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電影院看到的重映老片,為什麼越來越清晰了?

最近這幾年
可以說是電影重映之年
無數老片扎堆進電影院
但觀眾老爺們有沒有發現
裡面有不少老片
畫面質感和清晰度
根本就不像是有這麼大年紀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

在以前,拍一部片子
基本就一個選項:
膠片也是有壽命的
從上世紀中期起
膠片的材質主要就分兩種
醋酸纖維素酯和滌綸
醋酸材質很容易發生水解反應
它輕則遇冷凝結,把膠片粘一起
重則和染料發生“關係”,導致影像損壞
而滌綸材質則很容易產生靜電
吸引灰塵劃傷膠片
而且無論哪種膠片
只要在潮溼的地方放久了
都會發黴
種種因素之下
老片畫質就變得越來越模糊
那問題又來了:

其實大導演們常用的35mm膠片

原本最高畫質就能達到4~6K
要是用imax70mm的膠片
最高畫質能有8K以上
而修復一部老片
主要分個!

這可不是輕鬆的活,難度堪比文物修復

一張獨立的膠片僅構成一部電影的一幀
一部100分鐘的片子
差不多有15萬幀畫面
更別提上世紀60年代之後
一部電影動輒兩三個小時
修復師們都得一張一張地過一遍
在逐幀檢查的過程中
劃痕破損算是比較輕的問題
對付這類小卡拉米
只要請出專門的“電影膠片劃痕修復液
就能在其化學特性的作用下
快速填平劃痕,並為膠片提供保護
但如果“中獎了”
碰上了開裂的膠片
修復師就得祭出傳統絕活:手工修補
在每個破損的地方,都粘上透明名片基
起到一個加固的作用
如果中的是“頭等大獎”
這批膠片開裂的機率特別高
不好意思,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補好破損,也彆著急歇
汙漬、黴斑還拖家帶口地等著呢
而要對付這一大家
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超聲波泡澡
這一套洗剪吹下來
輕則耗時兩三天,重則半個月的都有
著實是工匠精神版的鐵人三項

而此時的膠片

已經來到了“膠生”盡頭
為了讓自己以4K的身份重回影院
膠片決定洗心革面,投胎做
數!字!信!號!
投胎掃描的過程就跟拍照差不多
會打一束白光照在膠片上
“相機”會自動把“投影”出來的畫面
轉換成數字訊號

要把小小的膠片畫面搬上大熒幕

至少得把畫面放大四倍扒細節
但問題是:
它根本經不起放大
之前沒清洗掉的
斑點、抖動、閃爍、劃痕、噪點
全給暴露出來了:
而要消滅這些畫面雜質
就得請出我們的重量級嘉賓“萬能的AI”
它能自動對比前後幀畫面
確認哪裡有斑點要修補
修復師們只要稍微動動手指
就能消除掉大部分髒點劃痕
至此
一部老片的回爐重造已經基本完畢
接下來只要略施粉黛調調色
就能和觀眾老爺們見面
在一些動作老片裡
AI還能端出壓箱底的智慧插幀技能
透過前後幀來預測武打演員的動作
讓角色動作更順滑
所以歸根結底
咱能在影院
重溫那兩個小時的“爺青回”
都是電影修復師在背後累死累活
還有各種技術瘋狂疊BUFF
參考資料
[1]方靖雯,淺析電影修復的歷史意義、傳統方法環節與數字技術革新 . 大眾電視,2024
[2]司若 , 黃鶯 . 電影修復的歷史、規範與時代意義 . 電影藝術 ,2021
吳兵,電影膠片檔案數字化修復過程研究 . 蘭臺世界,2015
[4]趙凱萌,數字調色在電影修復中的應用研究——以影片《茶館》的數字修復為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2023
[5]少數派,幾十年前的膠片如何變成「4K 高畫質」?聊聊電影修復那些事
[6]新週刊,電影修復師:每天點選滑鼠20萬次,修圖5000張
[7]一起拍電影,解密電影修復十三年
[8]文化產業新聞,想看一部老電影,可它“毀容”了怎麼辦?
[9]1905電影網,幻影畫質+麻瓜翻譯,《哈利·波特》也“糊”了?
[10]閃電新聞,AI技術加持 百部港產經典影片將被4K修復
[11]澎湃新聞,修復一部4K老片,從“精修”15萬張圖開始
[12]CCTV-9,光影傳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