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從ChatGPT到DeepSeek海外華人眼中的AI之變

近日,人工智慧領域熱點不斷,從引發全球熱議的 ChatGPT 到備受矚目的中國企業 DeepSeek,科技浪潮正深刻影響著各個領域。日前,記者連線採訪海外華僑華人,講述他們眼中,人工智慧(AI)的潛力與挑戰。

中國科大研發“章魚”觸手機器人 能抓取任意物體。(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人類仍將處於中心地位
2月18日,香港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受邀出席香港大學與香港工程院合辦的科技講座系列,主題為“從ChatGPT到DeepSeek的突破與高等教育的變革”。
如今已邁入 “資料爆炸” 時代,秦泗釗巧用八卦圖闡釋資料之力:一邊是顯性知識,另一邊則藏著待資料探勘的未知。生成式人工智慧蓬勃興起,背後是機器深度學習精進、網際網路海量資料支撐,還有各國政策助力。
秦泗釗表示,近年來,學術界和工業界對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研究都取得很大進展,特別是生成式預訓練模型(GPT)的出現。DeepSeek透過整合多種現有技術,提升了AI的效率和效能,拓展了訓練效率的邊界,其低成本和開源模式極具競爭力,對全球創新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儘管AI可以幫助人類解決認知相關的問題,但它對涉及物理世界任務的智慧化仍然相對落後。”
秦泗釗認為,傳統的技能型教育模式將難以持續,未來的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機互動能力、高緯度思維能力以及價值判斷素質。他強調,人類在後AI時代仍將處於中心地位,關鍵在於如何學習與人工智慧共存與協作。
人工智慧將縮小人與人的差異
互動環節,觀眾丟擲靈魂一問:未來工作會被 AI 取代嗎?秦泗釗以攝影變遷為例,過去專業相機操作門檻高,如今手機讓拍照普及,可專業攝影師需求不減;氣象領域同樣,AI 助力大眾獲取精準天氣資訊,氣象專家依舊不可或缺。他認為,重複性工作或被替代,但各專業的專家仍有 “用武之地”。

氣象探測無人機。(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還有人擔憂AI是否會拉大貧富差距,秦泗釗樂觀表示,技術反而是“平衡器”。技術並不會加大差距,反而會縮小差距,因為無論受教育程度如何,每個人都可以透過AI獲得相似的知識,人與人的差異更多表現在對生成內容的慎思明辨能力和與AI互動的高階思維能力。
中國企業探索科技向善新正規化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德籍院士、歐盟中國中心主席劉雨雄指出,“去中心化”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重要理念之一。
過去,傳統AI的算力和資源主要集中在少數科技巨頭手中,這不僅導致技術發展的不平衡,也限制了全球範圍內的創新機會。許多國家和地區由於缺乏足夠的資源,無法參與到AI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中,從而加劇了全球技術鴻溝。
劉雨雄表示,DeepSeek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科技發展提供了新範例。它不僅展示了中國在AI領域的技術實力,更體現了中國企業在推動科技向善方面的積極探索。
“DeepSeek將AI的開發權和使用權分散到全球各地。這種模式不僅有效避免資源壟斷,還能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到AI創新中,推動技術的多樣化和均衡發展。”劉雨雄強調,“去中心化”的理念為全球AI技術的普及和普惠奠定了基礎,也為更多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了參與AI發展的機會。透過開源,開發者們共享資源、經驗和知識,從而加速技術的迭代和最佳化。
劉雨雄認為,DeepSeek融入文化底蘊和哲學思考。深度求索的訓練資料不僅包括現代科學知識,還吸收了東方傳統文化中的智慧。例如,《易經》的辯證思維和墨子的邏輯思想都被納入其中。這種融合使得深度求索在處理複雜問題時,能夠兼顧理性和人文關懷,避免陷入單純的技術至上主義。這種科技向善的理念,正是深度求索區別於其他AI模型的重要特徵。
來源 :中國僑網
今日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