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大老師
首發公號:離想主義
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將在半個月後拉開序幕。
在今年的提名名單中,有一部影片堪稱頭號種子選手,以13項提名領跑。
早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它就已經榮獲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團獎,獲得諸多好評。
這部堪稱年度必看的佳作到底怎麼樣?今天就讓@大老師 來聊聊。
艾米莉亞·佩雷斯
Emilia Pérez
導演: 雅克·歐迪亞
編劇: 雅克·歐迪亞 / 托馬斯·彼得葛恩 / 尼古拉斯·利弗奇 / 蕾雅·梅西斯 / 波利斯·拉榮
主演: 佐伊·索爾達娜 / 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 / 賽琳娜·戈麥斯 / 阿德里安娜·帕茲 / 埃德加·拉米雷茲 / 更多…
型別: 喜劇 / 驚悚 / 歌舞 / 犯罪
上映日期: 2024-05-18(戛納國際電影節)
片長: 132分鐘

如果用“投機”的視角審視第77屆戛納電影節,獲獎影片對所謂“政治正確”的迎合都是煞費苦心。
這些電影裡幾乎都有對階層躍遷的憧憬或對階層滑落的憂慮,這可能是階層分化、社會撕裂、全球化倒退加劇的當今世界最普遍的社會情緒。
越是經濟下行越容易滋生極端情緒——談立場多於談事實,好勝負多於好公義。

《阿諾拉》劇照
集眾家所長的無疑是獲得評審團獎和最佳女演員“四黃蛋”之一的《艾米莉亞·佩雷斯》。
變性人,底層敘事,犯罪奇情……著名法國導演雅克·歐迪亞的這部新片各種“禁忌”Buff疊滿,但依然遮不住對影片質量和獲獎含金量的質疑。
如果把本片稱為“大資料電影”可能過於誅心之論,但影片差強人意的質量確實讓人懷疑創作者的真誠。

片中的女主角律師麗塔(佐伊·索爾達娜 飾)業務能力很強,但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瓶頸和困惑,大毒梟馬尼塔斯(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 飾)的秘密任務則改變了她的生活。
馬尼塔斯有家庭,但他從小就渴望成為女人,只是他生活的殘酷環境並不允許。
當他做好了各方面準備,需要麗塔秘密協助。在麗塔的幫助下,馬尼塔斯成功變成艾米莉亞,又以遠房姑姑的新身份把妻子傑西(賽琳娜·戈麥斯 飾)和孩子接到身邊生活。
艾米莉亞帶著麗塔開始公益事業,受到尋找丈夫的痛苦妻子的觸動,艾米莉亞決定幫助更多失去丈夫或父親的家庭尋找親人,這在高犯罪率失蹤率的墨西哥受到廣大民眾的肯定,她也與一名被幫助的女人埃皮法尼亞(阿德里安娜·帕茲 飾)暗生情愫。

此時,以為馬尼塔斯已死的傑西與舊情人死灰復燃,並決定結婚。
擔心失去傑西和孩子的艾米莉亞突然失控,受到威脅的傑西則和情人聯手綁架艾米莉亞,麗塔帶著眾人前來營救時,艾米莉亞說出了真相,在逃跑的車上傑西為了釋放艾米莉亞和情人發生衝突,車毀人亡。
電影以被幫助過的人們遊行紀念艾米莉亞結尾。

電影前半部對性別與人性、性別與社會的探討有一定深度。
麗塔與醫生有一段爭論,醫生覺得“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要期待改變性別就能改變自己。
麗塔據理力爭,她覺得改變就是變化的開始,“改變身體就是改變社會,改變社會就是改變靈魂”,她從更宏觀也更樂觀的角度看待變性手術。

米艾莉亞後來從事公益事業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麗塔的判斷,改變了生理性別的艾米莉亞變得更有同理心。
傑西透露婚約那場戲,艾米莉亞從剋制到逐漸放棄“偽裝”,聲音也在一瞬間從細柔變成粗獷,“男性氣概”從心理到生理全面復甦,這場戲非常有代表性,艾米莉亞最終還是沒有逃離馬尼塔斯的命運。
可惜電影結尾過於草率,電影主創似乎不知道如何為承載如此複雜議題的故事收尾,只好放了一把火,一了百了。

電影的歌舞場景非常密集,動作瀟灑,運鏡流暢,歌舞段落和生活段落銜接自然,但整體編排比較平淡,沒有過目難忘的華彩段落。
相對精彩的段落主要在前半段,且基本以麗塔為主,從歌舞段落的精彩表現和整部電影的戲份佔比來講,麗塔更像第一女主角,傑西有幾段表露內心孤獨的唱段算是在歌手演員的舒適區。
艾米莉亞在大部分時間都很平淡,只有最後情緒爆發後有些看點。大概確實因為演員不擅長,只有很少的唱段,表現也一言難盡。
埃皮法尼亞出場只有寥寥幾分鐘,勉強能算配角。綜合以上情況,戛納會給四位演員集體封后只能理解為對於影片議題極為認可後的權宜之計。

比電影更電影的是,飾演跨性別毒梟的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本人就是跨性別人士,她之前以男性身份從事演藝工作,且與妻子育有一女。
她的人生經歷與電影角色高度同頻,當她成為戛納首位跨性別影后和奧斯卡首位獲提名的跨性別女演員之後,高光時刻很快變成至暗時刻。
過往的關於猶太人、穆斯林、美國非洲裔、華裔等等的爭議言論讓她被負面批評浪潮淹沒,邊緣群體的身份標籤並不能讓她獲得更廣大的關於邊緣群體少數族裔的政治正確議題的豁免權。

《艾米莉亞·佩雷斯》在第97屆奧斯卡獎提名名單中以13項提名領跑,但演員的爭議言論、影片對墨西哥的刻板描寫和其他爭議細節為電影的奧斯卡之路蒙上巨大陰影。
無論這些批評是人們因為電影質量的名不副實而借題發揮,還是吃盡政治正確紅利後的輿論反噬,或是“魔法對抗魔法”的魔幻現實主義,本片都成為觀察和理解歐美輿論場的絕佳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