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張崛 編輯:奚衛國 校對:張新婕
【導讀】
如果你聽說,有一個男孩的夢想是成為飛行員,你也許會說:“多棒的夢想。”
但如果你接著聽說,這個男孩是盲人呢?
那會不會讓你愣住,甚至覺得荒唐?
約瑟夫的故事要打破了這些“理所當然”。他是一位來自中國的盲童棄兒,從未被教導如何生活和學習,更遑論“如何夢想”。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心中卻藏著一句話:“我想成為飛行員。”
[母子:瓊安娜和約瑟夫]
這不是一個童話,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它沒有奇蹟的魔法,有的只是一位母親的決心,一個男孩的韌性,以及無數個日夜之間,他們彼此守護、彼此成就。
他看不見天空,卻始終仰望;他無法掌控命運,卻始終相信飛翔。
一
【夢想的起點】
瓊安娜是一個普通的美國女人,曾是軍人,有兩位已成年的女兒。她自述過去的人生充滿挫敗感:失敗的婚姻、破碎的家庭、漸行漸遠的親情。直到腦癌去世的外孫帶來的家庭創傷,讓她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就在那時,她看到了一位朋友領養中國棄兒的經歷,於是心中萌生一個念頭:也許她還能做些什麼。
“這真的是上帝的帶領。”她回憶說。“剛好我看到了約瑟夫的資料,一個來自中國的、完全失明的 11 歲男孩。我看著他的照片,心一下子就被觸動了。”
她知道這絕非輕鬆的決定。她那時已經 61 歲了,有心臟病史。家人對此堅決反對。她自己也猶豫:“我老了,沒什麼錢,如果我哪天突然去世怎麼辦?會不會反而害了他?”

[瓊安娜曾在空軍服役]
但禱告和沉思之後,她越來越清楚地感覺到,這或許正是上帝要她做的事。
18個月的準備,冗長的文書、體檢、心理評估、國際旅行安排,還有孤獨的等待……她都堅持了下來。她寫道:“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再次‘懷孕’,但這段領養過程就像18個月的‘精神懷孕期’。”
2017 年2 月,她踏上了前往中國的航班,去見她從未謀面的孩子。她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
“當約瑟夫走進冰冷的領養室時,他看起來是個安靜羞澀的小男孩。我看著他,心裡像是被重重敲了一下。我知道這是上帝給我的使命。我害怕、緊張,但我不能後退。”
按照領養流程,他們有 24 小時決定是否接受彼此。約瑟夫當時一句英文也不會,但在得知可以坐飛機去美國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後來他對瓊安娜說:“我說‘好’是因為我可以坐飛機。”
她笑著說:“他沒想到,這趟飛行不僅改變了他的命運,也重新點亮了我的人生。”她在心裡承諾:“約瑟夫跟著他完全不瞭解的人上了飛機來到美國,我要對得起他的信任,不能讓他失望。”

[收養完成了]
約瑟夫從未上過學,不會說英文,沒有出生證明,甚至沒有真實的生日,只能用“被發現的日期”做出生日期。他還有自閉症特徵,時常沉默、敏感、反應遲鈍。
他們無法用語言溝通,卻在生活中一步步學會用“愛”交流。約瑟夫第一次坐飛機時興奮不已,瓊安娜說:“他緊貼機窗,用手觸碰機艙的牆壁,臉上是從未見過的喜悅。他無法看見窗外的雲,但我知道,他在‘飛’。”
就在那一刻,他小聲地對瓊安娜說了一句話:“我以後想當飛行員。”
這,就是約瑟夫飛行夢想的起點。

