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種的灰五彩繽紛的黑|12月21日一席廣州

素材來自馬平《柳杉林·衡山》
本週六我們將在廣州舉辦第126期現場,歡迎你來。
以下是關鍵資訊:
活動時間:12月21日(週六)
13:00-19:00 
活動地點:廣州正佳劇院
參加現場:識別文末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演講順序和結束時間以現場為準。
………………………………………………
 本場講者 
01.
陳東楠
紀錄片導演
成長是跟著拍攝物件一步一步地往前,也沒有什麼答案,但總有新的感受。
2008年夏天,讀大三的陳東楠在實習時看到了人生第一部獨立紀錄片。主人公不那麼光鮮的側面,在紀錄片鏡頭的包容下卻成為了他獨特的光芒。一直想要創作的陳東楠,在那年夏天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
《偷》是她的畢業作品,也是她的第一部作品,講述了幾個在河南安陽以偷東西為生的流浪青年的故事。對大城市的嚮往驅使他們在少年時就逃離了閉塞貧困的故鄉,但經歷被拐、被騙後,他們陷入了更難以掙脫的漩渦。24歲的陳東楠,獨自扛著攝像機、三腳架,走近他們的生活,也試著走近他們的內心,卻避無可避地看著他們走向無法轉圜的結局。
之後六年,陳東楠又投入到了《曠野歌聲》的拍攝,記錄了雲南一個苗族村寨小水井村因合唱團的走紅,逐漸從邊緣向社會主流邁進的嘗試。她看著村民們生活條件一點點變好,卻也感受著他們在自由和規訓之間的掙扎。記錄他們的生命的同時,陳東楠自己也在重新感悟自由的含義。
有侷限,才有自由,人是在各種侷限中形成自己。而在她看來,紀錄片也是因為小眾,站在行業邊緣,才擁有了更多詮釋和探索的自由。
………………………………………………
02.
宗樹人(David Palmer)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現代的自我在不同方面都是分裂的、受傷的、遭受挫折的。正是這種典型的現代苦難,激發了治療和靈性文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北美出現了一批道教養生團體和企業,提供付費課程、書籍、精油,也組織來中國的旅行團,在五花八門的靈性市場上佔據了越來越大的份額。
而在研究道教的西方學者看來,大多數所謂美國修道者跟真正的道教沒什麼關係。這些學者有的自己也修行甚至皈依道教,跟商業化的修道團體保持著審慎的距離。當這兩類外國修道者同時來到中國道士面前,會發生什麼?誰掌握真正的“道”?
2004到2016年間,加拿大學者宗樹人和史來家追蹤這三個群體的人生軌跡和他們之間的互動,揭示出在高度現代性的今天,個體在追求靈性時面臨的困境。
印度瑜伽、道家氣功等修行文化資源脫離了原本的語境,被打包成簡單實用的靈性技術,訓練修行者深入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但是,自我的根基能在自我內部找到嗎?如果說販賣靈性的企業家和速食的消費者太膚淺,那麼發源地的傳統宗教人士是否掌握著“更正宗”的靈性答案?原子化的自我在一個祛魅的世界渴望賦魅,但當傳統和現代所提供的確定性都解體時,還有哪裡可以安放人的心靈?
………………………………………………
03.
牛童
攝影師
在他人的故事中,我們也能獲得教誨。
2020年開始,牛童用了3年拍攝了一組名為《快遞》的照片。
這組照片開始於母親成為一名快遞員。牛童不希望母親從事快遞工作,他覺得這份工作以消耗身體作代價。一次接母親下班後,他拍下了第一張照片。
牛童想知道,工廠背後的快遞員們擁有怎樣的人生。他進入工廠,跟隨掃件員和派送員,傾聽他們的故事。有人送外賣掉落水塘後,找到了有社保的快遞工作;有人60歲離開農村成為快遞員,為了幫失業的兒子還房貸。有人抱怨快遞工作,有人依靠快遞工作。在各種各樣的故事裡,牛童經歷著他者的人生。

