以將你在錄音中遇到的所有想繼續瞭解的內容繼續延伸:

這時,AI 則會根據 TicNote 的內容與網路搜尋到的內容進行結合。
比如,我問了它一下:
Devin 是什麼產品
Shadow AI 會根據網路資訊和錄音內容進行回答,並在「示例」裡附上了「會議記錄片段」。

很有意思的是,我實際測試了下,發現:點選「會議記錄片段」,並不會跳轉到原播客錄音,而是一份該會議記錄片段的 AI 總結內容:

「會議記錄片段」
Shadow AI 的玩法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它已經「融會貫通」了整個錄音內容。像是它可以很輕鬆且準確地提取核心觀點的時間戳:

TicNote 類 AI 硬體產品,本質上賣的其實是一站式、閉環的軟體服務,而不是一個錄音器,硬體只是這套服務的載體而已它在硬體端儘量做到無縫體驗、不擾亂使用者的注意力,在軟體端儘量做到閉環。
比如,它可以讓碎片化的注意力,用很簡單的方式轉換成深度學習。
一個有趣的功能是 TicNote 支援每日推送任務。聽完這期訪談後,我決定系統學習 AI Coding Agent,提升認知,就可以設定每天早八點推送:

由於 TicNote 內建的 AI 能很好地結合上下文,在錄音上的表現精準,所以如果想繼續提升對某個碎片資訊的感知,可以直接沿用 TicNote 自動生成的「深度研究」大綱,迅速進行深度學習。

自動生成的深度研究大綱

深度研究報告
要是在手機上看這些覺得螢幕太小、看著費勁,也可以去 TicNote 的官網,他們把 Shadow AI 單獨放置到了側邊欄裡,整個頁面就寬敞多了,看起來也舒服不少:

2)迅速「拼湊」所有碎片化知識

使用過程中,我發現 TicNote 還可以像現在的 Chatbot 一樣,建立一個「專案」,將同一個主題的資訊全部放進去。
比如,我建了一個「Gumroad 專案」,將幾段關於 Sahil Lavingia 的採訪和播客錄音、「小而美」這本書的總結 PDF、我隨手記錄的想法以及深度研究報告都放進去,就可以構建出一個 Gumroad 的特殊上下文環境

記錄我的隨機想法

然後,我們就可以根據「Gumroad 專案」內的所有內容進行提問,像是:
Gumroad 創始人 Sahil Lavingia 的極簡經營理念,如何在 AI 工作流中體現的?
由於我錄音的 Sahil Lavingia 播客和採訪內容主要講 AI 工作流《小而美》則聚焦管理學領域的極簡經營。所以 TicNote 的 Shadow AI 要「認真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結合錄音的 AI 總結內容和《小而美》這本書的 PDF 內容。
最終,它成功給出一份結構化的簡報,迅速理清了相關資訊,具體的資訊來源也給出了相關連結,可以一鍵跳轉。
像是下圖「極簡本質」附帶的 📚 圖示,就可以跳轉到 PDF 檔案中:

從一段最基本的 Lenny's Newsletter  的 Sahil Lavingia 訪談錄音,到現在對 Gumroad 的 Full Picture 全景式理解,整個過程,基本只發生在看完播客後的 30 分鐘內。

一些 TicNote 的「小」玩法

除了「會議」與「陪我學習」之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創新用法。
比如,由於 TicNote 貼在手機後面基本沒有「突兀感」,所以我會拿著它溜達一整天,記錄我的「自言自語」和「胡言亂語」,在每天晚上入睡前 Check 一遍。
Shadow AI 對我的自說自話整理得非常細緻,即便我沒有非常故意地讓它制定日常計劃,AI 也能夠準確識別:

最後,我會再看下「頓悟」時刻是否帶給我一些 Insight ,像是它察覺到「我反思了會議發言冗長」,它認為這點很突出,值得重新審視(以後我會注意「精簡表達」的):

TicNote 作為 AI 錄音硬體,它提供的最大優勢是「AI 增強」使用者的能力。
具體路徑則是讓使用者在很短時間內,獲取 AI 「增強」過的資訊,而不是一攤「原材料」—— 幾個小時的錄音,密密麻麻的文字稿
這意味著使用者可以更高效地工作/學習,更快速地獲取知識,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思考和應用上。
TicNote 的國內售價是 999 或 1499 元人民幣,送 3 個月或一整年的 Pro 會員,每月固定送 1500 個使用 AI 功能就會消耗的積分。

🚥

很多 AI 產品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試圖成為下一個「必需品」。
但對於提升生產力的 AI 硬體來說,「不是創造新的使用場景,而是讓既有場景變得更聰明」或許才是它們的正確開啟方式。
從實際的軟硬體協同體驗來看,TicNote 確實做到了一個「隨身攜帶 AI 思考夥伴」該做的事。
它讓我們有更多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思考、創造、與人連線
對於「AI 硬體該如何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流中?」這個問題,我們尚無確切答案,但透過每次深度體驗,我們正嘗試找尋答案的輪廓。
「十字路口」團隊之後也會繼續關注各種新的 AI 硬體,併為大家帶來一手實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