[約瑟夫和他的兩個大姐姐]
二
【破繭為光】
約瑟夫出生於安徽,不到一週就被遺棄,送進了當地兒童福利院。
一歲那年,他得到了一個機會,被安置在一家名為“愛百福”的專門服務視障兒童的慈善機構。那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擁有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環境。他在那裡接受了生活照顧與康復訓練,情緒逐漸穩定,語言能力也開始發展。
然而好景不長。六歲那年,政府突然要求所有安置在外部機構的孤兒全部返回福利院。在福利院,約瑟夫呆了5年,對於他來說,那是一段不太美好的經歷。
剛回到美國時,約瑟夫拒絕進超市,每次都坐在車裡吹空調。去教堂時,他總是死死拽著瓊安娜的手,一言不發。後來瓊安娜才知道,他始終處在焦慮之中,擔心再次被拋棄。
瓊安娜沒有解釋太多,她選擇用行動去幫助他修復傷痕。他們慶祝每一個“Gotcha Day”(領養日)——那是瓊安娜在中國接到約瑟夫的日子,是他們彼此選擇對方成為家人的紀念日。瓊安娜說:“那一天,改變了我,也改變了他。”
但現實的困難遠不止於情感層面。
學習是另一個難關。約瑟夫因為早期教育完全缺失,在學校中被判定“無法繼續進步”。他連20以內的加法都學不會。學校拒絕為他安排正式評估,甚至說“不打算教他減法”。瓊安娜沒有放棄, 決定自己出錢帶他前往亞利桑那,請領養創傷專家 Dr.Gindis做了為期三天的全面評估。
“那是他人生的轉折點。”瓊安娜說。
Gindis博士告訴她:約瑟夫的焦慮,就像每天坐在一圈獅子中,必須時刻盯著哪一隻會撲上來。在這種“生存狀態”下,孩子根本無法學習。
瓊安娜做了一個艱難但堅定的決定:自學盲文,徹底放棄學校給的課程,用 Kumon教學法在家教約瑟夫。她故意在題目中“出錯”,藉此告訴他:“錯了也不會有獅子吃你。”他們一起玩按鍵聲效遊戲——答錯了按鈕會放屁、爆炸,引來約瑟夫的大笑;答對了就有掌聲、音樂、歡呼。他們在笑聲中,悄悄擊退焦慮。
在這種輕鬆和充滿耐心的氛圍下,約瑟夫僅花費四個月就從幼兒園水平躍升到小學三、四年級。也正是在這段“重建期”中,瓊安娜逐漸贏得了約瑟夫的信任。他開始笑、開始問問題、開始在瓊安娜生病時主動照顧她。他慢慢相信:這個女人不會離開自己。
而瓊安娜也越來越確信:這個男孩,值得她付出全部。

[母子在羅馬度假。他倆走遍了許多美國的名勝景點,也踏上多國的度假旅途,留下許多珍貴回憶。]
三
【翻山越嶺為你搬家】
約瑟夫的求學之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即使在瓊安娜的努力幫助下,他的成績逐漸追上了同齡人,但他們很快發現:環境,仍然是限制約瑟夫成長的關鍵因素。
起初,他們生活在瓊安娜的家鄉,華盛頓州西雅圖附近。為了讓約瑟夫能進一所包容度更高的學校,她搬去了阿拉巴馬州。在那裡,約瑟夫的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到九年級時,他的成績幾乎可以達到全A。然而,瓊安娜逐漸意識到,這個州的教育資源對盲童的支援非常有限。約瑟夫的特殊需求在這裡得不到充分的滿足, 於是她又再次決定為他搬家。
於是,她開始廣泛查詢、諮詢其他領養家庭、聯絡不同學區,終於找到了亞利桑那州吉爾伯特市(Gilbert)的 Campo Verde High School,這是一所對殘障學生非常友善、配套資源齊全的普通高中。
她立刻行動,把約瑟夫的評估報告寄去,沒多久學校便發來錄取通知。瓊安娜賣掉了阿拉巴馬的房子,帶著約瑟夫跨州搬遷。這次大轉移對年邁的她來說絕非易事:打包、賣房、買房、適應新環境……但她咬牙堅持了下來。

[進入吉爾伯特高中十年級]
搬到亞利桑那後,約瑟夫不僅進入了普通高中,還真正獲得了應有的支援。他擁有自己的 IEP(個別教育計劃),有專屬助教協助學習和盲文輔助工具,還有定期心理支援。
在這樣一個充滿包容的環境中,約瑟夫的信心迅速增長。他不再只是那個“需要被照顧的特殊孩子”,而是一個敢於參與、挑戰自我、散發光芒的高中生。他參加田徑隊,比賽中配有引導員;加入游泳訓練隊,正在為校隊選拔努力;還踢盲人足球,用帶聲音的足球與同伴配合。
他也廣泛探索興趣愛好,比如打鼓。他透過線上課程自學節奏技巧,還曾被一個本地樂隊邀請擔任特邀鼓手。

