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在全世界近現代只選出一位傑出的戰略大師,我想非毛主席莫屬。
因為相較於許多他同時代的、同樣的成就斐然的政治家,例如斯大林、富蘭克林·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等,毛主席無論是在政治、軍事領域的思想和理論體系,還是理論用於指導實踐而產生的成果,都顯著而卓越。
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毛主席的戰略思想也尤其值得我們反覆研究與學習。
事實上,也有非常多的知名企業家,包括不限於任正非、張瑞敏、馬雲、史玉柱等,都將毛主席的理論應用於經營企業的實踐,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
今天,我分別從哲學、政治、軍事、組織、個人五個角度,整理出毛澤東的十個戰略思想進行解讀,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1、哲學:毛澤東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政治:如何打破歷史週期律
3、軍事:如何打贏每一場戰爭
4、組織:如何始終上下同欲、充滿活力
5、個人:如何戰勝挫折、邁向成功
如果您認為有價值,也歡迎您轉發與傳播。
|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毛澤東,就是運用思想改變世界的巨人。
01
哲學:毛澤東
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海德格爾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
一個人認識世界的通透程度,決定了他適應人類社會、改變所處的客觀世界的能力高低。
毛澤東的世界觀,也是他的哲學思想,之所以始終魅力不減。究其原因,就是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和價值觀點,更是指導人們改造自身主觀世界和所處外在客觀世界的一種科學的、有效的方法。
用毛主席自己的話說: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換句話說,在毛澤東思想中,處處都是如何“科學成事”的方法。
在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中,有兩個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最大:
一是《實踐論》:梳理了知和行、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及轉化問題,從而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給出了有效的、可行的、具體的方法指導。
二是《矛盾論》:豐富完善了唯物辯證法,提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由此掃除了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錯誤認知。
《實踐論》中最核心和鮮明的觀點是什麼?
毛澤東這樣說: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
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迴圈往復以致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迴圈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他為我們做任何事情,要獲得成功,指明瞭一個真理性的認識,即:只關注於研究理論,就難免會脫離實際,成為空想家和空談者,無法成事。而若只是一味的去蠻幹,不去發現和總結理論、提高認識,則又會一直停留在低層次和低階階段,無法向更高的成果進發。
因此,理論和實踐、知和行是一個迴圈往復、不斷互相促進和提升的過程,而不斷透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逐漸的提升“主觀與客觀大致相符合”的能力,就是成事的最基本的方法。
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和方案,也不能一味的實踐而不進行總結。只有透過實踐,進而形成符合客觀的理論體系,再指導實踐,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我們做戰略諮詢中的體會也是如此,一個專案要成功,就要深入到一線、深入到終端門店、深入到消費者。就要去透過一場場促銷活動、營銷活動、甚至打造一個樣板店、一個樣板市場來創造業績,總結經驗。實踐後,又要進行總結,形成方法論,再用來系統的指導企業整體的活動,向更高的績效前進。
史玉柱做腦白金,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先從一個無錫下屬的縣城江陰開始,總結了一整套打法後,再拓展到無錫、最終到上海等一線城市到全國,這其中就有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的方法論。
華為也一樣,90年代末做電信業務,與貝爾競爭,先從西南、西北、東北等貝爾不願意去做的生意做起。又在江蘇的縣級、地級市做市場,打樣板,最終進入上海。先透過一系列的實踐,總結經驗,完善服務,再進入核心城市。
這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迴圈往復。
我們再看《矛盾論》。
矛盾論對於實踐(或者說成事)最鮮明的核心價值觀點是什麼?就是解決一切問題,都要“具體的情況具體的分析”。
這個觀點和誰相對呢?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唯心論觀點。具體的說就是教條主義(也稱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
我們做一切事情,並沒有什麼必須絕對要遵循的所謂原則和真理,一個理論或者觀點也不能用來教條的指導實踐,否則就要犯錯誤。
因為天(環境或者說時代)時時刻刻都在變,因此道(理論)就要根據天的變化,與時俱進的變化。
對於矛盾的法則,毛澤東這樣說: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
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當中,矛盾貫穿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
矛盾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然而矛盾的鬥爭則是不斷地,不管在他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他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鬥爭的存在。在他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鬥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
矛盾論告訴我們:
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認知到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件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因此,當我們遇到矛盾的事物時,恰恰應該認為這是一種常態。而要成事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要學會分析和認知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從而作為做事情的關鍵指導依據。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也不能憑藉想當然,不能教條的依據某個所謂的真理,而應該要結合當下的實際,具體的情況具體的分析。與時俱進和不斷因應環境的變化而創新,這就是成事的法則。
經營一個企業也是如此,企業有高峰就會有低谷,一個行業有高速成長期也會有成熟期和衰退期,如何跟隨著行業的客觀變化而自身不斷地變化,從而使矛盾的轉化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就是戰略決策的關鍵。
《矛盾論》提高我們對世界和事物的認知高度和深度,而《實踐論》給我們成事的具體方法。
一個指導我們認知世界,一個指導我們改造世界。
02
政治:如何
打破歷史週期律
1945年,民主人士黃炎培在窯洞對毛主席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
而黃炎培所說的這一現象,也可以說是古今中外一切組織都面臨的很難跳脫的普遍規律。
毛澤東的回答是:“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為什麼歷代王朝會出現更替,如果縱觀歷史就會發現,究其根本就是這個王朝最後究竟代表了誰的利益?
