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感懷那些未能歸家的人

【留美學子】3414
11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感恩節:感懷那些未能歸家的人
感恩節的真正意義,
並不在於餐桌的豐盛,
而是對身邊人的感激,
對他們的勇氣和犧牲的銘記,
更是為那些未能歸家的人而深深感懷。

聖彼得羅戰壕中的承諾
1943年11月25日,義大利戰場,聖彼得羅村。
嚴寒侵襲,硝煙瀰漫,美國第36步兵師正在向義大利中部的聖彼得羅村推進。
這片山區被敵軍嚴密防守,戰鬥異常殘酷。感恩節這天,士兵們滿身泥濘,已在惡劣的戰場環境中苦戰數週。飢餓、寒冷與恐懼伴隨每個人。
戰壕中,他們低聲談論起家鄉的感恩節大餐,回憶母親的火雞、父親的南瓜派,還有“God Bless America”的熟悉旋律,聊以慰藉。
詹姆斯·霍華德中尉(Howard)摸了摸口袋裡的一張全家福照片,這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他想起妻子瑪格麗特和三歲的女兒蘇茜,去年此時,小蘇茜用小手笨拙地切著火雞的模樣歷歷在目。
中午時分,霍華德率領小隊出擊,目標是清除敵軍的機槍陣地。他們匍匐前進,穿過被雨水沖刷得泥濘不堪的小道。
不幸的是,接近目標時,一顆炮彈炸開,霍華德的小隊被迫分散。
一名僅19歲計程車兵湯姆·萊利(Riley)因重傷無法行動。
霍華德冒著槍林彈雨,將湯姆拖到掩體中,試圖為他包紮傷口。敵軍的機槍火力猛烈壓制,霍華德意識到,他們無法全員撤退。
“中尉,你走吧!別管我了……”湯姆虛弱地說道。霍華德緊握他的手,堅定地回應:“今天是感恩節,沒有人會被拋下!”
霍華德用盡所有彈藥與敵軍周旋,直至增援趕來。
那晚,他們在戰壕中圍著火堆分享了幾罐燉牛肉、幹餅乾和一瓶威士忌。這簡單的晚餐,卻成為一種珍貴的象徵——對生還的感恩和對戰友情誼的珍視。
戰後,湯姆回到了家鄉,與母親一起度過了期盼已久的感恩節。
而霍華德卻在1944年的諾曼底戰役中犧牲,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
湯姆將這一切寫進了他的回憶錄《戰火中的感恩節》,書中寫道:“真正的感恩,是為生命、勇氣和未能歸家的人而感懷。

胡爾特根森林的兄弟情
1944年11月23日,法國東北部,胡爾特根森林。
嚴酷的寒冬中,哈羅德·“哈里”·弗萊明中士(Harold "Harry" )與弟弟約翰·“傑克”·弗萊明(John "Jack" )在戰場上意外重逢。
兄弟倆來自愛荷華州的一個農場家庭,彼此深厚的情誼令重逢更顯溫暖。
他們聊起家鄉感恩節的餐桌:奶奶做的蘋果派、母親烤的火雞。這短暫的相聚成為戰火中的一抹亮色。
感恩節當天,哈里的小隊接到任務:夜間突襲德軍炮兵陣地。這注定是一場險象環生的任務。
傑克主動請戰,執意要和哥哥並肩作戰。儘管哈里極力反對,傑克卻堅定地說:“感恩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無論生死,我們都該在一起。”
夜間突襲打響,小隊悄然穿越地雷密佈的森林,但敵軍很快發現了他們的位置。
戰鬥中,一顆手榴彈滾到了哈里和傑克所在的掩體旁。傑克毫不猶豫地撲上去,用身體擋住了爆炸。他對哈里喊道:“告訴媽媽,我愛她,也感激你!”
爆炸的烈焰奪去了傑克的生命,卻奇蹟般保住了哈里的性命。
戰鬥結束後,哈里抱著弟弟的遺體泣不成聲。在簡陋的營地中,士兵們點燃蠟燭,為傑克默哀。
哈里將傑克的遺物——一枚狗牌和一本小筆記本——帶回家。
筆記本中,傑克寫下:“無論戰爭多麼可怕,我感恩有哈里陪伴。如果這是我的最後一個感恩節,我希望與哥哥同在。”

護士的承諾
1943年11月25日,義大利卡西諾戰役戰地醫院。
美國紅十字護士瑪格麗特·“瑪吉”·戴維斯(Margaret "Maggie" )忙碌於傷員之間。
感恩節早晨,醫院為士兵們準備了一些烤火雞和罐頭蔬菜,試圖帶來些許節日氣氛。
那天,瑪吉照顧了一名年輕士兵詹姆斯·懷特(James White)。
年僅21歲的詹姆斯因保護戰友失去右腿,傷勢嚴重。他低聲問瑪吉:“我還能回家嗎?”瑪吉緊握他的手,溫柔地安慰道:“你會好起來的。”但她心裡清楚,詹姆斯的生命正迅速流逝。
臨終前,詹姆斯讓瑪吉承諾:“如果我回不去,請告訴我母親,我很感恩她為我做的一切。我不害怕,只希望家人能知道我愛他們。”
詹姆斯在感恩節夜晚平靜離世,瑪吉哽咽著寫下這封信:“您的兒子是英雄。他感恩生命,也感恩家庭的愛。”