[他用鼓聲,回應這個世界, 擊破偏見的沉默]

[接受冷雷射治療;試圖改善他的自閉症狀態]
瓊安娜說:“我搬了兩次家,只為了他能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援。每一次搬遷都很難,但每一次也都值得。”
約瑟夫也深知這一切來之不易。他在校園裡人緣極好,老師們都說因為他,他們變成了更耐心、更有愛的教師。全校集會中,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時,全場學生起立鼓掌。那一刻,瓊安娜在角落默默落淚。
這不是簡單的“換一所學校”,這是一場母親為兒子尋路的翻山越嶺的長征。

[學校給約瑟夫頒獎]
四
【為明天的起飛而奮發自強】
瓊安娜的健康狀況隨著時間惡化——肝功能、胃腸、腎臟相繼出問題,心力衰竭反覆發作,甚至發展為糖尿病。她一度在住院中心接受長期治療,靠划船機和希望堅持下來。
也正是這些“危機”,讓約瑟夫更加渴望獨立。約瑟夫漸漸承擔起家中的事務。他學會洗衣、洗碗、吸塵、做飯,還會帶瓊安娜去看病、幫她拿藥。他知道媽媽累了,不一定還能陪伴太久。他說:“我要學會照顧我自己,也要照顧她。”
他們會一起做菜,一起逛超市。約瑟夫最拿手的是雞湯和意麵。“以前他在家裡喊‘I love her soup’(我喜歡她的湯),現在他驕傲地說‘I love MY soup’(我喜歡我的湯)。” 瓊安娜打趣說,“我應該把我的食譜賣給他。”

[這一鍋湯,他為自己,也為愛煮著]
約瑟夫還不斷挑戰自己。他用盲文學習各類知識,還嘗試騎盲人用的雙人腳踏車。他喜歡“實用技能”,像是組裝小家電、整理檔案、歸檔藥品說明書——所有這些都為將來能“獨立生活、結婚成家”做準備。
瓊安娜還讓約瑟夫經常參與社群活動,主動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為了讓他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也為了讓他有身邊的朋友,瓊安娜還兩度接待來自臺灣的國際學生:一個男孩 Jeffrey,一個女孩 Serene。
約瑟夫與他們同住、同學、共度日常。他向他們請教中文,和他們一起吃飯聊天,也聽他們分享在臺灣的童年。
瓊安娜說:“Serene和他關係特別好。他們一起上下學,一起做飯、學鼓、分享音樂。他們不像室友,更像兄妹。
幾年前,北大84級校友戴松的兒子戴勝通過心願單專案與約瑟夫結緣,平日用音訊與他聯絡,為他提供學習和心理上的支援。2023年夏天,戴松父子還去探望了約瑟夫和瓊安娜。

約瑟夫不再只是那個被命運拋棄的孩子。他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喜好、風格。他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開始相信未來。
約瑟夫是一個富有感恩之心的男孩,他會在每年生日的時候放飛一個氣球,告訴他的親生媽媽感謝她生下了他,如今他在美國生活的很好,可以去學校,可以發展興趣愛好,還有一個很愛自己的家。

[媽媽:我看不見你,但我把思念和平安放飛給你]
他也不忘記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對瓊安娜的愛。瓊安娜生日的時候,他親手給媽媽做了蛋糕。