本質上說,歷史上一切被更替的王朝,要麼代表自己的家族,要麼代表少數的權貴財閥,而最廣大的最基本的群眾和人民,往往成為了被壓榨的物件。
而毛澤東的答案,正是基於政權究竟代表誰的利益而出發的根本解決之道。即政權只有始終的代表最普遍、最廣大的人民的利益,只有人民參與到國家建設中、監督政府,才不會人亡政息。
因此,我們的國家叫人民共和國、我們的政府叫人民政府,我們的軍隊叫人民軍隊。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黨的宗旨。
如果政府永遠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的利益,那麼,人民不可能自己推翻自己。
這樣的思考和解題思路,是一種終極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案。
毛澤東第二個打破歷史週期律的考量,是如何讓組織自身保持優良的文化和作風。
為此,他在革命即將取得全面勝利時這樣說:“務必使同志們繼續的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的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毛澤東說: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願。
這是他個人的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垂範。
兩個務必代表了一種對組織文化和風氣的原則的界定,它對於任何型別的組織,包括企業、社會組織的基業長青都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我們研讀許多中外的企業案例,不少企業做大以後變得驕傲自大,開始奢侈腐敗,這往往就是企業衰敗的開端。要不驕不躁、仍然持續的艱苦奮鬥,則才能讓強大的企業成就偉大。
任正非在管理華為時就深度植入了這種文化和作風,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的艱苦奮鬥,堅持自我批判。
因此,我們說一個組織要基業長青,一是永遠代表最普遍的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二是要始終保持優良的團隊文化和作風。
03
軍事:如何
確保打贏每一場戰爭
關於毛澤東指揮打仗的能力,他的對手的評價可能更加中肯,蔣介石在抗美援朝後曾經這樣說:毛澤東的打仗是藝術,各方面領導都是藝術。我們要研究毛澤東,學習毛澤東。
軍事問題我們可以歸結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怎樣才能建設一支強大的高凝聚力的軍隊。二是如何戰無不勝,打贏每一場戰爭。
強大的軍隊是作戰的根本保障,而能打勝仗是建立軍隊的任務和目的。
關於建設一隻強大的高凝聚力的軍隊,毛澤東這樣做。
他規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規定了黨指揮槍的原則,開創了思想建軍(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實行了官兵一致和軍民一致。
這些指導原則,使軍隊有了信仰和靈魂,有了高標準的行為邊界。
一支軍隊,為誰而戰?是軍隊戰鬥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問題,人民軍隊為人民而戰,這就是能打勝仗的根基。
而一個企業,作為一個組織,要有出色的戰鬥力,也需要建立信仰和價值觀。
那麼,又如何解決軍隊打贏每一場戰爭的問題。
毛澤東這樣說:戰爭的基本原則在於儲存自己,消滅敵人,並且達到發展自己的目的。
這種思路,跳脫出一般的戰爭勝負原則,例如攻陷城池、佔領土地、侵佔財務等等,而是一切以儲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核心,直擊戰爭追求的終極目的的根本。
在這個基本原則之上,在抗日戰爭時避開當時強大的日軍的鋒芒,透過運動戰和游擊戰消耗和消滅敵人,儲存和發展自己的有生力量。
在解放戰爭初期,制定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指導原則,甚至為避其鋒芒,黨中央主動撤出了延安。
毛澤東還說: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種不計較一城一池、不計較一次兩次戰術成敗得失的智慧,正是建立在全域性上、長遠上的考量之上的戰略大視野之中。
正因如此,人民軍隊越打越多。
這個原則和認知,超越了一般將領所認知的具體的打贏一場甚至幾場戰爭的思維範疇,而是跳脫出來,建立了一種要總體性的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實力,做到最終取得根本性勝利的思維。
做企業也是如此,不要計較一個市場、一次活動的成敗,而要謀局長遠,要最終能夠打贏。例如華為的備胎計劃,是在和蘋果競爭的初期、在預想美國會打壓自己的早期就想好的和佈局的一種發展自身實力的長遠策略,目的是最終能夠儲存自己、發展自己。
因此,不要輕言作戰,要儲備“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實力,才能一戰而定、百戰百勝,且最終贏得最後勝利。
04
組織:如何始終
上下同欲,保持活力
一個組織能夠強大且基業長青有最基本的兩個戰略問題:一是內部團結和上下同欲的問題;二是如何始終能夠避免僵化,保持組織活力的問題。
孫子兵法中說:上下同欲者勝。組織是否團結一心,是決定了它能否戰勝一切困難,取得勝利的必備條件。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組織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容易相應的形成官僚主義、保守主義,變的僵化和教條,從而因失去進取精神而被時代所淘汰。