2022年,母親查出癌症。手術恢復後,她回到安徽老家。牛童的鏡頭隨之拉遠,他跟隨母親和其他快遞員們返回家鄉,記錄下了這群流動中的人回到農村的時刻。
………………………………………………
04.
郝南
卓明信援創始人、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應急救援服務分會副主任委員
在災難當中,你會看見這個世界有非常多的裂隙,很多地方並不連貫,我們想跨越這種資訊不對稱。
卓明信援是一家致力於解決災害援助中資訊不對稱問題的公益組織。從2008年汶川地震開始,卓明已響應了200多次災害,幾乎參與了中國所有大型災害的救援。
卓明的線上志願者團隊透過給受災村組打電話、釋出緊急求助表單等方式,瞭解受災情況和需求,進行核實、回訪,區分緊急度和救援難度,為一線隊救援隊、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提供決策支援,減少救援扎堆、捐贈與需求不匹配等問題。
隨著極端天氣頻發,卓明響應的主要災害型別從地震轉變為洪澇、颱風等氣象災害,包括2021年河南水災、2023年京津冀水災、今年的梅州龍巖洪災等。
目前國內大多數機構仍遵循地震災害的響應模式,災害發生後才行動,而洪澇災害具有一定可預測性,洪水有演進過程,更應做好預判和提前響應。為此,卓明專門設立志願小組24小時監測降水量和水文站水位資料,研判雨水流向、預測洪水地點,在近年的洪澇災害中實現了預先響應。
今年是近十年裡重大氣象災害次數最多的一年,但大規模洪澇災害的應急響應,在中國和世界範圍內都還是一個新課題。“以前經常有洪水的地方,可能以後要面對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超常的洪水,需要所有人一起來探索,超出經驗的洪水災害該如何準備和應對。”
………………………………………………
05.
酈菁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包產到戶不一定是經濟效率最高的唯一方案,也不是必然會取得政治成功的方案。
在中國農村改革的歷史敘述中存在一個“小崗村神話”——1978年底的一個冬夜,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秘密地分田到戶,實行農業“大包乾”,第二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1982年,國家順應民意,以中央一號檔案正式拉開農業改革的序幕。
但是,酈菁的研究發現,在1978-82年的關鍵“政策制定時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開始並不是改革的方向,當時至少有三種政策方案進入了角逐,包括依靠財政投入的投資方案、允許各地靈活選擇的生產責任制多樣化方案和最終在全國推廣的包產到戶
每種方案背後都有支援和反對者,比如當時上海、江蘇、黑龍江等富裕或機械化程度高的地區反對拆除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框架,江蘇甚至在蘇皖兩省邊界用高音喇叭抵制“單幹風”。那麼,包產到戶這一最為激進的方案為何最終成為全國性的政策?
酈菁根據最新的回憶錄,並採訪了參與決策的當事人,回溯了農村改革政策制定的詳細過程,分析了主要行動者如何在結構性和偶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改變各自對於利益的認知,最終達成了“激進的共識”。
………………………………………………
06.
馬平
植物科學畫家
我一直對色彩不敏感,就喜歡灰與黑白之間的關係,喜歡灰度的變化,這是大自然中最美麗的色彩。
1958年,多次受政治運動衝擊後,北大植物學家馬毓泉選擇北上呼和浩特,帶著家人前往內蒙古大學。馬平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這一年他五歲。
即使身在北國,馬毓泉依然難逃風暴。1976年終於否極泰來,馬毓泉開始負責主持編寫《內蒙古植物誌》,但是,研究組內沒有專職的植物科學畫繪圖員,只能自己培養。馬平毫不遲疑地接下了這個擔子,為此他甚至放棄了參加剛剛恢復的高考。
從1977年到1985年,《內蒙古植物誌》總共出了八卷,包含兩千多種植物,馬平繪製了其中大部分插圖。此後他又在香港斷斷續續工作了十幾年,參與了《香港植物誌》的繪圖工作,後來又負責了《澳門苔蘚植物誌》的全部繪圖。在此期間繪製的植物科學畫,達到了他個人的頂峰。
