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核戰中國牙科的成本生死局

01
關稅的大棒  揮到了牙科的頭上
這一週全世界最大的新聞焦點,非特朗普和他的關稅大棒莫屬。
4月2日,美國頒佈“對等關稅”新政令,從4月5日起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從價關稅;對部分貿易伙伴實行特定稅率,加徵更高關稅。中國作為其大棒揮向的重點國家,在此前已有的20%基礎上,再度加徵34%從價關稅。截至發稿時,美國對華關稅已經飆升至104%。
不同於2018年的溝通優先對抗原則,這一次中國的反制措施可謂直接強硬。4月4日,中方迅速釋出一系列反制決定,包括但不限於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發稿時已升至84%)關稅等管制措施。從目前中美兩國的資本市場反饋來看,相信這也只是一個開始。
此般不留餘地,意味著中美之間的升級貿易戰正式打響,雙方脫鉤可能性無限增大。
具體來看,美對華關稅中,大部分藥品(包含各類化藥、疫苗、生物製品等)以及維生素類、氨基酸類、激素類、抗生素和抗感染類等原料藥暫時是在豁免名單,而醫療器械不包括在內。同樣的,牙科產品也在徵稅名單之列。
而中國的反制關稅則將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都列入收稅名單,此外還有對原產於美國、印度的進口相關醫用CT球管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等關稅外製裁。
最大消費市場與最大工業國產生直接對抗,全世界的進出口貿易都將陷入不穩定狀態。換句話說,這場關稅貿易之戰很有可能會從中美之間逐漸燃燒至有貿易合作的各個國家。
口腔是國內進口市佔率優勢最為明顯的行業之一,回合反制開始後,全球的口腔與醫療供應鏈企業的股價普遍下跌,也意味著在這場愈演愈烈的貿易核戰中,口腔市場很難規避影響。
02
口腔門診的材料成本將如何變化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釋出的資料,2023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牙科器械耗材約6-8億美元,佔牙科進口總額的20%-25%,僅次於德國和瑞士。2024年維持在9億美元之下,增速小於5%,增量持續下降。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資料整理,2023年美國進口口腔器械備案數量約200-250項,包含首次註冊、延續註冊以及變更備案。受到NMPA優先審批國產器械,以及中美貿易競爭導致對美國進口的高階裝置備案更為嚴格的政策影響,2024年總量會出現小幅度下滑,預計在180-220項之間。
品類分佈方面,種植體及外科器械佔比25%-30%(Nobel Biocare, Zimmer Biomet);隱形正畸與矯治器佔比20%-25%(Align Technology);數字化裝置佔比30%-35%(iTero, Carestream Dental);牙科材料與耗材佔比15%-20%(3M ESPE, Ultradent)。
綜合來看,AI診斷軟體以及隱形矯治等美國高階技術產品,目前的可替代性依然較弱。而中低端市場被國產及歐洲品牌擠壓的速度不斷加快。口掃儀及CBCT等數字化裝置備案佔比提升,樹脂及牙科手機等傳統耗材備案減少。
另外,接下來的關稅戰新戰場不排除會發生在美國順差達2941億美元的服務貿易領域,也是刺向美國“七寸”的利刃。若中國決意反擊,來自美國的口腔數字化服務產品交易同樣難以倖免。
不過,目前關稅政策主要針對原產地,對於將部分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境內的境外醫療器械企業來說,目前暫時沒有太大影響。商務部也已經表示,對於在中國境內有生產鏈的外資企業,會繼續給於穩定支援。
除了美國外,產品在中國口腔醫療器械市場佔據較大份額的還有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以及韓國,也是民營口腔診所普遍傾向的價效比更優選擇。
目前,中國與歐洲國家及韓國方面的關稅趨勢尚不明朗,也沒有人知道未來是否會因美國方面的施壓而發生消極改變。中國的口腔醫療買家日常使用的裝置材料成本,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綁在了關稅炸彈的引線上。
03
平行進口&國產自強
面對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未來不確定性,進口廠商們自然要先積極做好市場方面的溝通與調整,以降低其產品在華銷售出現結構性變化的機率。而與此同時,國內一直存在的“搶”進口生意的市場活動,也會在這場貿易海嘯中尋找做大做強的機會。
在最近的幾場國內口腔展上,進口品牌的“平行進口種植體”成為了爭議焦點,在相關品牌展臺附近,都有不少平行進口植體的銷售商家進行銷售宣傳,價格的優惠力度很大。
所謂的平行進口,就是指未經權利主體或者其被許可人的同意,將權利主體在境外生產或銷售的合法商品透過海關進口到本國境內進行銷售的跨境貿易方式。
目前,中國是透過涉案商標的來源識別、質量保證和商譽承載三大功能是否受到損害,來對平行進口的商品進行司法判定。在一定情況下,平行進口的商品是具有相應合法性的。而當這種合法性與看重其價格優勢的市場需求產生空間連結時,平行進口的產品就會有發展空間。
不過,平行進口醫療器械因具有未經權利主體同意的屬性,也就不在權利主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中,無法獲得代理商同等的售後服務,存在保障瑕疵。
當然,在這一貿易動盪中,最具優勢和考驗並存的還是本土製造商的國貨品牌。一旦口腔上游市場的現存結構真的被驟然打破,國產品牌越可靠,就越能夠將服務斷點穩定在可控的損失範圍內。
事實上,全球供應鏈都在經歷區域化的重塑,相比擴大進口貿易,很多國家都開始側重於給本國的器械生產更多發展空間。
從種植牙集採開始,國家就在積極為技術質量可靠、價效比更高的國產器械創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加快國產替代進口的佈局腳步。作為承接國內市場的主力,接下來口腔醫療國貨的成長必然要被提升到一個更快的速度,加速淘汰低產品力選手,儘早建立起能扛起國內市場大梁的品牌產業鏈。
更重要的是,所謂的“卡脖子”不是隻會發生在技術層面上,還有對規則的影響力乃至話語權。如果說之前國產品牌還在不斷的出海中努力觸碰牙科市場的標準真理,那麼這一次的貿易事變,就是倒逼大家在國內市場打破並建立一個新的真理標準。
放棄被動的幻想,才能走向成熟的自強。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