應對以上兩大問題,毛澤東開創了兩大實踐:一是思想建黨和政治建軍。二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毛澤東這樣說: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他認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透過整風教育的方式,在黨內開展了普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及運動,整體的、普遍的提高了全黨的理論水平。
保持組織隊伍在思想上始終一致,才能建立一個有強大戰鬥力的組織。
阿里巴巴在2001-2003年最艱難的時刻,用“延安整風運動”的方式,來統一價值觀、統一理想,透過運動,使那些沒有共同價值觀、使命感的人離開公司,達到組織減少內耗,團結一心的目的。
而阿里巴巴,也是一家一直強調“願景使命價值觀”驅動的組織。這就是以思想理論建設強大的企業。
一個組織要避免僵化,永葆活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組織活力建設最有力的法寶。
對此,毛澤東這樣說: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對於我們,經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這正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同志的思想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所謂批評就是對組織或者他人的缺點、錯誤提出意見和看法,而自我批評就是對自己的缺點、錯誤進行自我反思。
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夠解決組織矛盾、修正組織錯誤、強化組織的團結,從而使組織保持生機與活力。
任正非把自我批評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並堅定不移的在內部執行這一方法。
他曾為華為的後備幹部寫了兩句話:“只有有犧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終成長為將軍,只有長期堅持自我批判的人,才會有廣闊的胸懷。”
只有真正的強者才會自我批評,而自我批評也會使一個組織或者個人成為真正具有活力的強大的組織和強者。
05
個人:如何
面對挫折並邁向成功
我們從組織回到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究竟怎樣面對挫折而走向勝利。
毛主席給了我們兩個答案:一是要永遠保持樂觀和自信;二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毛澤東的青年時代,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積貧積弱,屢遭外來侵略的時代。
青年的毛澤東雖身無半畝,卻心憂天下,他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壯志豪情,開始求索救亡圖強的道路。
在他42歲之前(1935年1月遵義會議之前),在組織內部曾被免去軍職、免去黨職、免去工作,但他始終保持樂觀主義精神。
在革命遭遇失敗,處於困境中時,他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對強大的對手他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人的一生,鮮有長時間的一帆風順,而一個經歷幾十年的企業,則可能面對多次經濟週期和困難時刻。在處於低谷和困境時,最重要的還是保持樂觀主義精神。
因為只有樂觀和自信,才是重新崛起、走出低谷的源動力。
究竟怎樣才能始終充滿樂觀和自信呢?
最根本的還在於我們底層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也是毛澤東貫穿一生的價值理念: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在日記中寫道: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他說: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
他說:道路總是曲折的,前途總是光明的。
他說:“我們總要努力!我們總要拼命的向前!我們黃金的世界,光華燦爛的世界,就在前面!”
這就是他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充滿豪情的奮鬥意志。
如果您處於人生的低谷時刻,不要忘記《茅盾論》的真理,弱小與強大總是相生相伴,弱小時的悲憤往往是催人奮進的巨大力量,奮鬥則孕育著新的強大。
也不要忘記《實踐論》的真理,成事的法寶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迴圈往復,直到主觀符合於客觀,達成基本的成果,再踏上新的目標與征程。
人生總有低谷,但高峰總會到來。
毛澤東說: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作為企業經營者,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遠,做的更大。
卓越的企業家,都是企業戰略家。
新增徐老師微信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