瓊安娜知道,也許這孩子永遠都要與不安和平共處,但她也知道,他已經足夠堅強和愛,能夠走好自己的路。
五
【夢想從未熄滅】
如果說飛機是約瑟夫飛行夢想的起點,那第一次真正觸控機艙、聽見引擎轟鳴、感受到飛行姿態的那一天,則是他立志的時刻。
瓊安娜帶他加入了華盛頓州當地的青少年飛行俱樂部。那裡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讓孩子走近飛行的地方。約瑟夫不僅可以登上滑翔機,還在教練陪伴下親手“操作”了方向盤——當然,是象徵性的觸感體驗,但對他來說,這足以令人熱淚盈眶。
“我感受到它在轉彎,我知道我們升高了。我雖然看不見,但我聽得見、感受得到,我的身體也在飛。”約瑟夫在回憶時說。
那次飛行之後,飛行教練 Scott 把他們的經歷分享到社交媒體:“這孩子和他的媽媽,是我見過最特別的一對。”影片一齣,不少飛行員表示願意支援約瑟夫的夢想。
約瑟夫開始用盲文閱讀飛行安全手冊,還嘗試親手拼裝模型飛機、研究航空頻率錄音。他甚至畫了一張未來房間的設計圖:床是機翼造型,牆上掛著自己夢想的目的地——馬耳他。

[組裝他的藍天之夢]
馬耳他,是他最喜歡的國家。他在書裡讀到,這個地中海小島在二戰中被稱為“最英勇的島嶼”,經受住了最密集的轟炸。他對歷史充滿興趣,特別是軍事歷史、美獨立戰爭、9/11 等。他的記憶力驚人,能複述出戰役、時間、人物背景。
瓊安娜驚訝於他的專注與熱情:“他對飛行的愛不只是幻想,而是帶著目標和研究。他說他要為像他這樣的盲人發明飛行輔助系統。”他想幫助更多像他這樣的人接近天空。
他的夢想是進入 Embry-Riddle 航空大學——全球頂尖的航空航天專業高校。雖然這條路不容易,但瓊安娜一直在鼓勵他一步步規劃。他們已經開始準備相關課程,參加職業規劃講座,也嘗試聯絡相關教授,希望未來能獲得錄取與獎學金機會。
瓊安娜說:“我不知道他未來能否真正飛上天,但我知道,有夢想的孩子,已經在飛翔。”

[他用“心”眼注視藍天,朝夢想起飛]
六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約瑟夫基金】
約瑟夫的的旅程始於黑暗:出生即失明、被遺棄、遭忽視。但命運將瓊安娜帶到他面前,一個決定、一次飛行、一句“我想當飛行員”,照亮了他的生命。

[為夢起跑]

[掌舵人生,無畏前行]
為了支援約瑟夫的成長與追夢之路,星之村決定建立“約瑟夫基金”。賽富投資基金願意提供50% 的配捐。也就是您每捐100美元,賽富會加50美元。 這個“約瑟夫基金”的募捐目標為一萬美元,將專款用於:
1)治療與心理輔導,幫助他持續走出過去的陰影和創傷;
2)參加盲人獨立生活訓練營,學習未來自立所需的生活與社交技能;
3)接受大學預備的相關課程與補充教學,幫助他有更好的起點進入高等教育。
瓊安娜一直默默承擔著這一切,作為一位年邁而多病的單親媽媽,她的堅守令人動容。但我們相信,約瑟夫作為一名從中國走出的孩子,我們作為華人,不能讓她獨自揹負這一切。
每一份支援,都是給約瑟夫夢想加油助燃; 每一次轉發他的故事,都是讓更多人看見“盲人也能飛”的希望。
請和我們一起,為這個勇敢的男孩,為這個不平凡的家庭,為這段未完成的故事,添上一筆光亮。
星之村是於2022年註冊成立的非盈利機構,致力於成為連線美國領養家庭和華人社群的橋樑,分享資源、文化和信仰,特別關注有特殊需求的兒童。您可以透過PayPal、Zelle或Venmo向星之村捐款,電郵地址為:
[email protected](收款人Clyde Xi)。請註明:約瑟夫(Joseph)。人民幣捐款,請加微信ClydeXi。
所有捐款都可以抵稅,我們可以提供收據。
使用Zelle時,請留下你的電子郵箱,以便與你更進。
你不只是在捐助一筆錢——你是在告訴約瑟夫:“你的夢想很珍貴,我們願意與你同行。”

前文導讀:
基因編輯讓這個女孩重獲新生
有愛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人生是個人的選擇:一個被收養的腦癱兒的自白
每一朵生命之花,都應該得到綻放的機會
朋友圈裡的心願單,折射出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