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衝擊下的日本半導體企業“拉闢達斯”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晶片 櫻花

日本媒體普遍將追求國與國之間進出口貿易額平衡的美國特朗普總統“對等關稅”,看成一場讓金融、產業、國際貿易、國與國之間關係出現巨大震盪的“特朗普衝擊”。
其中半導體產業受到的影響尤為巨大!
4月初,特朗普宣佈實施“對等關稅”後,原本穩定的東京證券市場中,半導體關聯股價在一週多時間裡下跌幅度超過30%,同一時期美國股市中英偉達、蘋果等股價也損失慘重。
半導體在日本產業政策中屬於重中之重的內容。經產省在2021年成立了“半導體·數字產業戰略檢討會議”,在產業政策、向相關企業提供財政支援等方面,提出了相當多的政策建議,沿用了“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的技術引進及國產化政策。
如今,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在熊本縣設立的半導體工廠已經順利進入了量產,讓日本實現了半導體引進階段的目標,下一步國產化是透過設立拉闢達斯公司來推進,2025年4月1日,拉闢達斯的生產線也已經基本完成,進入了試生產階段。
此時日本遭遇的問題是,特朗普衝擊不僅讓國際半導體企業的股價出現了劇烈震動,還讓未來市場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日本市場原本有其自己難以克服的困難:拉闢達斯至今沒有找到國內使用其生產的2奈米晶片的企業,在國外也僅有美國IBM一家企業有使用意向。拉闢達斯的總投資額為5萬億日元(約2560億元人民幣),金額巨大,而投資基本依賴國家財政補貼,目前還沒有來自其他企業或者股市上籌集的資金。
如此鉅額國家投資透過何種方式讓資金到位,投出的資金如何回收,能否全額回收,如果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誰為此事負責等,在今天的日本並未明確。
2025年4月25日,日本國會修改了“情報處理促進法”。這次修改幾乎可以認為就是為拉闢達斯量身定製、使用國家信用為私營企業籌集鉅額資金的法律。
在鉅額經濟補貼之外,更要透過立法的方式,讓某個私營企業獲得各個方面的資金,成為國家經濟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拉闢達斯在未來市場上的勝負直接關係日本的支柱產業能否站立起來,也關乎日本經濟政策的信用。特朗普衝擊給拉闢達斯可能造成的影響等,這些特別值得關注及分析。

一號機引進:臺積電熊本工廠進入量產階段

在引進技術發展本國經濟方面,日本一直走“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的路子。換句話說,從國外引進技術後,很快就進入到消化吸收該技術的階段,迅速讓技術本土化,在對引進技術進行一定程度的技術革新後,將相關技術推進到新的階段。
在紡織、鋼鐵、家電、汽車等領域,日本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但是,半導體產業略有不同。本來半導體的主要技術也是從國外引進,經過消化吸收後,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但在日美半導體大戰中,日本政府(經產省)開始放棄對本國半導體產業的支援,半導體逐步成為經濟政策中的棄子,加上日本產業外移,國內對半導體晶片的需求越來越少,半導體產業成為經濟政策中的巨大包袱,到2010年前後,日本“好不容易”才將本國的半導體產業透過不進行技術革新,不投資等方式,讓這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變得無足輕重。
但是,隨著日本開始制定在經濟上與中國對立的“經濟安保”政策,在紡織、鋼鐵、家電、新能源車等領域已經不能與中國競爭後,日本看到自己在材料(晶圓、光刻膠等)、製造裝備(光刻機的重要零部件等)上具有的技術優勢,認為讓已經冷落幾十年的半導體重獲新生,才是實現經濟安保的重要途徑,開始重視起半導體產業來。
可惜,此時日本已經沒有了生產半導體晶片的技術優勢,需要從臺灣引進企業,靠外部力量重新振興半導體產業。
2024年12月,臺積電在熊本縣設立的半導體工廠Japa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JASM)第一工廠開始進入量產階段,主要生產2822奈米晶片。
要知道,此前日本企業生產的晶片最先進的也只有48奈米,能夠生產2822奈米晶片,對於日本來說實現了技術上的巨大進步。為了這個進步,日本向臺積電提供了4670億日元(約240億元人民幣)的補貼,對於今後投產的第二及第三工廠,日本政府也會持續給予財政上的支援。
JASM的股東中有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電裝、豐田汽車等日本企業,產品能夠銷售給股東企業及日本其他公司,在市場方面有充足的保障。
JASM量產穩定後,能夠將產品提升到1612奈米,實現新的進步。這方面的產品,也能在日本市場消化。在有需求的地方生產晶片,臺積電是這樣在日本投資及從事生產的,今後也會持續這樣做下去。
一號機引進政策在日本獲得了成功。

