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逃避!”

今年,是《新世紀福音戰士》誕生的30週年,這部動畫從1995年的電視動畫/漫畫連載開始,直到2021年以劇場版的形式完結。
作為繼承了宮崎駿、富野由悠季、押井守等戰後動畫大師關懷的現代文學動畫,多年來它不只是一部“給成年人看的動畫片”,也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和時代的象徵。

一部成為學者研究課題的動畫片
1995年10月4日,電視動畫版《新世紀福音戰士》在東京電視臺下午6點半的動畫時段首次播出。

1995年動畫版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海報
這部26集的動畫由日本動畫導演庵野秀明編劇並執導。在此之前,他曾參與過《超時空要塞》、《風之谷》、《藍寶石之謎》(中譯《海底兩萬裡》)等動畫的製作。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故事背景是2015年,世界正經歷著從“第二次衝擊”(由南極冰雪融化引發的全球危機)中恢復的時代,一位“使徒”突然襲擊了日本箱根正在建設中的計劃城市“第三新東京市”。他們的真實身份和目的尚不清楚,但他們以各種形式和特殊能力向人類發起挑戰。
人類對抗這些神秘敵人的唯一手段,就是巨大泛人形決戰兵器“Evangelion”(下文簡稱EVA)。14歲的少年碇真嗣等三名少男少女被聯合國直屬特別機構NERV選中,擔任EVA的駕駛員。
一場決定人類命運的戰鬥拉開了帷幕。“使徒”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少年少女們和人類的命運將會如何?

導演庵野秀明的背影(上圖)《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終》中的場景(下圖)
在此後20多年裡釋出的《新世紀福音戰士》舊劇場版和新劇場版中,也都以上述TV動畫版的世界觀為主,重新構建了故事線。
1997年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死與新生》海報(左)
1997年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Air/真心為你》海報(右)
2007年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海報(左)
2009年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破》海報(右)
2012年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Q》海報(左)
2021年的《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終》海報(右)
電視動畫版《新世紀福音戰士》剛上映時,收視率只有7.1%,從後半部分開始,人們開始頻繁討論劇情,在最後兩集播出後,日本國內公眾和評論界呈現了兩極分化的評價,並引發了全國性的討論。
甚至因為其片中大量使用與生物學、心理學和宗教相關的專業術語,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的課題。
導演庵野秀明在紀錄片《再見了所有的福音戰士!庵野秀明的1214日~》中說道
很多中國觀眾對《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瞭解,是從小時候電視上播放的《新世紀天鷹戰士》(一譯《2000天鷹戰士》)開始。
2000年,深圳電視臺引進了1995年版本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由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譯製配音及刪改部分內容後,以《新世紀天鷹戰士》的片名在部分地方電視臺播出。原本的主題曲《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也有了中文版《勇敢的少年》。
“無論動畫還是現實,
希望「碇真嗣」都不要封閉自我”
導演庵野秀明有一句“名言”——“《新世紀福音戰士》如此受歡迎真的很奇怪,裡面的每個角色都「病得很厲害」”,而該片的人物設計師貞本義行在美國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原本覺得只有日本人才會對這個故事感興趣,但當它在許多國家流行起來,並得到不同年齡的青少年認同時,意味著全世界都有同樣的「心理疾病」,這不是一件應該感到高興的事。”(笑)

少年真嗣肩負著打敗試圖摧毀他的世界的巨型惡魔的重任,庵野秀明也在製作《EVA》的過程中,試圖打敗「自己的惡魔」。

對於片中所有“適格者”(指EVA的主要駕駛員們)都是14歲的原因,庵野秀明解釋道:因為這是個“孩子以上,大人未滿”的年紀。能靠自己一個人活下去,也能依賴他人而活。因此他認為這個“在精神上有獨立可能”的年齡,很適合這部作品的主題。
製作人物設定期間,貞本義行看了一檔NHK的電視節目《腦與心》,瞭解到情侶之間、親子之間的牽絆與大腦中的A10神經有關。突然靈感迸發並把他的劇情構想告訴了庵野:“已去世的母親存在於機器人之中,透過孩子與母親在精神/心理上的紐帶來操縱機器人。而且由於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導致親子關係也很緊張,操縱它並不是那麼容易。”
這一從科學觀點出發的思路,加上“孩子以上,大人未滿”的年紀,貞本義行以此來解釋為什麼是利用愛的力量來操縱這些超級武器。
無論主角還是配角,性格和心理是《新世紀福音戰士》中被討論最多的部分。“從中找到了自己過往的影子”也是全世界共有的觀後感受。
“對任何事都感到冷漠,提不起幹勁,明明沒膽子自殺卻又希望能自殺,對自己不在乎……我一開始就打算設計出給人這種輕浮感覺的角色。”
根據評論網站IGN的說法,庵野秀明在製作《新世紀福音戰士》時曾經患上嚴重的抑鬱症,他將自己的情感和絕望都傾注到了碇真嗣這個人物身上。
隨著動畫中情節發展,真嗣雖然是傳統意義上「拯救了世界」的人,但他也讓很多人看到了真實的自己。也是因此,庵野秀明希望透過作品的不斷更新,“一步步地引導作品和現實社會中的「碇真嗣」們不要再封閉自我”。