▲ 肉蓯蓉 該植物由馬毓泉先生定種,此圖繫馬平為紀念父親而作
三十年前,馬平就開始探索其他創作,他嘗試了多種技法,畫過狗、孔雀、馬等各種生物,但總是找不到感覺。直到2003年的一天晚上,他獲得了靈感開始創作黑白鋼筆畫《針葉林下·大興安嶺》,歷時五六個月終於完成。雖然畫得煎熬,但這彷彿為他打開了一個開關,接下來的二十年,他就這樣一幅一幅地畫了下去。
▲ 《柳杉林·衡山》 2010年
這幾十幅植物生態畫都是清一色的黑白灰,他不願意畫那些明亮、流暢,甚至討好大眾審美的東西,寧願讓畫面裡充斥陰暗和抑鬱,那正是他想要表達的“自我”。在他眼裡,大自然就是千萬種的灰。
………………………………………………
07.
施愛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我只是芸芸眾蛋中普普通通的一位蛋先生,算不上勇敢的擊石卵。
施愛東本科畢業於大氣科學專業,卻機緣巧合地走上了民俗與民間文學的研究道路。最近20年中,他一直耕耘在故事學領域,關注民間故事的發生、傳播與變異。
他總是像一位偵探,發掘那些故事背後的故事。他曾從一個貴縣鄉紳曾國光的詩集中抽絲剝繭,分析出歌仙劉三妹最初的記載源頭;也曾辨析南宋末年溫州的一座土地廟中,當地人何以讓杜甫嫁給了伍子胥。
2010年代初期那個網路謠言翻陳出新的階段,也是施愛東眼中謠言研究的黃金時代。他將謠言視為民間文學的分支,深入細緻地追蹤了數十則不同型別的謠言,探索背後的傳播路徑、文字語法和傳謠心態。他也運用故事學理論分析金庸作品和當下喧囂的網路短影片和短劇,解釋其人物和情節設定。
施愛東甚至將田野的眼光對準了民俗學界本身,對學界生態運作進行了深切觀察與精闢總結,被譽為學術圈“葵花寶典”。但是在他眼中,立偶像、攀學緣、混圈子、建學派,只不過是學術這個特殊行業的民俗,是受到傳統生活倫理深刻影響的典型世俗生活。
………………………………………………
08.
戰洋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城市不僅僅是生活的場所,也是構成我們生活的邏輯本身。
過去十五六年間,戰洋的研究一直圍繞中國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流動人群,關注他們為什麼來,又為什麼走,還有在來和走之間如何生活。
2013年,戰洋開始在北京的一個城中村做長期的田野調查。這裡居住著數萬名外來工人,他們都知道村子終將被拆除,因此明顯地意識到自己活在借來的時間中。他們必須直面這種暫時性,不斷地更換工作,走一步看一步,不做過於長遠的打算。
在重慶,戰洋關注了另一群被城市化裹挾的人——因開發計劃失去土地的安置農民。成為新城市人並不能給他們穩定的生活,他們被排除在技術型工作之外,一些年輕人試圖利用安置房從金融市場獲利,最後卻成為風險的受害者。
雖然同處於高速的城市發展程序中,但人們對時間和未來的感知有很大不同。在城中村裡闖蕩的打工者依然相信,努力工作時間最終會轉化為金錢。對於安置社群中的年輕人來說,時間則是機會性的,他們要做的就是選準時機跳入市場。
城市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和經濟事件,它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事件。城市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參照系,也塑造了我們對自我、慾望和未來的想象。
………………………………………………
參加現場指引
1.請至「一席App」首頁檢視;
2.

進入一席公眾號的選單,點選「使用者服務-最新現場」;

3.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
識別以下二維碼:
活動當天換票時,可在一席App「我的-訂單」或一席公眾號「使用者服務-我的門票」檢視入場券。
注意事項
本場座位不分割槽,按活動當日排隊先後順序兌換座位票入場,如需座位相鄰請同時兌換;

中場休息40分鐘,可在附近休息用餐;

活動當天上午,一席公眾號釋出

講者出場順序

請不要攜帶食物及有色飲料入場,如有攜帶需寄存在場外;

如有諮詢,請聯絡客服微信:yixixiaobian

現場兌票時間
12月21日 12:00-13:00;
劇場地址
廣州市正佳廣場7 層正佳劇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