二號機國產:拉闢達斯進入試執行階段

日本半導體政策的主體計劃是,在2020年代的上半期,透過引進臺積電來實現2822奈米晶片在日本的生產,2020年代下半期,則透過建設拉闢達斯來保有2奈米晶片的製造能力,2030年代以後,日本的技術將放在Beyond2奈米及光電融合技術的研發上,屆時主要的攻關企業將由NTT(日本電報電話公司)負責。
2025年4月1日,作為二號機國產的重要內容之一的拉闢達斯,其在北海道千歲市的工廠正式完成了試執行的準備,2027年將正式進入量產。
“本月我們開始正式進入試執行階段,將努力在2027年實現開始量產的目標。”4月1日,拉闢達斯總裁小池淳義對日本記者說。
2023年9月拉闢達斯正式開始建廠,2024年12月安裝完光刻機,之後僅僅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除錯裝置等工作,4月1日正式進入試執行階段,這個速度在今天的日本已經相當的快捷。
晶片的製作需要經過上千個工序,試運營階段需要對這上千個工序反覆進行試生產,整合上千個工序需要數月時間。2025年7月,拉闢達斯應該能拿出試產的晶片。
在能夠拿出試產品後,晶片的“良品率”問題將變得十分重要。到2027年以前,提升良品率,讓企業能夠從生產中獲益,便是拉闢達斯在生產方面的攻關重點。
如果僅僅是日本國內的技術問題,處理起來要簡便許多。過去鋼鐵、家電等的經驗足以讓半導體產業吸取,國內為產品提供的巨大市場,讓鋼鐵、家電企業瞬間就成長了起來。
但半導體不一樣。首先2025年臺積電將開始正式量產2奈米晶片,拉闢達斯比臺積電晚了兩年,這兩年時間對半導體企業來說,基本上就是晚了一代。
臺積電在良品率、市場佔有率方面佔先,拉闢達斯能否追趕上?這與以往日本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後,迅速拓展國內外市場有著巨大的不同。在2奈米晶片的量產上,拉闢達斯會遭遇重大風險。
上面已經談到臺積電以市場為導向,在有市場的地方生產晶片。相比之下,拉闢達斯以生產為導向,到2025年4月底為止,拉闢達斯僅獲得了美國IBM公司購買晶片的意向,其他全無。
在並無買家的情況下,憑藉日本國家的財政補貼,使用日本的材料及裝備方面的優勢地位,保有尖端半導體晶片的最高技術,是否能夠獲得投資、是否能夠獲取技術進步的成功,這方面的風險相當巨大。

政府全面介入:活用“情報處理促進法”

到目前為止,日本政府已經為拉闢達斯提供了1.7萬億日元的研發補貼,但實現量產,所需資金為5萬億日元。設立公司時,數家日本企業投資了73億日元,用這個投資,拿到國家補貼後,今後資金上的缺口至少有3.3萬億日元。量產前不可能從股市上籌措款項,需要國家不斷投入新的資金,實現用73億日元撬動日本國家5萬億日元投資的最終目的。
日本國家尚沒有一錘子給一家企業5萬億日元財政補貼的前例,持續給拉闢達斯輸血,需要國會從立法的層面,用法律方式將資助拉闢達斯制度化。
2025年4月25日,日本透過修改既有的“情報處理促進法”,來保障拉闢達斯能夠持久獲得資金。
“情報處理促進法”原本是1970年日本國會透過的一部法律,此次國會透過修改該法,讓拉闢達斯在獲取資金上有了充足的保證。具體做法是,日本國家對拉闢達斯的投資透過獨立行政法人“情報處理推進機構(IPA)”實施,而IPA也可以招募民間投資,使用民間金融機構的融資,為相關融資提供債務擔保。
前面已經分析了拉闢達斯面臨的技術及市場風險,日本企業對此更是心知肚明,不會主動向拉闢達斯投資,但有IPA擔保後,情況就有了很大的變化,畢竟IPA後面是日本政府,有政府實際上擔保,融資會容易很多,而有了民間的融資後,政府出面補助的金額就能減少不少。
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的政策,在現代日本因為拉闢達斯的出現而發生了新的改變,國家的財政支援需要在法律、金融層面的制度變革來得以實現。拉闢達斯是這次變革的巨大契機。
日本在電動車的普及、人工智慧(AI)的研發方面發展緩慢,市場對尖端晶片的需求不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今後長久缺少尖端晶片市場。今後日本也會逐步在自動駕駛、AI、宇宙航空方面追趕上來,到那時也許能出現一個不錯的國內市場。
但在國際市場方面,經濟安保讓日本在尖端半導體晶片方面幾乎斷絕了與世界最大市場——中國的關係。這種遏制中國在尖端技術上發展的政策,不可能永久持續,也許有一天會發生重大改變。透過拉闢達斯來提升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技術水平,這種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可以理解。
但是,特朗普衝擊刺破了美國的AI泡沫,讓臺積電、英偉達等相關企業在股市上遭遇了重大挫折,目前尚處於襁褓中的拉闢達斯,遭遇的困難,感受到的未來半導體市場的不確定性更大。
拉闢達斯希望在2027年實現量產,到2030年獲得盈利,並希望那時能夠爭取上市,但如果生產出來的2奈米晶片無人問津,Beyand2奈米等新技術提前進入實用階段,5萬億日元投資很可能會打水漂。情報處理促進法為投資所做的擔保,不一定能夠說服民間金融資本投資拉闢達斯。
在特朗普衝擊嚴重攪亂了半導體市場的2025年,拉闢達斯感受到的困難也許會超乎尋常,未來的困難可能難以克服。
 —— · END · —— 
No.633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陳剛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相關文章