在劇情最初的設定裡,明日香是作為男生們的“偶像”來設計的,對真嗣來說,明日香是「嚮往的異性」的象徵。同時在電視動畫的前6集裡,整體的氛圍都很沉悶,明日香身穿黃色裙子和紅色皮鞋的初次登場,帶來了輕鬆活潑的觀感。

明日香是《新世紀福音戰士》中對後世動畫創作影響極大的一個角色。她是EVA二號機的駕駛員,最開始給人的印象是個性活潑好強、富有行動力的女孩,隨著劇情發展,她的自尊心逐漸崩潰,內心脆弱的一面被呈現出來。
幼年時她曾目睹精神失常的母親自殺,因而造成她只能藉由向周圍的人展示自己的優秀,而確認自己存在的意義。
《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大人們”也多少有著過往陰影的殘留。
種種心理和情緒的渲染,都讓《新世紀福音戰士》不只是一部“給小孩子看的動畫片”。如果年少時曾經“看不懂”劇情,多年後再看或許會有新的感觸。
“不要逃避!”
《新世紀福音戰士》上映的1995年,是日本“平成”年號的開端,“失去的30年”的末尾。
年初發生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讓30萬受災群眾無家可歸,最後統計的死亡人數超過6400人。給多個區縣城市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影響,許多參與救災的志願者也受到了嚴重的心理傷害。「重建」不只是建築和道路,人們的心靈也需要「重建」。

在地震中倒塌的阪神高速神戶線。圖片/朝日新聞

1995年動畫版中的“第三新東京市”城市場景
兩個月後,“奧姆真理教”成員在東京地鐵中的三條線路釋放沙林神經毒劑,造成13人死亡,超過5000人受傷的慘劇。許多人因此留下後遺症,甚至是終身殘疾。
接連兩件社會、自然的災害悲劇,讓當時的日本社會充滿絕望和恐慌。
作家村上春樹曾在《地下》中寫道:1995年1月和3月發生的阪神大地震與東京地鐵沙林事件,是日本戰後劃時代的,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兩大悲劇。“是即使說‘日本人的意識狀態因此而前後截然不同’也不為過的重大事件。”

1989年,夜晚在銀座排隊等候計程車的景象十分常見。圖片/朝日新聞GLOBAL

1989年1月,新潟縣湯澤町的滑雪場旁,度假公寓林立。圖片/朝日新聞GLOBAL

“泡沫經濟”的日語為“バブル景気”,以GDP計算,一般指1985年至1995年期間,日元升值帶來的低利率政策形成的經濟泡沫,“以虛假的經濟泡沫去粉飾經濟增長的資料”,那段時間日本的土地價格持續上漲,以大手大腳花錢而聞名的地產開發商被稱為“泡沫紳士”。
也是在這一年,“社會空心化”這個詞開始出現在日本媒體中,隨著社會中工作機會的減少,後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年輕人開始有“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我達成了目標,但我沒有發光” 的感覺。
“雖然考上了頂尖大學,但除了父母沒有人關注我。我以為透過接受精英教育,我的‘社會價值’就會得到認可,但事實並非如此。”

性格脆弱、自我逃避的碇真嗣正是這代年輕人的心靈寫照,他經常戴著耳機,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漠不關心的形象,跨國界地展現出年輕一代的鬱悶。同時他在早期的劇情中,被迫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和承受著社會壓力的現代人如出一轍。

在動畫末尾,真嗣最終接受了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並對他人的善意露出笑容。社會學者橋本努認為這正是自由主義的基礎,是日本社會發展的象徵。
而在冷酷沉默、面無表情的角色綾波麗出現時,正是日本國民陷入泡沫經濟崩潰後信心大減、陷入低谷之時。人們對身負傷痕的綾波麗依舊堅強地駕駛EVA與使徒決鬥的劇情感到同情,這種同情只存在於當時的時代,也是將無意識的信仰投射到具體化的現代偶像上的舉動。

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終》末尾,長大成人的真嗣(下圖左)選擇接受同伴真希波的邀約,去找其他的朋友們。