跨越生死的愛與感恩
1951年的感恩節前夕,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郊區的天空佈滿了寒冬的氣息。
退伍老兵馬修·康納(Connor)靜靜地坐在簡陋的廚房裡,擺好一份火雞和南瓜派。
爐火微弱,映襯出他眉間的深深皺紋。
桌上擺放著一枚金色懷錶,背後刻著“M&C,永不分離”。
這枚懷錶,是他一生無法割捨的記憶。

1942年,年輕的馬修即將奔赴歐洲戰場。
他的戀人凱瑟琳·莫爾頓(Morton)將一枚家傳的金色懷錶鄭重地交到他手中,眼中含淚卻笑著說:“帶著它,就像我一直陪在你身邊一樣。”
那枚懷錶不僅承載了凱瑟琳的愛,還承載了兩人的承諾——戰後結婚,在家鄉開一家小書店,共度平凡幸福的一生。
然而,戰爭的殘酷撕碎了他們的夢想。
1945年,當馬修帶著滿身傷痕回到聖路易斯時,迎接他的不是凱瑟琳的擁抱,而是一個讓他崩潰的噩耗:凱瑟琳在一次郵局火災中喪生,正準備寄給他的信被付之一炬。
失去凱瑟琳後,馬修的人生陷入了一片黑暗。他每日反覆翻閱凱瑟琳生前寄給他的信件,字裡行間彷彿依然能感受到她溫暖的笑意。
“等戰爭結束,我們的家會有滿牆的書,還有窗邊的搖椅。”
這是凱瑟琳對未來的期盼,也是馬修無法割捨的夢。
他搬到郊外一間小屋獨居,把懷錶放在床頭,每晚入睡前都會凝視它許久,彷彿凱瑟琳從未離開。每年的感恩節,他會獨自為自己準備一頓簡單的感恩節晚餐,用這種方式緬懷曾經的幸福。
1951年的感恩節前夕,馬修收到了一封來自舊書店的信。
信中提到,有人捐贈了一批舊書,其中一本的扉頁上有他的名字,書店認為這可能與他有關。馬修半信半疑地趕到書店,當看到那本書時,他的身體微微顫抖。
那是凱瑟琳生前最愛的《傲慢與偏見》。
翻開扉頁,他看到了熟悉的字跡:
“馬修,等你回來時,我們的書架上一定會有它。”
瞬間,淚水模糊了他的視線。他顫抖著繼續翻看,竟發現書中夾著一封未曾寄出的信——這是凱瑟琳在火災發生前寫下的:
親愛的馬修,
我不知道這封信能否送到你手上,但我希望它能。戰爭帶走了很多人,但我希望它不要帶走我們。我已經開始為我們的書店存書了,也為你的懷錶找了一條新鏈子。
感恩節快到了,雖然你不在身邊,但我仍感謝一切,因為感謝你曾出現在我的生命中。
愛你的,凱瑟琳
信箋微微泛黃,字跡卻清晰如新。馬修的手輕輕撫過那幾行字,淚水滴在紙上。
他的心被一種複雜的情感填滿——痛苦、懷念、感動,以及一絲久違的溫暖。


堅守的溫暖
1943年感恩節,太平洋戰場的一座偏遠島嶼上,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們正在與日軍進行一場激烈的攻防戰。
在一片血與火的戰場中心,戰地牧師羅伯特·凱恩(Chaplain Robert Kane)正忙著挨個安慰傷員。他沒有武器,唯一的工具是一本小聖經和一副溫暖的笑容。
中午時分,牧師決定為士兵們舉辦一場簡短的感恩節祈禱儀式。
他找到了一處稍微安全的掩體,用幾塊幹餅乾和一罐午餐肉擺成了“感恩餐”。
戰鬥的間隙,二十幾個士兵聚集在這片小空間裡,圍著牧師低聲禱告。
“主啊,感謝您賦予我們生命,也感謝您讓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刻依然擁有彼此。”
凱恩的聲音低沉而堅定,他抬頭看向每一張疲憊的臉龐,“感恩不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切,而是因為我們仍然堅守,仍然懷抱希望。”
就在儀式即將結束時,一枚敵軍的迫擊炮彈突然落在附近,震碎了簡陋的掩體。
凱恩毫不猶豫地撲向受傷計程車兵,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兩名年輕士兵。
他身負重傷,但依然堅持完成了祈禱儀式。
幾天後,凱恩因傷勢過重犧牲。
他用生命完成了對信仰和士兵的承諾,而那些倖存計程車兵將他在感恩節的祈禱銘記一生。他們後來為凱恩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刻著他的最後一句話:
感恩節,是記住你為誰而活,為誰而犧牲的一天。”
讓我們記住那些未能歸家的人,
記住他們的愛與勇氣,
珍惜現在的和平與幸福。
感恩的意義,
不在於擁有什麼,
而在於心懷感激地面對每一天,
珍視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願感恩節不僅充滿美食,
更充滿心靈的溫暖和感動。
精選彙編 ↓↓↓ 百篇盡
喜歡就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