與此同時,就如前文庵野秀明所說,在後續劇場版中,碇真嗣對於人際關係的嘗試和態度轉變也是在向同樣遭遇人生挫折、處於精神容易扭曲時期的年輕人呼籲:“不要逃避!”。無論生活如何,只能面對現實然後接受它。這些存在於14歲少年少女身上的「問題」,讓許多年輕人,以及有著相似童年,無法完全成長的成年人,都和他們產生了共鳴。
千禧年初,《新世紀福音戰士》透過歐美的娛樂公司擴散到了更多國家,一直到現在,它都在世界各國擁有不同年齡段的粉絲。同時對於後世其他動畫、漫畫中世界觀和人物形象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評論家前島勝將《新世紀福音戰士》作為日本動畫界「世界系」作品的起源,其最初定義包括在片中有強烈的獨白、內省、自我意識的描寫等特徵,主人公碇真嗣就體現了這一點。這種精神分析式的心理描寫也影響了後來的《少女革命》(1997)和《玲音》(1998)等作品。
2012年,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在《讀賣新聞》的採訪中,承認他有受到庵野秀明作品風格的影響,尤其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最後幾集。他從中瞭解到了“動畫不是隻有那些誇張的動作戲,有時候是關於言語,甚至於不需要言語。”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美學影響
30年來,《新世紀福音戰士》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內容和商品產業。僅僅在日本,靠此IP衍生品獲得的收入就高達數億美元。
《新世紀福音戰士》30週年的官網設計

初號機標誌性的紫綠配色
日本作曲家鷺巢詩郎為電視動畫版《新世紀福音戰士》及後續的四部新劇場版創作了背景音樂,戰鬥場景用的是銅管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雄壯樂曲,真嗣在美里家中的生活場景是有節奏感的樂隊音樂,而到了描寫人物心理的時候,用的是鋼琴獨奏。
“對於電視動畫來說,音樂必須成為一種標記(icon)。因為電視動畫每週都播出,所以每當出現某類場景的時候,就必須要響起相應的音樂。電視動畫是反覆播出的,這一點和電影相當不同,所以音樂的起承轉合和抑揚頓挫就比較重要。”鷺巢詩郎說道。

高橋洋子演唱了電視動畫版《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片頭曲《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片尾曲則改編自經典歌曲《Fly me to the moon》。

在製作《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音樂時,鷺巢詩郎和同事們為導演庵野秀明準備了不同的音樂選項,由他自己來判斷某一段音樂更適合什麼場景。
“其實《新世紀福音戰士》音樂上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庵野秀明。因為是他挑出了那些音樂——是他讓我做出了那些音樂。如果說我也有點功勞的話,那我的功勞就是給他製作了很多音樂而已。”

伴隨著Windows 95的釋出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一些名詞,也在之後的網路文化中進化出了不同的含義。
譬如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同步率越高代表駕駛員對EVA機體的控制越好,這裡的“同步率”在早期的影片網站中常被用來描述畫面與背景音樂的契合程度。當影片裡出現兩個或多個人的動作完全同步的情況時,也會有觀眾發出“同步率100%”“同步率400%”的彈幕。
“暴走”原本是形容EVA機體因為某些原因失去控制,情緒大範圍波動,從而導致的近乎於野獸一樣狂暴的行為。後來被引申為“瘋狂狀態”的代稱,也被用在“暴走族”等次文化的語境中。
字型是構成如今“EVA美學”的重要部分。這種有著粗獷書法風格的字型名叫Matisse-EB,是字體制作Fontworks於1992年釋出的“Matisse”系列字型中的一員。在當時,桌面出版(DTP)正流行,Matisse字型被許多設計師以及印刷公司、製版公司和輸出中心採買,用作印刷字型。
《新世紀福音戰士》使用至今的Matisse-EB字型
在此之後不久,正在製作《新世紀福音戰士》的GAINAX公司也引入了基於Mac的DTP環境來內部製作其遊戲軟體包和手冊。當時,庵野秀明認為“文字”是一部電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他在這些DTP提供的字型中沒有找到滿意的字型,於是決定自己在字型庫中挑選一種。
庵野秀明選中了Matisse-EB字型,用在《新世紀福音戰士》片頭和片尾的字幕及一些內容畫面中,這種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字型被粉絲們稱為“Eva Font”,至今還一直被用在與動畫相關的周邊商品上。
繼《宇宙戰艦大和號》和《機動戰士高達》之後,《新世紀福音戰士》上世紀90年代在日本掀起的潮流被稱為“第三次動漫熱潮”,引發了大量針對青少年和成年觀眾的動畫的製作。
2021年,在《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終》的結尾,庵野秀明給了幾位主人公圓滿的勝利結局,遊戲公司“TYPE-MOON”的社長武內崇表示,相比於1995年電視動畫版的“恭喜你”,這個結局更加引人遐思,也讓觀眾們帶著故事在現實中生活下去,為日常帶來力量。
30年後的日本年輕人或許已經難以體會少年碇真嗣在1995年的心理,不過在全世界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粉絲們心目中,對於人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乃至於人類本性的思考,卻永遠不會因為時代改變而退卻。

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終》中,真嗣的父親碇源堂這樣說到

文字編輯:李大貓 圖片編輯:Yidan
運營:小石  監製:Alga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